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9.9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二人都是篡位,但朱棣的名声比李世民差很多,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摆事实讲道理,李世民真没有篡位。

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不假,但是,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讨伐”的对象,不是正在当皇帝的父亲李渊

而是他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

之所以要“讨伐”,细究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联手,几乎想把李世民弄死,为了自保,李世民才选择这么去做。

当然,这只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因素之一,我们不能排除李世民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奔着皇位去的。

比如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夕,李世民的谋事房玄龄,就提出,“大王(指李世民)功高盖世,当承大业”。

这话里话外,都明确指出,发动政变的最终目的,就是皇位。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还有,玄武门事变当天,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当尉迟恭浑身是血,闯入太极宫向李渊请安时,这意思还不明显吗?

如果李渊不识时务,不顺势而为,他能不能走出太极宫,都是另说。

类似的例子,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后还有很多,这些例子和证据,都充分说明,李世民当天的所作所为,本质上就是冲着皇位去的。

但是,虽说他的最终目的是皇位,可他并没有“篡位”。

也许有人听了这话,会感觉十分矛盾,既然都明目张胆的奔着皇位去了,为何又说李世民没有“篡位”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李世民登上皇位的程序合法。

首先,正如前文所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讨伐”哥哥李建成,而不是一上来就对老爹李渊喊打喊杀。

说的更简单点,就是玄武门之变,其性质实际上是一场“夺嫡之变”,即李世民要和太子李建成争夺嫡位。

而非是夺位之变,虽说仅一字之差,但性质却大不相同。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第2张

其次,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世民并没有逼着他爹李渊干点什么,至少在明面上,他没有这么做。

只不过,李渊看到浑身是血的尉迟恭,加上也弄明白了当下情况(更重要是他不想死),才会选择顺势而为。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两天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并且,李渊还在诏书中提出,从今往后,“凡军国大事,悉委太子处决”,这就意味着,李渊已经把权力交了出去。

过了不久,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11天后,李渊主动向大臣裴寂等人提出,自己“当加尊号为太上皇”。

这意思就更明显了,他在间接表达自己想退位的意思。

果然,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当年的九月,李渊正式下诏,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李世民,自己则为“太上皇”。

你看,不管李世民在之前做过什么,但从头至尾,他的登基程序,是合乎礼法的,先是被封为皇太子,之后皇帝下明诏通告全国,由他继承皇位。

这前后的过程,可以说是无可挑剔,所以,你能说李世民是篡位吗?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第3张

所谓篡位,通俗的意思是指,臣子用非正常的手段来谋夺帝位,但是,李世民可没有,他登上皇位的过程,都是合乎礼法的。

只不过,李渊有点“委屈”而已,但这并不妨碍李世民是以正常程序登上皇位的结果。

而反观朱棣,他虽说和李世民类似,都是通过一些手段,最终登上皇位,但他整体登上皇位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造反。

首先,朱棣与李世民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身份不一样。

两人同样是皇帝的儿子不假,但是,人家李世民,虽说不是嫡长子,但好歹也是嫡子,他和李建成一样,均为太穆皇后窦氏所生。

况且,李世民排行老二,上面就是大哥李建成,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李世民也是有继承皇位资格的,前提是得让大哥“没了”。

而朱棣呢,他既不是长子,更不是嫡子。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究竟是谁虽说存疑,但很大可能并不是马皇后,这就意味着,朱棣并非嫡子。

既然不是嫡子,就算上面的哥哥都死光了,那皇位也轮不到他来坐。

更重要的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已经明确指定了皇位继承人,即原太子朱标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

因此,按照宗室礼法来讲,哪怕是朱允炆刚登基不久,就出意外突然死了,那皇位也应该在他的子嗣之中选择。

假设朱允炆没有子嗣,则应当在朱标的其他儿子,也就是朱允炆的兄弟中选择。

这就意味着,不管怎么排,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来讲,皇位都绝无可能排到他燕王朱棣手里去的。

但是,朱棣显然没有按照正常程序来。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第4张

他在建文帝朱允炆还在位的情况下,悍然以藩王身份,发动了战争,并且造成了皇帝的永久性失踪,然后自己登基

他这摆明了,就是从皇帝手里夺取了皇位。

仅凭这一点,就已经实打实的说明了朱棣是篡位,而李世民虽说最终目的也是皇位,但其手段和程序,却和朱棣有本质上的不一样。

而这也是朱棣为何比李世民名声差的原因之一。

毕竟,夺太子之位,和夺皇位,两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尤其是在讲究“君君臣臣”等纲常的古代。

不管是以臣子身份进行的谋反,还是以藩王身份进行的谋反,只要涉及到是篡夺皇位,那最终都会被后世所诟病。

因此,朱棣直接篡夺皇位的做法,自然就容易招“黑”。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第5张

除了因为夺位过程性质不一样之外,还有一点,也是朱棣名声差的原因,即发动夺位之前的功劳,李世民大而朱棣小。

众所周知,大唐能建立,并最终统一天下,这其中,李世民的功劳要占一半还多。

比如李渊晋阳起兵之初,正是李世民苦苦相劝,多次十分直白的对李渊提出“可举事”,这才很大程度上,让李渊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不然,李渊一直犹犹豫豫,始终不敢迈出最后一步。

而起兵之后就更不用说了,宋老生进攻,吓得李渊都有了撤退的想法,依然还是李世民,成功说服李渊不能退兵。

并且,也是李世民,一举击败并斩杀宋老生,让大唐政权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再往后,薛举的十万精兵是谁打败的?答案是李世民,隋朝将领段达又是谁击败的?答案还是李世民。

这还不算完,唐朝正式建立后,薛仁杲、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乃至窦建德、刘黑闼,这一个个隋末的乱世枭雄,又是谁一一将他们击败平定的?

答案还是李世民。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第6张

这么说吧,大唐政权从诞生之初,就离不开李世民的一路征伐,毫不夸张的说,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有部分观点认为,李世民登基后,修改过史书,实际上他的功劳并没有这么大。

但退一步讲,就算把这些功劳砍掉一半,但剩余的功劳,也足以让李世民成为唐朝建立的重要功臣,还是不可或缺那种。

而反观朱棣,他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前,有什么功劳呢?

答案是有,但是不重要也不大。

朱棣生于公元1360年,此时的朱元璋,正忙着建功立业,压根就没时间管他,一直到朱棣十岁之前,他就跟一个小透明差不多。

到了朱棣十岁,时间已经是洪武三年(1370年),此时大明朝已经建立,这一年,他被封为燕王。

又过了六年,也就是朱棣十六岁时,朱元璋才下令,让朱棣前往封地就藩。

也就是说,在朱棣十六岁之前,他的存在感并不高,只不过是一个小毛孩子,而等到明朝建立时(公元1368年),朱棣才八岁。

这么一来,朱棣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第7张

换句话说,有没有朱棣,大明朝都会建立,而这就比李世民差了一大截,人家李世民可是大唐的最大功臣。

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也不能怪朱棣,谁叫他生的太晚呢,如果生的早,不就可以参与到明朝建立的过程中了吗?

确实,这话说的也没毛病,那咱们不看朱棣在明朝建立前的功劳,去看看在明朝建立后,一直到他发动靖难之前,他又有什么功劳。

朱棣是十六岁就的藩,就藩之后,最大的一个功劳,就是迫降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

但是,此战的背景,是大明朝已经立国了有二十多年了,北元基本上被朱元璋打的只能苟延残喘。

况且,此战的大将军,是明初大将傅友德,副手是王弼,这两个人,虽说比不上常遇春、徐达等一流名将,但起码也紧随其后。

只不过,当时朱元璋有意历练朱棣,这才让这些人在名义上受燕王朱棣的节制。

而这意味着,迫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的功劳,并不完全是朱棣的,至少他不能占全部,而是在大明的威势之下,加上名将出征,乃儿不花只能识时务归降。

除此之外,朱棣一直到靖难之役前,并无其他太多建树。

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否定朱棣在就藩北平后,什么都没做,而是想说,如果当时就藩北平的,不是朱棣,而是朱元璋的其他儿子,比如宁王朱权,相信他也不会干的比朱棣差。

哪怕不是宁王朱权,换做其他几个皇子,只要不是太怂,都不会太差。

而这么一来,朱棣和李世民的差别就出来了,李世民属于那种唐朝不可或缺的人才,没有他,唐朝能不能建立都尚未可知。

而没有朱棣,大明朝照样会建立,北平的边防,乃至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的归降,一样也会做的很好。

所以,就夺位之前的功劳而言,朱棣不如李世民,同时又实实在在发动了叛乱,自然就会被“黑”。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第8张

不止如此,还有夺位方式的不同,也是朱棣容易被诟病的一个原因。

玄武门之变,就事变本身而言,从开始到结束,满打满算,也就是一天,一天之内,李世民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最终迫使李渊让出大权。

这叫什么?用现在专业术语来说,叫做“斩首行动”。

所谓斩首行动,广义上的意思,就是精确打击和消灭对方的首脑,以达到摧毁敌方抵抗意志,达成己方目的的军事行动。

虽然在李世民时代,他没听说过这个专业术语,但是他做的恰好就符合这个标准。

而斩首行动的最大特征,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战果,这么一来,李世民所发动的事变,就国家以及百姓而言,是几乎没有造成任何损失的。

但朱棣的靖难之役,就不一样了。

靖难之役,是朱棣以地方藩王身份,向中央政权直接发起的军事行动,这在本质意义上,就已经是一场战争,而非简单的宫廷内部事变。

并且,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开打,一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方才宣告结束。

前后,足足打了四年。

这四年里,朱棣与朝廷的军队,虽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斗开战,但是受其殃及的城池也为数不少。

河北、山西、山东(尤其是济南)、安徽、江苏等,均受到了靖难之役的影响。

而古代打仗,除了士兵将帅会阵亡牺牲外,最无辜的,莫过于百姓,所以,朝廷与朱棣的军队所过之处,百姓无不遭殃。

哪怕是侥幸保住性命,说不定还会被征发,充当马前卒。

这还只是百姓受到的影响,想当初,司马家族的西晋建立没多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的后果,相信熟悉历史的人的都知道。

不仅把国家直接带至崩盘,更让中原大地陷入无尽的黑暗与混乱之中。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朱棣以藩王身份所发起的靖难之役,与当初司马家族所爆发的“八王之乱”,性质上没啥区别。

只不过,朱棣成功了,且当时朱元璋的其他儿子,能打的基本都没了,剩下都比较安分。

如果,朱元璋的儿子们,也和司马家族的藩王一样不安分,那么,极有可能就会上演一番明朝版的“八王之乱”。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的可能。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第9张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朱棣的所谓靖难之役,是无论如何都没法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相比的,就算两者最终目的一样,但手段的高明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却不一样。

而引发这场事变的朱棣,被骂也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点,即对于善后工作的处理,朱棣和李世民的手段不一样。

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乃至李渊的手下,基本上是能收编的,尽可能的收编。

比如著名的谏臣魏征,他曾经可是李建成最忠实的部下之一,但李世民不仅没杀他,反而让他跟着自己混,这才有了魏征善于直谏的美名。

还有冯立,也是李建成的臣子,而李世民照样没杀。

此外还有王珪、韦挺,这些人,都曾是李建成一党,但最终李世民都放过了他们,并给予他们官职,让其继续为大唐效力。

但朱棣这边,坐上皇位之后,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手下,又是什么做法呢?

比如方孝孺,直接来了个“诛十族”,还有黄子澄,最终被处死,诛九族,其家中女眷,世代充官妓。

另外齐泰,也是祸及九族,还有铁弦,死的更惨。

如果这些建文帝的旧臣,是死在了两军对峙的战场上,那无可厚非,谁叫你技不如人呢?但是,他们没有,均是死在了朱棣的手里。

相比之下,谁该被骂,不言而喻。

并且,在事变成功后,李世民和朱棣对待前任皇帝的做法,也不一样,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李渊起码还过了一个还算体面的晚年,有吃有喝还不耽误生孩子。

而朱棣事变成功之后,却造成了朱允炆的“永久性失踪”。

所以,单说事变本身,以及登上皇位的整个过程而言,就上述几点来看,明显朱棣的“黑点”要比李世民多得多,比如直接篡位,再比如夺位前的功劳,还有夺位的方式,以及夺位后的善后工作,都充满了黑点。

因此,朱棣没有李世民的名声好,并且被骂,是必然的。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为何二人的名声差那么多? 第10张

当然,既然是夺位,肯定不免会有死人,李世民虽说黑点比朱棣少,但是也不能掩盖他逼父杀兄的事实,并且,对待自己的一群侄子(即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李世民也没有手软,而是全都杀光。

从这一点来讲,李世民同样残忍。

只不过,还是如前文所言,就事变本身,而不谈二人在位时期的功绩来讲,朱棣确实没有李世民做的更妥善,因此他肯定更容易“招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