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9.3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魏延骁勇,欲以奇兵间道与大军会,孔明信用其说,安知三秦之不归于汉?——程公许

魏延是三国时期一个备受争议的武将,有人说他是刘备麾下不输于关羽张飞的存在,也有人说他是蜀汉阵营的叛徒,诸葛亮更是说他脑后长着反骨。

那么,真正的魏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演义中,一个长着反骨的大将魏延

《三国演义》中魏延第一次出场是在第53回,原本他属于刘表势力范围之内,但刘表去世、曹操大军来犯时,魏延想要投靠当时的刘玄德刘备。

可惜的是,他从襄阳出发一路追赶都没看到刘备的影子,无奈之下只能投靠长沙的韩玄。然而,韩玄与《水浒传》中的王伦很像,嫉贤妒能的他责怪魏延傲慢无礼,随后便把他放置在一旁。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开始瓜分荆州各郡县,西征的刘备兵临长沙城下。黄忠因与关羽惺惺相惜战场上手下留情,韩玄知晓此事后便要斩杀黄忠,魏延及时赶到杀韩玄、献城池给刘备。

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按照《三国演义》中投降的规矩来看,魏延杀了刘备的敌人且又把长沙城先给了他,理应得到蜀汉阵营的款待,可是诸葛亮却对魏延并不感冒,甚至还说他杀其主、献其地为不忠不义之人。

这样的人若是驾驭的好是一员大将,若是驾驭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孔明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主导了他后半生与魏延的关系,两人虽是同事却心中暗藏杀机。

除了此事之外,诸葛亮更是拿魏延与当年的吕布来比较,并且说出了那句历史上流传千年的一句话: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使得魏延在历史上无法翻身,一直被认为是“准叛徒”的代名词。

不过,刘备当时势单力薄、身边缺人,制止了诸葛亮杀魏延的做法,随后将其留在身边效力,这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三国演义》中,魏延与诸葛亮第二次矛盾的较量开始于第一次北伐。当时,魏延想要率领五千骑兵从子午谷偷袭长安,这样可以快速取得战争的胜利,但诸葛亮却拒绝了他的提议。

影视剧中,被拒绝的魏延恼怒不已甚至想要造反,而诸葛亮也因猜忌魏延关键时刻没让他去守卫街亭,以至于马谡大意失街亭第一次北伐全面失败。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第2张

第一次北伐产生的矛盾在第五次北伐时期开始爆发,诸葛亮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刻,为了完成“幸福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摆孔明灯向上天借命。

可是,关键时刻魏延突然闯了进来,孔明灯被大风熄灭,不久后诸葛亮因病去世。很早之前,孔明就料到魏延会趁自己去世造反,便提前把马岱安插在他的麾下做卧底。

当魏延造反时,他连续喊叫三声“谁敢杀我”,马岱手起刀落斩杀魏延,蜀汉阵营中一场危机重重的军事政变被遏制在萌芽中,后人夸赞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同时,也怒骂魏延是一个小人。

说道这里不免让人产生疑惑,魏延从长沙就开始跟随刘备,而他第二次大篇幅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则是在北伐期间,那么这中间一段时期发生了什么,为何罗贯中不写呢?

这是因为若是他写了,魏延的人设就与既定的节奏相矛盾了,换句话来说,现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的人设是虚假的,他是一个一个被小说“坑惨”的五虎大将。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小说的传播度比正史要广泛、速度快,所以魏延才会被误解成恶人。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魏延堪称蜀汉最强战力。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

《三国演义》中说魏延是在长沙投靠刘备的,这一种说法是错的。

刘备进入巴蜀之前,魏延就已经有了自己的队伍,也就是古代所说的“部曲”,相当于个人家族的私兵,由此观之魏延的家族实力不容小觑。

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后,刘备开始进入巴蜀之地谋求大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魏延加入刘备阵营的,并且还把自己身边的军事力量献给了他,比诸葛亮投靠时资本要雄厚的多。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刘备入蜀的第一战就是与刘璋的战斗,那个时候他身边的部队不足万人,却要面对强大的益州军队。此战中,魏延率部平定广汉郡立下赫赫大功,被封为“牙门将军”。

牙门将军类似于主帅帐下的副将,同时他本人也必须骁勇善战、万夫莫开,同一时期刘备曾授予赵子龙同样的官职,可见他对魏延是何等的信任与褒奖。

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第3张

2年后,刘备率领大军攻打成都,魏延依旧随军并帮助刘备攻克了重镇雒城,城高池深的成都才得以拿下。

魏延是在公元211年加入刘备阵营的,一直到公元219年都在为刘备南征北战,其功劳不弱于张飞。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再汉中进行大决战,最终刘备棋高一招击溃了曹魏部队,获得了在汉中之地的主动权,他也自封为“汉中王”。

从“汉中王”三个字来看,刘备似乎想要效仿当年的刘邦“还定三秦、入主关中”,其实不管他是不是这样想得,汉中之地都不能够有丝毫丢失的危机,因为它是出入巴蜀的交通要地。

蜀汉的首都在成都,刘备自己还需要不断去其它地方征战、扩充地盘,无法亲自镇守这一关键要地,而选择镇守的人必须要信任度高、实力很强。

刘备选择关羽镇守荆州,一方面是因为关羽的综合能力很高,另一方面是刘备非常信任他,结合这一件事情来看,蜀汉阵营中的许多人都认为镇守汉中非关羽莫属,张飞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就在这个时候,刘备却站了出来告诉大家并不会选择张飞镇守,他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人选,此人便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魏延。

也就是说魏延一下就从“牙门将军”成为了“汉中太守”,中间至于被提升了多少个级别无从得知,但蜀军阵营中的将领听到这个消息后皆大吃一惊。

一军尽惊。

汉中太守的最低标准为“重将”,那么魏延有这个实力吗?从他和刘备的一番对话就可以看出来,魏延还是很有自信的,最起码能够抵挡住曹魏的进攻。

某一此刘备举行宴会,宴会之上询问魏延:

“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意思就是你以后怎么做)

魏延的回答简单却振聋发聩: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第4张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若曹操再带领大军来犯,我将会带领十万之众为您拿下他,刘备听到他这样说非常高兴,后来还加封魏延为镇北将军。

汉中太守、镇北将军皆是蜀汉一等一的官职,尤其是汉中太守,刘备将这么一个重要的职位交给他,怎么可能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刘备不信任魏延”。

从公元219年魏延开始当汉中太守,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此地都稳如堡垒,可见刘备选人的眼光有多么独到。

除了刘备与魏延的关系好之外,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也不想演义中描绘的那样差劲。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完成他的遗愿开始北伐,第一次来到汉中时就任命魏延为前锋,并封他为凉州刺史。在北伐期间,魏延屡立战功先后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从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是信任魏延的并且还加以重用,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将魏延坑的有多惨,当然最惨的还不是这些事情,而是子午谷奇谋和诸葛亮密谋杀魏延的故事。

真相到底如何

子午谷奇谋源于第一次诸葛亮北伐,楚汉争雄时期韩信就是从汉中一带偷偷出巴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助刘邦入主关中,建立了不世之功业。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他想要效仿韩信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便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观点,率领五千骑兵从子午谷而出并与诸葛亮在潼关汇合,只是诸葛亮没有答应而已。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分歧,主要是两人的战略规划不同,魏延是想要占据潼关进而威逼长安城,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幸福汉室,还于旧都”。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第5张

但诸葛亮所想的却不同,他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攻长安,而是为了西北陇右的养马之地,以那块土地为基础不断增强蜀军的骑兵力量,而后再徐徐图之。

如此才有了后来的街亭之战,街亭处于陇右和长安中间,亦或者说曹魏想要救援陇右就必须要通过街亭,所以这个位置非常的重要,奈何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可用。

赵云带领疑兵去其它地方吸引曹魏大军,可以说魏延是诸葛亮手下唯一能震慑魏军的大将,不可能让他来守卫街亭这个说重要不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的地方,毕竟只要拿下陇右有很多隘口可以让蜀军与汉中取得联系

只可惜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建议,选择在山上驻扎阻挡曹魏大军,最后被张郃困死在山上,没能为蜀军打陇右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无奈之下诸葛亮不得不全面撤军,撤军途中可谓是损失惨重。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魏延心中多少有些不满意这个结果,嘴里经常念叨着要是你早早采用我的奇袭计策,也就不会出那么多的“幺蛾子了”,同时感慨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由此观之,魏延心中对诸葛亮不满不是因为他不采用子午谷奇谋,而是从结局反推结果的一种理解,若是诸葛亮成功拿下陇右估计也就不会有这句话了。

至于魏延因不满想要害死诸葛亮,而诸葛亮害怕魏延造反临死前吩咐马岱杀死他,这也是一种无稽之谈,属于《三国演义》对魏延的一种抹黑。

《三国志》中有这样一句话,解释了魏延最后因何被杀: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魏延平时善待士兵、养门客,再加上他本人勇猛过人、骄傲自大,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畏惧他、躲着他,这样的性格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很显然就是一个翻版的关二爷。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第6张

诸葛亮临死前的确把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叫到了身前,但主要交代的事情就是大军撤回汉中的问题,并没有说如何阴谋杀死魏延。

甚至于诸葛亮已经预料到魏延会不听军令,但他依然没有说要杀死他,而是对着姜维、杨仪和费祎吩咐到: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说完这些诸葛亮就死了,既然如此,魏延又为何会被多人联合杀害呢?从某个角度来说,魏延被杀与诸葛亮没有丝毫的关系,也与两人的矛盾没有丝毫的关系,更多的像是一场权力的争夺战。

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先去探探魏延的口风,魏延向费祎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就是诸葛亮死了将其厚葬就行,我也可以带领大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二层意思就是,我魏延是何等高傲之人,怎么可能会当杨仪的部下,给他断后,还让费祎和他一起继续北伐事业。

吾自当率诸军击贼……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费祎听到魏延这么说,以“与杨仪商量此事”赶紧离开了,费祎显然不是和杨仪商量此事,而是去找杨仪是商量下一步撤军行动,而杨仪则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自行撤军,不管魏延。

无意间,魏延的手下知道了诸葛亮死前的安排,于是他便先行率领大军撤走并且烧了沿路的栈道。当时,魏延与杨仪都向刘禅上书说对方有叛逆之心,但朝中相信杨仪的人更多,以至于魏延孤立无援。

琬、允咸保仪疑延。

后来,杨仪通过其它渠道进入蜀中,魏延守住南谷口不让杨仪等人进入。此时,杨仪让何平在谷口大喊魏延违背诸葛亮的意愿,手下的将士不明真相以为魏延真的要造反,直接不听他的指挥了。

魏延只能够带着自己的儿子逃亡,最后被马岱带领的大军所斩杀,而后杨仪诛杀了魏延的三族,还踩着他的头颅怒骂不已。

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第7张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魏延是被费祎、杨仪等人用阴谋玩死的,因为魏延最大的弊端就是朝中没有人支持,最后杨仪对待魏延的头颅也可看出他杀魏延是出于私仇

当然,想要夺权的杨仪最后也没有好下场,他被着了费祎的道,最后被刘禅给杀了。自此之后,诸葛亮时期一文一武最强的两个人都死了,费祎后来成为了蜀汉的丞相。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