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垓下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垓下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9.2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还不知道:垓下之战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昔日威服四夷的秦帝国猝然轰塌,使得这片广袤的土地再一次升起了浓烈的烟尘,灭秦事业终结后,各方割据势力展开了夺取政权的纷争,以项羽为代表的西楚势力和以刘邦为代表的汉中势力脱颖而出,成为了这场纷争的核心领袖,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中,双方集团互有胜负,相持不下。直到公元前202年的正月,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落下,四面八方传来了楚地的民谣,这个曾身经70余战未尝败北的西楚统治者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落幕,垓下之战也成为了西楚集团破产的最后通牒。

剑折沙尽血洗风,七载成败转头空。

荡恨笑饮苍天泪,段韧傲刻夕阳红。

封王之患

公元前205年,韩信在开拓北方战场中频频得胜,先后夺取了魏、代、赵等地,而此时位于正面战场的刘邦却远没有这么顺利。经历了彭城之战的惨败后,刘邦始终回避与项羽开展正面野战,而选择用坚壁固守的方式消磨楚军。

垓下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韩信势如破竹

看似风头正盛的项羽处境也并不乐观,当初他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为反秦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却比刘邦晚一步进入关中,导致无法名正言顺地称王。为此,他做出了两个关键性的决定,一是分封诸侯,二世诛杀楚义帝。

项羽分封制药路诸侯

从项羽的战略目的来讲,分封诸侯绝非是继承春秋遗风,恢复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格局这么简单

秦末的割据势力中,除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其余势力几乎都有一定身家背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秦朝的覆灭等同于六国的复辟。

项羽是诸侯上将军,但诸侯并不是楚国的直系下属,更别说名义上为楚国臣子的项羽了。诸侯联军实则仅是一个共同利益的结盟体,结盟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薄弱的,一旦与利益相悖,很可能发生武装冲突。

在这种情势下,项羽为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无可厚非。项羽主持分封的18路诸侯中,只有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是项羽的部将,而这三个人都是后来接收项羽密令击杀义帝的元凶,由此可见项羽对他们的亲厚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人中英布和吴芮相继背叛了项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项羽的西楚东控齐地,北迫燕赵、西临三辅,而衡山、九江和临江三地是西楚的大后方,也是战国时期楚国旧地,交给自己三个手下看管,可谓酬工和安置一举两得。尤其是九江一地,直切入西楚的腹部

垓下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第2张

英布并不是从基层起家,而是一个拥有数千人的小军阀,后来和蒲将军一起带兵投靠项梁,对带着实力来投靠的军头,英布所受到的待遇必然相当优厚,明末清初的三顺王和平西王就是典型的例子

英布在项家手下也是立下赫赫战功,无论是巨鹿、新安和咸阳,项羽兵锋所指,英布所向披靡,后来终于在戏下英得到了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封王。

英布在受封九江王初期,对项羽依然是顺从的,连杀义帝这样名义上颇受诟病的锅都背了下来。这基于项羽在当时坐拥西楚九郡,这九个郡大多是交通要害和先秦人口大都,因此实力强悍。

但当刘邦平定三秦后,局势迎来了大洗牌,这意味着各方势力开始重新站队。

恰在此时,项羽和英布之间产生了嫌隙。二人之间的嫌隙主要体现在两件事情上,

一是当项羽出征齐国调度军队的时候,英布就给了几千人,后来刘邦率大军突袭彭城,占了项羽的老巢,英布坐观成败,没有出兵相助。

这两件事情也成为了英布的心病,讽刺的是英布叛楚不是发生在刘邦占领彭城的全盛时期,而是在刘邦败走彭城之后。

项羽刘邦彭城之战,项羽骑兵运用的巅峰之作,三万骑兵破刘邦五十万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英布可能更怕项羽秋后算账,这在项羽屡派使者谴责英布的行为中是可以预见的。英布的倒戈,意味着西楚腹地直接暴露在了敌方的眼皮子底下,也使得楚汉势力此消彼长。

垓下之战中,他与刘甲策反楚大司马周殷判楚,成为围剿项羽的重要势力之一。至于英布的岳父吴芮,撇开自身和项羽的关系不说,女婿背楚向汉的这层关系,意味着引起项羽的猜忌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他的叛楚只需要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来自于刘邦身边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此人就是张良。

离楚亲汉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韩国人,祖上世代为韩相,身世煊赫。他长相秀美,史记形容貌若妇人。

垓下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第3张

张良

然而年轻的他却欲有筹谋博浪沙刺秦的壮举。秦灭韩以后,张良投入到了灭秦复韩的事业中。早年在反秦结盟时期,张良经项梁应允,得以拥立韩王成,后又在刘邦的相助之下,陆续收复韩国旧地。

二者虽有恩义大小之分,但从道义上讲,张良与项家理应不会有水火不容之势。而项羽为控制韩地废杀韩王成的行为,彻底斩断了张良复国的夙愿。自此,张良复仇的矛头从赢秦转向了项楚。

在策反吴芮的行动中,张良担当了头号说客,太史公形容二人是旧识,追溯到鸿门宴的时候,刘邦的幸免于难,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张良和项伯之间的关系。在观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的表现,足以见得张良在人际关系上相当通达。

鸿门宴

与之相对的韩信为人则更为敏感自尊。当初韩信投奔北上的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但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当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为人所知。

但与楚营的境况不同,由于萧何的大力举荐和张良的肯定,韩信很快就得到了重用。韩信作为一个军事天才,却屡屡被掌权者忽视,与其性格有莫大的关系。早年的落魄经历造就了他心理上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都是反面的,来源于曾经遭受的耻笑和白眼。他在捕捉人物心理问题上相当敏感,这在韩信的用兵手段中显而易见。

在出兵之前,韩信非常注重情报的获取,在充分了解到对方主将的信息后,无一不准确的拿捏对方的心思,以致韩信在交战中常出奇制胜。

在攻打魏国时,他假意渡河关,却以声东击西的战略迅速攻克魏都安邑。井陉之战时,他收集到陈余一方的情报,笃定陈余不会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才能以少胜多,成功切入赵国腹地。

韩信背水一战

这种心理战术很快在对阵龙且的潍水之战中也得到了有效运用。

公元前204年,韩信在侧面战场的攻齐战事中势如破竹,齐王田广败走高密,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军救援,双方对峙潍水。龙且是项羽坐下一员猛将,早在反秦之际就立下了大功,不久前平定了英布叛乱。

韩信认为龙且在平定英布叛乱后必定心生狂妄,于是下令连夜准备大量装满沙土的麻袋堵住潍水上游。次日,他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又佯装战败回退。龙且果然率军渡过潍水追赶韩信。此时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渡河的士兵瞬间被冲散,而还未渡河的士兵也难以支援。韩信趁机回师,猛烈反击,斩杀龙且。

韩信破齐

龙且军的溃败,昭示着这场援齐行动彻底破产,而项羽受到的打击还远不止于此。

早在这一年的四月份,刘邦就采纳陈平之计,成功离间项羽集团内部的关系。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在辞离的路上病死。八月,刘邦遣卢绾、刘贾率兵2万渡白马津深入楚地,协助彭越扰楚后方。彭越经常往来出没,替汉王游动出兵攻击楚军,在梁地断绝他们的后援粮草,史称彭越扰楚。

垓下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第4张

同年冬天,项羽和刘邦在荥阳相持,彭越攻下睢阳、外黄等17座城邑,梁地接连楚复地与楚军前线,一旦被攻下,楚军的补给线被切断,使得项羽不得不领兵东归。他留钟离昧守荥阳,留大司马曹咎守成皋并叮嘱他说,好好把守成皋,如果汉军挑衅,千万不要应战,我15日内必将诛杀彭越,平定梁地,到时候再与将军会和。

可惜的是,这位自项梁起就颇受重用的老将并没有坚守到最后。在汉军的连番侮辱挑衅之下,曹咎怒不可遏,于是出兵汜水,最终被汉军击败。成皋重新落入刘邦手中。

彭越字仲,砀郡昌邑人,秦朝末年在魏地举兵起义。

公元前205年春天,刘邦和魏豹以及各路诸侯向东攻打楚国,彭越率领他的部队3万多人在外黄归附汉王。刘邦说,彭将军收复魏地十几座城池,急于拥立魏王的后代。如今魏王豹是魏王咎的堂弟,是真正魏王的后代。于是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

以封赏彭越为例,逐渐在封赏问题上,刘邦和项羽的做法大相迳庭。

陈平在荥阳分析楚汉优劣势时说,项羽恭敬爱人,所以廉洁清高好礼数的人愿意跟着项羽,但项羽对封赏的事情很是慎重,因此喜好利益的人则不愿跟随他。需要注意的是,评价项羽的恭敬爱人和残忍暴虐并没有冲突,在对待秦人和敌对势力上,项羽却是毫不留情,这在火烧秦宫一事中可见一斑,但在对待清亲近人身上又多为宽厚。

火烧阿房宫

刘邦则恰好相反,在封赏问题上,他相当大方,封赏这个方法,当初武臣略赵地的时候蒯通建议他用过,效果明显。刘邦在西进伐秦的过程中,因为程恢的劝说也用过一次,效果更大。

这个方法首次被提及是在汉中对峙,韩信说: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刘邦在出关的时候更是宣称,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随后刘邦在彭城败后,就表明要放弃关中的地盘封给诸侯了。

这意味着刘邦代表了天下多数势力的利益,而彭越就是其中一个尝尽甜头的受益者代表,另一个则是韩信。

垓下之战

接连遭受英布的反叛,龙且军的溃败,成皋的沦陷,使得在梁地攻略城池的项羽大受打击,而此时钟离昧驻守的荥阳尚在汉军的重围之下,项羽于是率军回援。

公元前203年,刘邦派遣侯公向项羽求和。当时汉军有后方军粮补给,战备充足,而楚军接连遭遇大败,后方粮食补给线又被彭越连番骚扰。考虑到军队数量的削减和粮草的紧缺,项羽同意议和。双方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称鸿沟之约。

垓下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第5张

鸿沟议和

合约签订后,项羽率10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反,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反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反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

得益于韩信在北方战场的攻无不克,加之英布、吴芮的背楚,各路诸侯几乎全部亲附汉方,项羽曾试图拉拢韩信,但也遭到拒绝,而此时楚军兵疲粮尽,无疑是汉军攻楚的最佳时机。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

其实从项羽的撤退路线来看,他既不敢回彭城,又选择了迂回的方式,很显然是对这一纸协议并不抱什么希望。汉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道,楚军已是强弩之末。韩信和彭越是因为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因此他们才没有前来。君王如果把从陈线以东到海滨一带地方都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给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而战,楚军就容易打败了。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刘邦应允,于是派遣使者将消息带给二人,二人果然欣然同意。

公元前230年10月,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式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双方在垓下决战。

汉军由韩信统领,共计30万,分为五个部分,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楚军由项羽统领,共计约有10万。

韩信先率前中军与项羽交锋,不利,向后退去。这次交锋一般被认为是败退诱敌之策。随后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出击,楚军不利,韩信趁势回击,大败楚军于垓下。

项羽败后,在垓下建造起营垒,军队折损很多,粮食也快没了,而汉军和诸侯军已经在外筑起了层层包围网。夜里的时候,楚军听见四面八方传来了楚地的民歌,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

垓下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第6张

于是项羽上马,带着麾下壮士800人,连夜冲破汉军围困,往南方奔走。汉方派骑将灌婴带领5000骑兵去追击,到了东城的时候,800人中只剩下了28个,而汉军骑兵追击的有几千人。

英雄末路

在这场围剿战中,项羽指挥这28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自刎而死。最终,楚汉相争以垓下之战楚军的败亡落下帷幕。

尾声

项羽的死亡虽有诸多猜测,但楚军的败亡却是既定事实。垓下之战前夕,诸侯之力几乎尽归汉军所有。反观项羽,前有部将反叛,后有楚军战败,来回奔波于前线和后方,使得顾此失彼,兵疲粮尽。

当后世感慨他注定的悲剧时,回顾项王生平,才发觉他24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巨鹿写下了破釜沉舟的传奇,威名远扬,25岁时领诸侯覆灭秦政权,称霸西楚,轻率之军势如破竹,常无败绩。

当这颗光芒大盛的星宿陨落之际,不觉耳畔轰鸣如雷,雷霆万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