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诸葛亮上朝时,真的带着一百名侍卫吗?

诸葛亮上朝时,真的带着一百名侍卫吗?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5.0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晋书》说诸葛亮上朝时,要带一百名侍卫,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小心?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误解”。

在《晋书》中,提到了一则晋简文帝司马昱给权臣桓温的赏赐诏书,在明面上,司马昱等人表示桓温扶持有功,因此便给予桓温“甲仗百人”的护卫规模,除此之外还有钱币五千万、绢布一共十二万匹,而这看似优厚无比的待遇,背后却有着一套“小心计”,因为诏书上写着:

“诏温依诸葛亮旧事”。

诸葛亮上朝时,真的带着一百名侍卫吗?

诸葛亮是谁,自然不必多说,他除了是古代著名的“神算”、“军事家”以外,还被视为千古第一忠臣,历代的帝王登基后都喜欢把诸葛亮放入太庙一同享受香火祭祀,可见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是要比一般皇帝都要高出许多的,而诸葛亮之所以如此被推崇,最重要的是他的“忠诚”。

汉昭烈帝刘备在驾崩前,眼看自己的儿子刘禅烂泥扶不上墙,于是他在遗言中告诉诸葛亮,如果诸葛亮愿意辅佐刘禅,那就劳烦他多费心,但如果诸葛亮也对刘禅绝望了,便自立为帝吧,最起码诸葛亮当皇帝还能让蜀汉的命数更长一点。

刘备因为他这番“大义托付”被后人称赞,后世人觉得,像刘备这种让贤论公的皇帝极其稀有,值得被人尊敬,但刘备跳出了人性的弱点,诸葛亮更是高风亮节,面对那个真的“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一直到死都无比耐心辅佐,始终没有僭越一点地位。

刘禅在位期间,诸葛亮虽然是权臣,但却是整个朝廷乃至于皇帝都希望的局面。

而如此地位的诸葛亮安全极为重要,所以刘禅便给予诸葛亮特权,安排了六十个“虎贲卫”保护诸葛亮,关于这件事,诸葛亮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过:

“赐丞相亮金铁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诸葛亮集》

诸葛亮上朝时,真的带着一百名侍卫吗? 第2张

由此,我们回到司马昱给桓温下的诏书的内容上,司马昱说,让桓温参照诸葛亮以前的待遇,配备甲仗百人,而这个赏赐的核心点不是在于这百人护卫,乃是提醒桓温要学习诸葛亮的“忠诚”,所以甲仗百人,根本就不是司马昱所要提出来的重点。

在所有人看来,诸葛亮在蜀汉根本就不存在“谨慎”的问题,因为诸葛亮在蜀汉太得人心,就算他没有护卫,也危险不到哪里去,而刘禅如果真的想杀诸葛亮,就算安排六百个护卫都没用,更别说六十个护卫,所以这些护卫,完全是给诸葛亮“撑场子”的。

诸葛亮对蜀地百姓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桓温,他本人也活在了诸葛亮的“阴影”里。

公元346年,桓温决定西征巴蜀的成汉政权,还未等朝廷同意,桓温的大军已经打进了成汉境内,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桓温便拿下了巴蜀之地,成汉末代皇帝投降桓温,被桓温派人送往建康献俘。

“灭国之功”,自古以来都是最顶级的功劳,更别说桓温威势巨大,而桓温站在这片诸葛亮曾经经营过的基本盘,他的内心自豪无比,更想着自己是不是能和诸葛亮比一比,于是乎,桓温找到了一名年龄高达“百岁”的老人来询问一些话,桓温没有直接问自己和诸葛亮比如何,而是问自古以来有谁能和诸葛亮比呢?

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

诸葛亮上朝时,真的带着一百名侍卫吗? 第3张

之所以要问这个百岁的老吏,乃是因为他就是诸葛亮时代的人物,他曾经在蜀汉政权当过吏,世界历经了百年的变迁,而他还没死,但他见过诸葛亮,是当世对于诸葛亮评价最有发言权的人,于是他便回答道:

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他说,诸葛亮还在世时,还没觉得诸葛亮比其他人厉害多少,但自从诸葛亮去世后,他才明白,整个蜀汉、天下早已经无人能比,所以蜀汉的最终灭亡,不是因为什么其他别的事情,就是因为诸葛亮逝去了,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为蜀汉力挽狂澜。

桓温听到这话沉默了,他开始收起了骄傲自满的心,在蜀地好好经营,桓温在蜀地待了三年,这三年的时间里,桓温大力发展蜀地的人才,恢复蜀地的经济、政治建设,对于曾经成汉的官僚也既往不咎,三年下来,桓温也得到了蜀地老百姓的称赞。

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伪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定、散骑常侍常璩等,皆蜀之良也,并以为参军,百姓咸悦。——《晋书·桓温传》

诸葛亮上朝时,真的带着一百名侍卫吗? 第4张

或许说桓温活在诸葛亮的“阴影”里有些夸张了,但桓温很大概率是将自己和诸葛亮这位人才在内心中做了比较,不说超越诸葛亮,但最起码要比拟吧,所以关于桓温的这些心思,朝廷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在桓温专权后,便再次丢出这个”道德绑架”:

人家诸葛亮明明可以改朝换代但却还是坚持着忠诚,你桓温该当如何?

事实上,这段话确实是“牵制”了桓温。

立了司马昱之后,司马昱开始了为期八个月的“傀儡岁月”,当时的桓温势力强大,他割据了八个州的地盘,此前还将司马昱扶持的扬州刺史殷浩给废掉,所以桓温早已无人能治,他唯一的“牵制”就是朝廷的这些文官,因为桓温很怕文人的“口诛笔伐”。

而后,桓温开启了三次北伐,这些北伐战争中,桓温的表现让晋国百姓很失望,而桓温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晋国的国力,所以为了稳固他的地位,他才采纳了谋士郗超的意见,废掉皇帝司马奕立威,重立了司马昱,本来北伐失败已经几乎让桓温的“皇帝梦”破碎了,但立司马昱,让桓温看到了最后一点希望。

可司马昱懦弱,他的臣子们却不弱,当桓温立了司马昱后,朝廷的大臣们都纷纷抛出一个枷锁,那就是问桓温还“忠心”否。

诸葛亮上朝时,真的带着一百名侍卫吗? 第5张

前秦皇帝苻坚就看得很明白,他笃定桓温不可能篡位,因为桓温已经老了,六十岁的年龄,都可以称之为“老叟”了,这说明了桓温已经没有什么潜力了,更是过了壮年,加上北伐的失败,桓温还发疯似的非要废掉司马奕,别说桓温能不能过百姓那关,他自己这关就先过不了。

果不其然,桓温被朝廷“架住”了,朝廷中的颍川庾氏还有司马家的部分皇族纷纷和桓温斗争,虽然桓温能压住他们,但这就是人心的表现,桓温就算赢了,他也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

公元372年,司马昱驾崩,他在临终前诏桓温进宫,桓温害怕司马昱临死搏命,于是拒不入朝,桓温的“抗旨”让朝廷看到了他的忌惮,司马昱在临终前还下了一道让桓温“摄政”的遗诏,可王坦之觉得不好,活生生改成了辅政,司马昱无奈,只能留给他们折腾了,连传位诏书都没留给司马曜。

在桓温的设想中,他以为司马昱会禅让皇威给他,而司马昱其实真的有这种想法,可是没想到被人阻止了,因此在司马昱死后,王彪之极力推动司马曜登基,就摆明了要打桓温的脸,桓温的胆量和决心不够,于是在权力变更的最好阶段,节节失利。

桓温在家里生闷气,但这一切局面都和他的犹豫有关,他不想破坏“忠臣”的形象,虽然后世人也许不会说他是忠臣了,可他仍然不想迈出“弑君”这一步,所以当谢安再次征桓温入朝辅政的时候,桓温再次拒绝了。

在桓温的心里:不能杀的皇帝,帮助他没有任何意义。

诸葛亮上朝时,真的带着一百名侍卫吗? 第6张

而谢安给桓温的书信里有一点“亮点”,那就“武贲六十人”。

复遣谢安征温入辅,加前部羽葆鼓吹,武贲六十人,温让不受。

这武贲六十人,其实就是对诸葛亮故事的“重申”,在司马昱时代,朝廷以诸葛亮故事给予桓温赏赐,这相当于给了桓温一道心理枷锁,如今司马昱驾崩了,到了司马曜在位,又来了一道新的枷锁,而面对这种枷锁,桓温坚决不受。

可不受就能过自己心里这关了吗?

整个朝廷都希望桓温当诸葛亮,而桓温非要当曹操,他自己能说服众人吗,假如桓温有大杀特杀的勇气那也还好,可他始终没有那种勇气,因此被架住了,没有丝毫的办法。

公元373年,桓温身体开始每况愈下,也是到了生命尽头的时候,桓温反而有了底气,做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他以祭拜皇陵为由,带着大军入朝,想要以这等威势逼着司马曜给他加九锡,可谢安和王坦之完全看出来桓温的虚弱,也为了避免桓温垂死挣扎,于是“敷衍”了桓温,告诉桓温加九锡完全没问题,让他等一段时间就给他安排,桓温无奈,只好带人回到姑孰。

诸葛亮上朝时,真的带着一百名侍卫吗? 第7张

谢安和王坦之摆明了就要拖死桓温,可桓温已经完全没有办法了,再郁闷中离世,这位东晋的大权臣,最终还是没能窃取东晋的江山,他年少手刃仇人为父亲报仇成为佳话,有人说他一生还算有情有义,有人说他很悲哀,因为坏得不够彻底,但不管怎么说,桓温的一生,既是无法超越诸葛亮,也没能实现自我,算是非常憋屈。

桓温去世后,他的兵权交给了弟弟桓冲,桓冲没有行篡位之事,反而是将桓温留下的兵马发扬光大,真正继承桓温行篡位之事的,乃是桓温的小儿子桓玄,公元403年,桓玄正式篡位,接受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禅位”,自此建立了桓楚政权,追封桓温为太祖皇帝。

只不过桓楚的命运太差,仅仅存在了两年的时间便被灭掉了,而取代桓家的,乃是更强的权臣刘裕,比起桓温的优柔寡断,刘裕当了皇帝后,对司马家人那是丝毫不手软,虽然刘裕也没有滥杀司马家人,但只要有人敢牵制于他,他是完全不会纵容的。

这就是刘裕和桓温的本质区别。

而关于桓温这个人,其实他的身后评价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篡位”从而变得好评,桓温内心中肯定没有极端的恶,这才让他被朝廷一次次的“诸葛亮故事”给架住了,所以桓温的内心是有大志的,只不过比起诸葛亮还差得远罢了。

桓温当年问的那个蜀地老吏,他所说的话是一点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