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3.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对于这场战役的胜败原因,历来都有官方或诸多私人进行分析和总结。

比较正式的如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分析袁绍失败的原因:

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打败袁绍。

但我更倾向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三国志·杨阜传》中记载,杨阜曾说:

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令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必能济大事者也。

当时,对曹袁二人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郭嘉等人。

在杨阜、郭嘉等人看来,曹之所以能灭袁,实因袁绍遇事不断、少决所致。

在我看来,袁绍遇事不断、少决,是其性格使然。正因如此,原本强大的袁绍在同曹操的角逐中,机会不断丧失,走向末路。

再从当时的历史场景看,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灵帝病逝,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和蹇硕为首的宦官争权。董卓进京,擅行废立,且性极残忍,引起官僚士大夫的愤恨。

在此情况下,出身于四世三公、势倾天下的世家大族子弟袁绍被推为盟主,讨伐董卓。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然而,袁绍既不率先杀敌,也指挥不了这数十万大军。酸枣粮尽,诸君作鸟兽散,一 场讨伐不了了之。

按理讲,假设讨伐董卓成功,袁绍将名副其实地成为世家大族的领军人物。然而,机遇垂青了袁绍,而他却没有抓住机会。

反观讨伐董卓时的曹操,其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应趁机与之决战。随后,曹操与董军大战,虽败,但其果敢与袁绍遇事不决的性格不言而明.。

再如,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汉献帝逃至曹阳,沮授提议袁绍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但袁绍最终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

而曹操则毫不犹豫抓住机会,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亲自迎汉献帝于许县。

此后,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关中的割据势力也纷纷来归附,势力发展很快。

在这场较量中,袁绍再次因遇事不决的性格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即使如此,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伎俩面前,袁绍完全可以凭借优于曹操的军事力量,抢回汉献帝,重新赢得政治上的优势。

于是,官渡之战爆发。

当时,袁绍帐下有田丰、许攸等谋士,开战之前,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元月,曹操领兵攻打刘备,许都空虚,田丰建议袁绍领兵袭击曹操后方,一定可以胜利。

但袁绍却说孩子有病,无心出征,而待曹操击败刘备,还军官渡之后,袁绍才匆促决定出兵。

此时,机会已失.,在讨论出兵时,田丰认为:

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今不如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袁绍不从,后田丰强谏,被投入狱中。

战争期间,许攸提出乘曹操倾军而出,轻骑奔袭许都的建议,但袁绍不从。

后来,当曹操奔袭袁绍粮仓乌巢之时,袁军部将张郃主张救援在乌巢的淳于琼,而郭图却主张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

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一支轻骑救援乌巢,致使绍军土崩奔北,此战失利。

战后,袁军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丰在此,不至于于是也。”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第2张

甚至,当许攸同曹操谈及自己的建议时,连曹操也感慨,:“如用汝(许攸)计,未可知也。”

纵观曹袁之争,可以看到,袁绍既不缺人才,也不缺少机会,但袁绍色厉胆小、遇事不断、刚愎自用的性格却暴露无遗。

这种性格使其在“有才不能用,闻善不能纳”局面中,一步步走向灭亡。

而曹操则善于听取荀攸等谋士意见,逐渐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赢得了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再观,曹袁不同命运,诚如杨阜所言:“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令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必能济大事者也。”

由此两点,可知袁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其性格使然,而不能只从曹操的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