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明朝嘉靖初年爆发的“真假李福达案”,是怎么回事?

明朝嘉靖初年爆发的“真假李福达案”,是怎么回事?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8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明朝嘉靖初年,曾发生了”真假李福达案“,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中,弥勒教教主李福达阴谋反叛,遂通过结交权贵,化名张寅混入军中,意图掌控一定兵权造反,结果被主角最终化解。这虽是一本历史架空小说,但该事件却并非完全虚构,其历史原型便是“真假李福达案”。

指挥使被告发为反贼,后经审理认定为诬陷

在历史上,如果说哪个民间邪教最为出名,白莲教绝对首当其冲,历史上很多民间起义,背后都有白莲教的影子。在明朝正德初年时,山西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人李福达,便曾跟随王良、李钺通过白莲教教义,吸纳了大量教众。

明朝嘉靖初年爆发的“真假李福达案”,是怎么回事?

在势力发展起来后,王良、李钺等人率领教众发动起义,但不久便在官府的围剿下宣告失败,李福达被捕后,由于不是主谋,因此并未被杀,只是被发往山丹卫(隶属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充军。

后来,李福达从山丹卫逃走,改名为李午,但不久便暴露被捕,再度被发往山丹卫。不久后,李福达再度逃走,逃至陕西洛川一带,靠着早年学来的本事,继续暗中传习白莲教,一时间“远近争附,随其贫富,有献至千金者,破产也所甘心,或子女,或器物,接撞而至”。

在教众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李福达又和邵进禄、惠庆等人在陕西起事,结果再度遭遇失败,但李福达本人却下落不明。

明朝嘉靖初年爆发的“真假李福达案”,是怎么回事? 第2张

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山西徐沟县民薛良告发太原卫指挥使张寅,言称张寅正是曾化名李午的反贼李福达,并说张寅家中的族谱系其伪造。

由于事涉官员,且是谋反大案,地方官员不敢隐瞒,连忙将案件上报,巡抚毕昭不敢怠慢,连忙亲自出面调查。后五台县报称张寅确实为该县天池都军匠户,徐沟县则证实薛良确实与张寅有仇,陕西方面则回复说李午案的人犯已经去世,已经无法帮助辨认,但根据其抄送来的案卷,根本无法将张寅与李午案联系起来。

嘉靖五年(1526年)二月,山西按察使李钰综合各方线索,认定薛良所告多属虚捏,并将结果上报新任山西巡抚江潮,江潮复审后认定了这一结论,李钰遂拟将薛良以诬告谋反罪发遣口外为民。

按理来说,案件审到这一步也就算了告一段落了,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之后由于牵扯到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之争”,竟然导致了案情的进一步扩大。

由于事涉“大礼仪之争”,李福达案迅速扩大化

当时,张寅之子张大仁远在京城,只知道父亲被抓下狱,却不知道案子已经审结,为了搭救父亲,便跑去向武定侯郭勋求救。张寅原本乃是通过捐纳入仕,在出任指挥使后与武定侯郭勋交好,因此郭勋听说此事后,便行文山西为其诉冤。

明朝嘉靖初年爆发的“真假李福达案”,是怎么回事? 第3张

正德皇帝去世后,由于其膝下无子,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大臣们最终拥立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即位。朱厚熜即位之后,围绕着“继统”与“继嗣”,明世宗朱厚熜与大臣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交锋,这便是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之争”。

到嘉靖三年(1524年)时,先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于正月被罢免,同年七月又发生“左顺门惨案”,由于杨慎、王元正等231位大臣(《明史》称229人)在左顺门跪地死谏,朱厚熜一怒之下将134人收监,另对五品以下180余人施以廷杖,直接当场打死17人。此事之后,君臣双方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

虽然“大礼仪之争”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终,但由于这次争论不仅是宗法礼制之争,同样是皇权与阁权之争,因此当时的官员们大多站在杨廷和等内阁大臣一边,并对支持皇帝的武定侯郭勋等勋贵和张璁等新进士大夫极为仇视,而“李福达案”的扩大化也因此而起。

嘉靖五年(1526年)五月,时任山西巡按御史的马录收到郭勋的行文后,认为可以利用此案将郭勋扳倒,于是当即游说都御史江潮等人,将前次的审讯结果全部推翻,并将张寅作为李福达判处谋反重罪,同时与众官员上书弹劾郭勋交通妖贼李福达谋逆。

明朝嘉靖初年爆发的“真假李福达案”,是怎么回事? 第4张

马录等人的奏疏送抵京城后,顿时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给事中张逵和都察院一众官员纷纷弹劾郭勋,因“大礼仪之争”而分为两派的官员,在朝堂上再次吵成一团。不明真相的嘉靖帝也不敢轻易决断,只得下令锦衣卫将相关人等押赴京城,交由三司会审。

皇帝亲自主审查明真相,大量官员因此案被处理

嘉靖六年(1527年)二月二十二日,以刑部尚书颜颐寿为首的三法司在京畿道审讯张寅案,虽然始终无法取得统一的供词,但由于立场问题,颜颐寿等人赞同马录之说。不过,这个结果并不能令嘉靖满意,嘉靖帝下令让三法司继续细细审理。

三月二十六日,三法司再度审讯此案,事后颜颐寿向皇帝汇报,仍然表示支持马录之说,但嘉靖帝仍然不满意。嘉靖表示,不是自己有意偏袒保护,只是你们的审讯和先前毕昭等人的审讯结果差异太大,并称等到自己斋祀完毕,便要亲自审讯此案。

大学士杨一清闻言,连忙上前劝解,表示此事何须劳动皇帝大驾,只要颜颐寿等人细细查问,必定能够查清真相。

四月四日,颜颐寿等人接着审,颜颐寿等人认为如果继续如同前次那样汇报,必然还是过不了皇帝那关,于是他们改拟张寅为妖言罪,依律当斩,其子张大仁、张大义等不在连坐之列。

明朝嘉靖初年爆发的“真假李福达案”,是怎么回事? 第5张

嘉靖帝拿到审讯结果大怒,表示“死刑大狱不可轻有出入”,直接对着颜颐寿等人就是一顿臭骂,“你们之前偏听偏信,轻易便给人判处谋反重罪,如今不见实证又改拟妖言罪,就算改判却又追究薛良的污蔑之罪。”

出于对颜颐寿等人的失望,嘉靖帝直接下令召原本审理此案的毕昭、李珏、李璋、江潮等人入京当面对质。

嘉靖六年(1527年)八月初三,在毕昭等人赶赴京城后,嘉靖帝直接下令让颜颐寿等人当廷审讯,结果毕昭等人皆表示,此案乃是因为薛良与张寅有仇,这才“将李午妄作李福达,李福达妄作张寅,并无聚众谋反,惑众称乱等情”,而此前指认张寅为李午的石文举等人则一致承认“误认张寅即系李五”。

对于这个审讯结果,嘉靖皇帝大怒,并于八月初五下令让桂萼摄刑部、张璁摄都察院、方献夫摄大理事,继续审讯张寅案,务必查清冤案详情,并追责制造冤案的官员。

经过桂萼的调查,最终查明此案中除少数官员疏忽失职外,其他人均属有意罗织罪名,意图构陷武定侯郭勋,例如人证韩良相和李景全本不知张寅是李福达,乃是在山西布政司承差胡针的指使下才这么说的;又如曾经见过李午的石文举,他明知道张寅不是李午,乃是在知州杜蕙的指使下强行指认的。

明朝嘉靖初年爆发的“真假李福达案”,是怎么回事? 第6张

最终,根据查获的证据,桂萼等人拟定判决:举报人薛良因诬告罪判处秋决,巡按御史马录、布政使李璋、按察使李珏、按察司金事章伦、署都指挥金事马豸等因“官司故入人死罪”判处徒刑四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聂贤、大理寺左少卿徐文华、刑部尚书颜颐寿、左侍郎王启、察院右都御史刘文庄、大理寺卿汤沐、右少卿顾怭、左寺丞汪渊等因查案不实判徒刑四年,人证韩良相、石文举因故意行伪证判杖一百、徒三年,山西巡抚江潮因复核过失判杖八十、徒两年。

桂萼等人的题本上呈后,嘉靖帝批准了对于大多数官员的量刑,但却要求加重对山西官员们的惩罚,原本打算以“奸党罪”定马录等人死罪,后经桂萼等人劝谏,才决定改判巡按御史马录、大理寺少卿徐文华、御史程启充、给事中刘琦和张逵等人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