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鳌拜死后,康熙为了维护统治,是如何对待其族人及子孙后代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鳌拜虽被康熙圈禁至死,但康熙对他的族人及子孙还是相当不错的。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在登基之后,为了维护统治,干了几件“大事”,其中包括“平三藩”、“收台湾”,而除此之外,最让康熙引以为傲的,便是他少年时亲手扳倒了权臣鳌拜。

鳌拜,全名为瓜尔佳.鳌拜,其祖父为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而他的伯父,则是清朝开国元勋费英东

不仅出身不错,鳌拜本人也曾对大清朝做出过诸多贡献。

比如他曾在年轻时跟随皇太极参加过“松锦之战”,期间靠着作战勇猛、用兵果断,被晋封为一等梅勒章京爵位,另外,在围剿李自成张献忠时,鳌拜均表现优异,又被皇太极授予巴牙喇纛章京职位。

这还只是鳌拜在战场上所立的赫赫战功,除此之外,顺治皇帝得以登基称帝,鳌拜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什么关键作用呢?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没有鳌拜,顺治也许就当不了皇帝。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第2张

当初,皇太极突然病逝,由于其死得突然,因此并未留下遗诏,所以,究竟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当时清朝勋贵们最关心的问题。

这其中,努尔哈赤的儿子之一,也就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有心争取,除他之外,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特当仁不让。

其他八旗的几股势力,或暗中支持多尔衮,或赞同豪格,总之当时的意见一直得不到统一。

既然意见得不到统一,那就只能坐下来开会商议,当然,之所以这些勋贵们愿意坐下来开会,倒不是说他们爱好和平不愿动武,而是相互忌惮,因此才没有大打出手。

所以,他们才会在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局势下,同意坐下来商量出一个结果,毕竟,不管是豪格还是多尔衮,肯定不可能在自己家里就称帝。

而要开会,自然就需要有会场,当时的会场在哪里呢?就在沈阳的皇宫崇政殿。

参加这场会议的人,有多尔衮、豪格,另外还有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以及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嫡次子)等,同时还有年轻的鳌拜。

按常理来说,当时的鳌拜爵位并不高,因此是没有资格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的,那么他为何会在场呢?

这就要说到鳌拜当时担任的职务和手中的权力了。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第3张

前文说过,在松锦之战后,鳌拜因为军功被皇太极加一等梅勒章京爵位,之后,他还是因为作战有力,又被晋授为巴牙喇纛章京职位。

这其中,比较关键的是这个“巴牙喇纛章京”。

巴牙喇纛章京,原称为巴牙喇纛额真,是清朝在后金时期所设置的一个官名,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后,将该官名正式定为“巴牙喇纛章京”。

那么这个官职是干什么的呢?如果用汉语翻译过来的话,则叫做“护军统领”。

听起来似乎这个护军统领没啥厉害之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清初制度,该护军统领为每旗设一人,也就是八旗各设一人,其麾下为旗主挑选出来的满洲、蒙古精兵,将这些精兵组成一营,由护军统领掌管。

而这些人的职责,简单来讲就是平时护卫宫殿,稽查出入,皇帝如果出巡,那就负责途中保卫工作等。

也就是说,这个营的性质跟皇帝的亲兵差不多,而鳌拜则是这些亲兵的长官。

并且,鳌拜隶属于镶黄旗,而皇太极本人则是镶黄旗的旗主,因此,鳌拜这个亲兵队长,保护的对象正是皇太极以及皇太极的老婆孩子。

所以,别看这个职位官阶不高,但沾上了“皇”字,那就非同一般,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当时的鳌拜掌管着沈阳皇宫内的武装力量。

而那场讨论皇位继承问题的会议,之所以会让鳌拜参加,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当时负责皇宫安全的侍卫队长,因此才有资格列席。

并且,当时皇宫内的侍卫不止有鳌拜这一队,还有正黄旗的侍卫干的也是这种工作,而正黄旗侍卫的队长,则是鳌拜的堂兄弟图赖。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第4张

而图赖和鳌拜一样,均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因此他们的意见是坚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所以,在开会当天,图赖和鳌拜率领两黄旗的亲兵全副武装,重重包围的崇政殿,这才迫使多尔衮没敢在会议上造次,毕竟门外面的亲兵可都是听图赖和鳌拜。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当时是很有希望的,毕竟他一有战功,二又是皇太极之子,同时两黄旗的人也支持他继位。

但奈何豪格不靠谱,被多尔衮几句话挤出了局,最终痛失皇位。

之后,多尔衮有心想自立,但奈何两黄旗的将士开始武力威胁,如果他敢强行登基,那么当天他能不能走出崇政殿的大门都不一定。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两黄旗表示不再支持豪格,但底线是必须立皇太极之子,而多尔衮表示接受,但条件是必须由他摄政。

因此,双方达成共识,一番挑选之下,选中皇太极的第四子福临,即顺治皇帝。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鳌拜对于顺治可谓是居功甚伟,故而,在顺治临终之前,他才会指定鳌拜为四大辅政之臣之一。

而延伸一下的话,如果没有鳌拜当初的忠心耿耿,顺治就有可能不会登上皇位,而顺治无法登上皇位,自然后来的康熙也更不可能登上皇位了。

因此,对于鳌拜,康熙理应敬重加感恩才对,但为何康熙登基不久,会费尽心思扳倒鳌拜,并将其圈禁至死呢?

这个中缘由,还得从康熙登基之后说起。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第5张

康熙登基之初,由于年幼,朝政大事为四大辅臣商议决定,这其中,索尼为首辅,苏克萨哈次之,遏必隆第三,而鳌拜则位居末等。

但由于索尼年事已高,加上他逐渐有了畏事避祸之心,因此开始疏于过问政事,关起门来一心在家养病。

而排第三的遏必隆,虽说出身名门,但为人庸弱,且做事毫无主见,加上他隶属镶黄旗,因此早早地就投靠了鳌拜一方。

这样一来,仗着自己既有军功,又有资历,鳌拜便日益骄横,逐渐走上了专权之路。

当然,也不是没有和鳌拜对着干的人,次辅苏克萨哈便是鳌拜的死对头,原本两人是儿女亲家,理应站在同一战线,但实际上二人势如水火,经常明争暗斗。

而让二人矛盾彻底爆发的导火索,是首辅索尼的去世。

康熙六年,索尼病逝,在他病逝前,他上书康熙,请求康熙亲政,而在他去世后,苏克萨哈为遏制鳌拜的势头,也向康熙提出辞职。

苏克萨哈这一招,其实是顺着索尼提出的让康熙亲政来的,当时康熙业已成年,按祖制确实应当亲政,而既然皇帝要亲政,自然也就不需要辅政大臣。

因此,苏克萨哈主动提出自己辞职,而他在索尼死后,座次已从第二升为第一,他这一辞职,剩余的两个辅政大臣按常理来说,也必须要辞职。

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苏克萨哈就是想用这种招数,来遏制和打击鳌拜日益嚣张的气焰。

但可惜的是,苏克萨哈这一招并未成功,已经尝过权力滋味的鳌拜,肯定不愿就这么谢幕退场,而他也知道这背后捣鬼的正是苏克萨哈,因此,除掉苏克萨哈就成了鳌拜当时的“最优选择”。

最终,鳌拜安排党羽纷纷上书对苏克萨哈进行弹劾,罗列了其心怀奸诈、久蓄异志等多达24款罪名,并提出应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族人也应予以诛杀。

对于鳌拜一方对苏克萨哈的弹劾,年轻的康熙深知这基本都是“诬告”,因此他有心保下苏克萨哈,甚至为了此事,还低声下气的哀求鳌拜,请他放苏克萨哈一命。

但结果,鳌拜根本不听,不仅如此,他除了继续组织党羽上书弹劾之外,甚至还在大殿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在康熙跟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意思就撸起袖子,走到康熙面前,大声要求康熙批准他的奏折。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也很无奈,他当时没办法更没有能力保住苏克萨哈,因此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克萨哈被处以绞刑。

这件事的发生,让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而对于鳌拜来说,却使得他迎来了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第6张

毕竟,首辅索尼已病逝,而次辅苏克萨哈也被杀,剩余的遏必隆早就是自己的“跟屁虫”,因此,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其实到了这种地步,鳌拜已经和历史上的权臣没什么区别了,他如果有心的话,只要一声令下,也许就能改朝换代,自己当皇帝,但直到最终他被康熙下狱,他都没有这么去做。

为什么鳌拜只专权却不篡位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鳌拜忠于清朝的思想根深蒂固,促使他不会也不可能篡位造反,这一点,在当初他以护军统领的身份,就敢站出来斥责多尔衮,坚持要立皇太极之子为新帝就能看的出来。

因此,在他独揽大权之后,他享受的是权力带给了的感觉,更享受的是当一个权臣的乐趣,而不是自己当皇帝。

至于他为何专权,主要是当时的康熙年轻,加上办事多有不靠谱之举,因此鳌拜打心眼里看不上康熙。

说白了,就是鳌拜更愿意当一个清朝版的霍光,而不是去当王莽。

其次,鳌拜纵然想造反,他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成功,他虽说党羽众多,但清朝是八旗制度,主要的兵权分布在各旗主手中,因此,鳌拜就算强行登基,这些八旗旗主也未必听他的。

况且,即便是鳌拜弄死了康熙,但爱新觉罗宗室最不缺的就是皇子,顺治皇帝去世前,留下了不少儿子,没有康熙还有其他皇子登基,根本也就轮不到鳌拜。

最重要的是,后宫里还坐着一位“定海神针”的孝庄太后,如果真到了紧急时刻,孝庄太后不会坐视不理,任由鳌拜胡作非为的。

因此,有了这么多因素的制约,鳌拜是不敢强行篡位的,而当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既能享受权力带来的快乐,还能欺负欺负小皇帝,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这个时期,康熙也如同历史上的许多傀儡皇帝一样,只是一个空架子,大事小事,均由鳌拜说了算。

但年轻的康熙并没有坐以待毙,他恼恨于鳌拜对他的无视,更恼恨鳌拜的专权,因此开始暗中筹划,如何才能除掉鳌拜。

而对他这个计划帮助最大的人,正是索尼之子索额图。

康熙先是秘密召索额图入宫,两人一番商议后,决定以康熙在宫中练习摔跤为由,召集了一帮布库少年训练,对此鳌拜不疑有他。

之后,康熙又将鳌拜的几个主要亲信派往全国各处,以防这些人影响计划实施,待到一切准备妥当后,康熙下诏,召鳌拜进宫面圣。

而毫无防备的鳌拜刚踏进宫门,就被一群布库少年一拥而上,最终束手就擒,至此,康熙成功地扳倒了鳌拜。

扳倒鳌拜后,康熙罗列了其30条罪状,当时大臣们就上书,说鳌拜之罪,理应处死,但康熙最终饶了鳌拜一命,仅仅是将其圈禁。

当然,鳌拜的余生再也没有自由,最终死在了圈禁之所。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第7张

那么,在圈禁鳌拜的同时,康熙又是如何处置鳌拜的家眷和族人的呢?整体来说,康熙并未太过于为难鳌拜一家。

鳌拜被圈禁时,其父亲早已过世,但其兄长卓布泰和弟弟穆里玛却都健在,不过这二人最终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先说鳌拜的兄长卓布泰,在鳌拜被定罪下狱后,卓布泰也受到了牵连,因此被革去所有职务,但却保住了性命,只不过成了白丁之身。

但到了康熙十六年,也就是鳌拜死后的第八年时,康熙又复任了卓布泰的职务,授予其都统一职。

而鳌拜的弟弟穆里玛,运气就没这么好了。

康熙八年,也就是鳌拜被下狱那年,康熙以穆里玛党附鳌拜为由,将其削去爵位,并连同班布尔善一同“弃市”,也就是在闹事当众处死。

同样是鳌拜的兄弟,为何一个仅仅革职而另一个则被处死呢?这其中的缘由就是这二人与鳌拜走得近不近的区别。

史料记载,在鳌拜得势之后,其弟弟穆里玛对哥哥是鞍前马后,并且没少充当鳌拜的“打手”,像前文提到的弹劾苏克萨哈,最终导致其被处死,就有穆里玛的一份“功劳”。

而鳌拜的哥哥卓布泰,之所以仅仅是革职,一来他在皇太极时期,以及顺治时期均立下不少实实在在的战功,参与过多场重要战役,二来,他常年领兵在外,比如在康熙登基前后,他还在缅甸战场厮杀,因此与弟弟鳌拜见面的机会并不多。

而这见面机会不多,自然就没有太多交流的可能,更不会像穆里玛那样充当鳌拜的“打手”,因此,康熙才会对其网开一面,仅仅革职处理,并且数年后又恢复了其职位。

除了对鳌拜的两个兄弟处理不同之外,康熙对鳌拜的两个儿子的处理方式也是一重一轻。

鳌拜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纳穆福,次子则为那摩佛,其中,纳穆福在康熙六年,被封为二等公,但到了鳌拜事发后,其爵位尽皆被削。

而次子那摩佛,由于曾经参与了诸多对康熙不敬的事宜,被康熙下令与鳌拜一同圈禁,而他最终和鳌拜一样,一直被圈禁至死。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第8张

这便是在鳌拜事发之后,康熙对其家人的处理,总体上看,康熙还是比较宽容的,并没有对鳌拜一家赶尽杀绝。

而到了康熙晚年时,康熙皇帝又亲自为鳌拜平了反,甚至还授予鳌拜的孙子(纳穆福之子)达福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并让其担任多个要职。

那么,为何晚年的康熙会突然想到平反鳌拜呢?很简单,当时的康熙意识到,鳌拜其实并无实质性的大罪。

这一点其实从当初鳌拜被下狱的时候,康熙罗列其的罪名就能看得出来,当时鳌拜虽说有30条罪状,但没有一条是牵涉到谋反篡逆之类的。

最严重的,无非是说鳌拜结党,加上藐视康熙等,但说来说去,康熙始终没说鳌拜有谋逆的罪行。

同时,前文也提到,当年正是鳌拜据理力争,顶住了多尔衮的压力,才得以让顺治皇帝登基,而这一点,对于康熙的意义非凡。

因此,晚年的康熙在回忆起这些事之后,也意识到鳌拜确实是忠于大清的,尤其是想到鳌拜对康熙能当上皇帝所做出的贡献,因此这才为其平了反。

当然,对于康熙的这般举动,鳌拜的孙子达福也致以了最高的回报,在康熙去世,雍正登基后不久,达福参与了平定边境之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终力战而死,算是用生命回报了朝廷的恩宠。

康熙将鳌拜囚禁致死后 康熙是怎么对待族人和后代的 第9张

综上,在鳌拜死后,康熙对于鳌拜族人以及子孙的处理方式整体来说还算宽容,仅仅处死了鳌拜的一个弟弟,另外圈禁了鳌拜的次子,其余人等,康熙并未太过追究,而是仅做了削爵夺官处理,并且到了康熙晚年,康熙念鳌拜功勋,又为其平了反,还让鳌拜的孙子达福袭爵,因此,这么看起来的话,康熙确实是对鳌拜族人及子孙比较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