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秘密立储制度是由谁创造的 秘密立储制度的利弊

秘密立储制度是由谁创造的 秘密立储制度的利弊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4.3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秘密立储制度,是清朝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由雍正帝所发明。

简介

皇帝将遗诏封入密匣内,一般放到北京乾清宫正殿正大光明匾额后;将来天子驾崩之时,由王侯宗室、顾命大臣等人揭匣公证,立敕书所定之储君为帝。终清一朝秘密建储制共产生三位皇帝,雍正传乾隆帝、嘉庆道光帝、道光传咸丰帝。

历史

在中国封建历史中,由于皇权的崇高,取得储君位置变得尤为重要。在清以前除元朝外大多数王朝,基本遵循“嫡长子大宗继统”的原则。但由于嫡长子不一定为皇子中最为有能力的人,所以经常会出现嫡系甚至庶子、其余宗室出手争夺储位之例,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

后金及清初期汗位的继统虽然由于后金满族并未完全汉化,所以嫡长子继统思想的影响不深。由于常备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实际上是可以在诸如立汗(皇)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金及清初期的汗位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推举拥戴而确立。如皇太极的登位根据《清史稿》是由于长子代善及其子与诸贝勒商定推举而成,努尔哈赤也并未立遗诏。而皇太极驾崩后亦无传位遗诏,最后造成豪格与多尔衮争位,并最后因多方势力平衡的妥协方案才造成福临的继位。

秘密立储制度是由谁创造的 秘密立储制度的利弊

顺治帝在位期间巩固了王朝统治,同时提高了皇权,尤其在多尔衮逝世,顺治帝亲政后,皇权得到了实质上的巩固。由此才真正使得康熙帝的继位是因先皇诏书而得。然而选择康熙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让得过天花并康复的玄烨继位,以保证新帝不会因为天花而动摇国本。实际上当时玄烨的哥哥福全仍然在世,但没有出过痘,且一只眼睛有残疾。

康熙帝是目前史学界认为第一个建立储君的清朝皇帝,并在晚年尝试秘密建储。康熙帝因早年孝诚仁皇后产二皇子胤礽时难产,加之与孝诚仁皇后之感情,立胤礽为太子。此时康熙帝已有大阿哥胤褆。这也就奠定了早年太子党与大阿哥党的争斗。而后因太子被废且储位长期搁置并逐渐演变为“九子夺嫡”之乱。最终康熙帝以诏书方式传位于四皇子雍正帝。

雍正帝是第一个真正以秘密建储的方式传位的皇帝,用密匣立储传位于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帝),乾隆却直接内禅给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嘉庆帝也秘密建储,传位于皇二子旻宁(即道光帝),但旻宁即位虽然得到皇太后认同,也得到军机大臣和向来支持立嫡长子的汉族大臣的认同(道光是嘉庆帝的嫡长子),但在秘密建储的过程上是瑕疵甚多,不是真正的秘密建储制。

道光帝依秘密建储制传咸丰帝。但咸丰帝只有一子存活,同治帝则无子即过世,至此秘密建储制也名存实亡了。有清一代秘密建储制仅产生三位皇帝。

 雍正创立

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制虽可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太子制则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因此,怎样立储、怎样传位,也是皇帝深感伤脑筋的一件事情。清初是其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但皇权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即使像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弄得心力交瘁。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

终结

乾隆也曾两次用秘密立储的方法立储。一次是他刚继位不久,选立皇次子永琏为储君,没想到永琏三岁就死了。第二次是1773年,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以后的嘉庆、道光也均以此法立储。到了咸丰时,一方面因国事纷扰,另一方面咸丰仅有一子,所以无须秘密立储。同治、光绪均无子嗣,不需要立储,秘密立储制度遂告终结。

 仪式

无论是通过秘密立储还是通过其他方法继承皇位,都有一个“金凤颁诏”的仪式。即先由礼部鸿胪寺官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诏书,盖上御宝,把诏书敬放在云盘内,捧出太和门,出午门,置于黄舆内,然后鼓乐高奏,礼仪隆重,由礼部官员送上天安门。天安门的城楼大殿前正中设立宣诏台,由宣诏官宣读诏书,文武百官按等级依次排列于金水桥南,面北而跪恭听。宣诏毕,遂将皇帝诏书放在一只木雕金凤的嘴里,再用黄绒绳从上徐徐降下,城楼下的礼部官员跪接诏书,再用黄纸誊写,分送各地,宣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