首页 > 文史语录 > 曾是生死之交,为何张邈背叛了曹操呢?

曾是生死之交,为何张邈背叛了曹操呢?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张邈(?-195年),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东汉大臣、名士,“八厨”之一。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说实话,当我读到张邈背叛曹操的时候,也感到不可思议。毕竟曾经是那么好的生死之交 、患难兄弟,怎么一下子就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敌人了呢?况且曹操并没有做对不起张邈的事情,那么,是什么让张邈鼓起勇气背叛朋友呢?

我们没想到的事情,可能作为当事人的曹操也没有想到。要知道兖州可是曹操的立足之地,曹操怎么能想到,张邈作为他最敬重的大哥,竟然和自己最信任的手下陈宫,一起密谋引进吕布这只狼崽来抢占自己的老巢。这等于下重手治他于死地。

虽然因为荀彧的当机立断和智慧决策,有幸保存下来兖州的三个县城,但毫无疑问,张邈、陈宫、张超、吕布的联合,对刚刚咸鱼翻身的曹操造成了一次重大的打击。

曾是生死之交,为何张邈背叛了曹操呢?

现在先分析一下张邈的来历,张邈,字孟卓,是东平寿张人,即今山东东平县人。张邈早在曹操青年时期已经是出了名的清流人士。他长期担任陈留郡太守,在兖州境内经营多年,在当地的豪门大族之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作为曹操的手下陈宫,非常狡猾。他如果先找到张邈说要一起反叛曹操,张邈肯定不会答应,而他先去搞定张邈的弟弟张超,等谋划一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时,再去搞定张邈。因为陈宫知道,在兖州,张邈的影响力其实依然远超曹操。实践证明也是如此,当吕布一入兖州,不少豪族都归附于吕布,那不是因为吕布如何如何,而都是看在张邈的面子上。如果没有荀彧掺合的话,曹操将一败涂地,甚至丢掉身家性命。

《三国志》中对张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由此可见,张邈那也是个一等一的人物。连有名的四世三公的后代,风流倜傥的公子哥袁绍都很乐意结交张邈,曹操更是以认识张邈为荣。

年轻时袁绍、张邈、曹操是常聚的朋友。在曹操的发迹史中,不难发现,张邈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三国志》武帝纪中专门引用《魏晋世语》中的一段话:“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这就是曹操为什么选择在陈留起兵的原因。曹操全仗着对陈留太守张邈财力和人品的依赖。张邈专门授意过手下卫兹去协助曹操,帮曹操募集起一个厚实的家底。这种交情就连亲兄弟都未必能做得到,比如袁绍与袁术,虽一个庶出一个嫡出的兄弟,但相互算计,远交近攻

《三国志》有这样一段话:“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当初以袁绍为盟主的联军,整日沉侵在吃喝之中。歃血为盟时一个个说得惊天动地,但一到要出兵打仗,没有一个敢担当先锋。曹操戴着袁绍加封的代理奋武将军的高帽孤军前往,而只有张邈冒着可能得罪袁绍的危险,派出卫兹跟随曹操以壮气势,这样的好兄弟怎么不让曹操感动。

曾是生死之交,为何张邈背叛了曹操呢? 第2张

曹操与张邈的关系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呢?《三国志》记载,曹操第一次征讨徐州之时,他临行前曾这样交代家人:“我若不还,往依孟卓。”这样的生死之托,真是让人感动得流泪。后来曹操回来,见到张邈,两人相互拥抱着垂泣良久。

我相信曹操与张邈之间的感人友谊还有许多,在此就不再多举例子。那好,问题来了,正因如此,张邈的突然反叛,才会令曹操惊讶悔恨,同时也令万千读者为之疑惑。下面我就分析一下可能的几点原因。

排在第一位的,是张邈担心曹操会因袁绍而不得已杀掉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证据可寻吗?其实,我们少年时期的感情都是纯洁的,但当踏入社会之后,每个人都变得复杂起来,现在大都认为,初中时期的同学,如果不是特别知根知底的话,十年二十年之后再见,最好不要有过多的联系,因为可能彼此变得超乎自己的想象。常人尚且如此,曹操与张邈更是如此,随着曹操势力的日益增长,张邈、袁绍和曹操的做派都在发生变化。

自关东讨伐董卓联军成立以后,袁绍常以盟主的身份耀武扬威、骄傲自满;这让清流一派的张邈很是看不下去,张邈还是出于老朋友的情分,当着大家的面训斥了袁绍,袁绍是个很很爱面子的主儿,怎么会接受如此难堪的场面,于是他把昔日的友谊抛到九霄云外,当即决定杀掉张邈一解心头之恨。好在此时曹操从中斡旋:“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 袁绍这才放过了张邈。

巧的是,张邈没过多久再次得罪了袁绍。那是因为吕布这个到处惹祸的家伙,杀了董卓之后,遭到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的报复,战败出逃,袁术拒绝收留,袁绍收留之后怕势力壮大后危及自己,又放跑到处追杀吕布。而吕布在去投奔好友张杨的路上,路过张邈的地盘,不知道二人为什么会出现临别把手共誓的情节,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到底盟誓了什么。反正袁绍听后大恨。

曾是生死之交,为何张邈背叛了曹操呢? 第3张

张邈如此两次得罪袁绍,他内心自然不得安稳。与此同时,经常帮助他说好话的曹操,因为在荥阳之战中损失惨重,也不得不成为袁绍的附庸。即便是曹操后来入主了兖州,但他在名义上还是要听从袁绍的命令。所以张邈不能不担心曹操会不会杀掉自己来讨好袁绍。因为在政治面前,友情则成为最好的利用盾牌,借朋友人头以自保和讨好的事情,历史上屡见不鲜。

其次,曹操斩杀豪门大族王匡和名士边让事件,引起张邈的内心复杂变化。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记载:“其年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

在这里要交代一下的是,王匡和妹夫胡母班都是张邈的好友。张邈和胡母班都曾位列“八厨”,八厨即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他们都是山东称霸一方的老乡,可想而知彼此关系是多么的亲密。当王匡被董卓击败后,又丢掉河内太守一职。他只好返回老家。在招募了一批子弟兵后,他打算与张邈联合。

此时曹操对王匡起了杀心。王匡之前被袁绍所迫,不得已杀死妹夫胡母班。曹操借机暗中联合胡母班家族,将王匡消灭。再说边让,他是九江郡太守,他因数次依仗才气羞辱曹操,最终惹来了杀身之祸。边让是陈留人,和陈宫等人关系也很密切。

曹操入主兖州后,为了肃清内患,采取一些激进手段,打压不少豪族乡绅。陈留郡也在兖州境内,他看着昔日的曹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一个个杀掉了王匡、边让等不服从管辖的势力,这对张邈来说是一种折磨和煎熬。因为他已琢磨不透如今的曹操。

最后的一个原因就是陈宫的游说。陈宫是这样说的:“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这段话是陈宫精心准备的,因为句句打在张邈的心坎上。

我们知道张邈和曹操在讨伐董卓时,曹操手下的五千兵马还是在张邈的支持下拉起来的一个小股力量,远远还不能与号称的十八路义军(实际是11支)之一的张邈相比,甚至曹操是依附于张邈旗下的。后来曹操当了兖州牧,张邈便又追随了曹操。这样一来,昔日的大哥一下子就成了曹操的部下,张邈心里一定存在很大的落差。因此当陈宫建议张邈带着自己的部下反叛曹操迎接吕布,在除去曹操之后和吕布“共牧兖州”时,张邈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从张邈的反应来看,一是他看透了曹操的本性,为达目的,杀人如麻。有朝一日自己也会成为他的刀下之鬼。二是他怎能甘心屈居曹操之下,所以在陈宫的精心策划下,也算是顺势而为了。

在这里加一段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京剧《捉放曹》讲的是陈宫在担任中牟县县令时,曾捉住曹操,后知道曹操是反对董卓的忠臣,便把曹操放了,自己也挂印弃官,陪曹操逃亡。后见到曹操杀死好友吕伯奢全家老小之后,又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言论,便与曹操分道扬镳。虽是戏说,但也从民间的角度给出了陈宫背叛曹操的理由。

曾是生死之交,为何张邈背叛了曹操呢? 第4张

其实正史认为陈宫之所以反叛曹操,并不是因为吕伯奢事件,因为他杀吕伯奢是属于误杀,据《魏书》记载曹操发现自己误杀吕伯奢之后,说的原话是“宁教我负人,休教人负我”,而《三国演义》把这句话由“人”扩大到“天下人”,从此给曹操留下了千古骂名。而真正让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是摆在面前的赤裸裸的王匡和边让被曹操斩杀的事件,让陈宫看透了曹操的狠毒。加之曹操是陈宫请进兖州的,陈宫认为他有责任再将其“终结”。也许是陈宫和张邈对曹操有着同样的感受,才最终走上了一起背叛曹操的道路。

背叛曹操只有死路一条。先死的是张超。曹操下令屠城,张超和家属都被杀个干净,还连累上一城的百姓。接着是张邈。他在请援于袁术的路上被士兵杀害。最后是吕布和陈宫。曹操包围下邳,陈宫被手下捆绑投降、吕布也被迫投降。最终陈宫拒不认罪是个死,吕布百般讨好也是个死。

在历史的这条大河中,曹操一路畅游得如鱼得水,最终成为千古名人,而曾经生死相托的大哥张邈,却因失败而寂寂无名。我在想,这显然不是所谓才能和道德的原因,成大事者,天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