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秘传 > 演义趣闻 > 大清与日不落鸦片战争 清英火炮大比拼

大清与日不落鸦片战争 清英火炮大比拼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8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片战争决定战役胜负的主要武器就是火炮了,英军的火炮非常了得,射程远,火力凶猛,但从根本上讲,英军的火炮技术并没有跨时代的优势。19世纪处,中西方的火炮仍然是以前膛装弹为主,火炮支架都是木质材料的。那么英军火炮威力能占上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大清与日不落鸦片战争 清英火炮大比拼

网络配图

在当时的中国,火炮质量好坏与否是靠火炮重量来衡量的,即火炮越重质量越好。根据史料上的记载,在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火炮主要是红夷大炮。红夷炮是一种架退式前装滑膛长管重炮,精度很高。因为它的重量,红夷炮每发射一次都要重复进行复位、再装填,而且发射一次中间需要的时间较长,即鸦片战争火炮的使用对中国非常不利。相较之西方的火炮,中国方面的不利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传统钢铁冶炼技术不成熟,产量低下。

火炮由生铁铸造,质量不好,使用周期短,易裂。为了应对以上不利状况,清军想到的处理办法是增加火炮重量,减少火药填量,加入铜材料,把火炮结构复杂化,这就造成了火炮威力减小很多。除此之外,清军制造的炮弹因炮口小所以很轻,射程很近,火药因提纯不够爆炸效力低。

大清与日不落鸦片战争 清英火炮大比拼 第2张

网络配图

清军的火炮射程,关天培的《筹海初集》,成书于1836年前后,是他写给清廷的奏章文集,是他镇守虎门各炮台的实战经验总结。故关在这里所说的第一层门户中3000斤大炮556丈(注:清代1尺=今公制32厘米,556余丈=今公制3.56华里)最大射程的方面的数据(此处很可能是夷炮),应该是非常可信的。关对第二重门户中所说的摧远致坚,可理解为有效射程。据此以观,既然旧式6000斤以下炮位最大射程为300丈,那么6000斤以上重炮的有效射程当为300丈以上,因此,认定当时重型火炮的有效射程最大在1000米以上。

鉴于以上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和分析,战争前夕,中国购买的重型夷炮的最大射程在4华里之内,有效射程约为二三华里左右。而中国原有的旧式重型火炮的射程应小于这个数据。

19世纪20至30年代,英国发明了全金属车床、自动调节车床、牛头刨床等一系列工作母机,到19世纪40年代时,达到了用工作母机制造机械的领先水平。如在制造火炮方面,利用车床先将火炮铸成实心圆柱金属铸件,然后用一种配用超长钻头的大型钻床钻出一个孔,接着到锤床上将这个孔逐步锤削成型,加工成火炮。此法可使炮身较模铸法更加均匀、对称、光洁,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较合理,射击精确度高。既提高了铸炮的精度,又节省工时,坚实耐用。

战争前后,英军火炮铸造除了传统的泥模整体模铸法、失蜡法外,已开始大规模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海国图志》对英军火炮工艺称赞云:“西人铸炮,其铁皆经百炼熔净。先用蜡制成一炮,丝毫无异,次用泥封密阴干。铸时用火烘模开孔,泄出蜡油,然后将铁灌入,四五日后,始开模取出置于荒野人迹不到处。将炮实满火药,用长心引火绳一点,各人尽远避藏迹,一经炮响腾越空中,跌落不坏以不炸裂为度,便无后患。其铸法合度,多以引门上长方形为表,或安头上或尾后,或头尾皆安,亦合度数。”

大清与日不落鸦片战争 清英火炮大比拼 第3张

网络配图

战争之时,英军火炮仍然多属于17世纪以来的加农炮系列型,其有效射程,前膛装滑膛炮对于1英里(注:1英里=3.218市里)之外的目标,几乎没有杀伤力,也就是说其有效射程不超过1英里。鉴于此,战争时期,英军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华里左右,最大射程9华里之内。看来英舰重型炮的射程,不一定大于清军海岸重型炮的射程。

宫廷野史
演义趣闻
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