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秘传 > 演义趣闻 > 最受争议的三国人物魏延

最受争议的三国人物魏延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2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国人物,能让后人记住的实在太多。文臣武将,云集一时。要说谁的名气更大些,文则“卧龙凤雏、周郎司马”,武则“吕赵关张、黄马典许”,各擅胜场,各有粉丝千千万。但要说谁的争议比较大些,则非魏延莫属。这要怪罗贯中,一句“脑后有反骨”让魏延成为永难…三国人物,能让后人记住的实在太多。文臣武将,云集一时。要说谁的名气更大些,文则“卧龙凤雏、周郎司马”,武则“吕赵关张、黄马典许”,各擅胜场,各有粉丝千千万。但要说谁的争议比较大些,则非魏延莫属。

这要怪罗贯中,一句“脑后有反骨”让魏延成为永难翻身的小人,又让他连说三句“谁敢杀我”让他成为目中无人的狂傲之人。很多人在为魏延喊冤。

但问题就在于这其实是一个搭错线的认识,也就可以说这是一个错觉。我们不妨问一下,我们是相信小说多一些,还是相信所谓正史多一些。如果你相信《三国演义》,那么,就没有理由指责诸葛亮的过失,魏延就是有反骨,他就是忌惮诸葛亮才不敢把权力野心表露出来,否则,何必于“星落秋风五丈原”之后,耍大牌耍到极点,把栈道都烧了,要斩杀杨仪。

最受争议的三国人物魏延

作为一名军事大员,征西大将军,南郑侯,不以国家大局为重,一味使气任性,摆老资格,公然挑起内战(如果两军碰上的话),在那种形势下,魏延本来就其罪当诛。所以,就《三国演义》来说,与其说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不如说诸葛亮了解魏延轻易不服人,心高气傲又私心极重的性格弱点,知道自己故去之后,已经告别了“五虎上将”时期的蜀国再无人能镇得住他,结果必致大祸。那么,为蜀国的稳定计,诸葛亮授意张岱将魏延及铲除,也应该说是非常正确的策略。补充说一句,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将魏延的故事说得非常成功。何以见得,那么多的“烟丝”(按照现在通用的给支持者们取的特殊说法,魏延的支持者大抵是可以这样叫的。)千百年来一直忙着为他翻案就是证明。

如果我们承认《三国演义》是小说,那么小说即虚构,魏延就仅仅是罗贯中先生设计的一个故事角色而已,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的罗贯中完全有权根据自己的叙述愿望设计人物的命运走向,我们跟罗贯中争什么?当时的作为故事的小说,要的效果仅仅也就是要赢得观众的叫好声,让观众喜欢听,本来就没什么艺术讲究,也不承担什么历史使命。给一个小说任务翻案?说难听点,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也好,来看看正史中的魏延:

据《三国志·魏延传》所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那么也就是说,他本来就是刘备的部下,不是降将,也就不存在诸葛亮在他归降时的所谓有反骨之说。而且在刘备时期,魏延就曾被委以大任的。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就弃张飞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刘备在宣布任命状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他在朝堂上当群臣的面对魏延说:“我现在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说说,你将怎么做?”按说,在私下里,刘备是肯定先跟魏延通过气的,魏延也肯定跟他交过底。如今之所以有此一问,应该是出于给魏延壮威的考虑。魏延的回答显示了他的自信或者说高傲:“如果曹操亲自率领他的全部大军来犯,为将为您挡住他,如果他只是派帐下一位将军带个十把万人来犯,我会替您吃掉他。(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镇守汉中,他实践了他的豪言壮语。刘备也没有亏待他,封了他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封了个都亭侯。足谓恩宠有加。

最受争议的三国人物魏延 第2张

要知道,诸葛亮自出山之后就一直掌管着刘备方的军政实权,这些任命,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刘备肯定是征求过诸葛亮的意见并获得了支持的。而事实上,诸葛亮待魏延也是不薄的,据裴松之注,诸葛亮在病中就曾经对魏延等说:“我死了之后,你们只要谨慎的守着就行了,一定要注意,不要再出兵了。(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并且还让魏延代行自己的职权。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对自己认为有反骨的人,诸葛亮会把权交给他?

很多人是抓住诸葛亮临终受命时,不让魏延在场,是独信杨仪排斥魏延。诸葛亮信杨仪吗?《三国志·费祎传》说:“魏延和杨仪闹矛盾,每次坐一起讨论什么问题的时候,就互不服气,总吵,魏延就会拿着刀对着杨仪,把杨仪吓得不知怎样好,泪水哗啦啦的流个不止。(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涕泣横集。)”诸葛亮在魏、杨之间,显然不存在偏袒谁的问题。《杨仪传》有云:“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他早把杨仪看透了。但诸葛亮又是一个唯才是用的人,他看中的是杨仪的才,而当时的杨仪是部队的参谋,他当然是在场的了。魏延的身份是前锋,位置离中军至少十里,不可能常伴左右,况且估计诸葛亮死得也比较突然,他的缺席就很自然的了,不存在诸葛亮刻意安排的问题。当然,应该承认,魏延在军事战略的选择上是和诸葛亮有分歧的。这其实是不奇怪的。要说诸葛亮对魏延有所防范,也是不奇怪的。那样的一个乱世,政权林立,利益纷争,作为军队的主帅,对军中拥有实权的将领不留一手,不适当的牵制着,是不行的。而且,据我看来,诸葛亮后来选择“以攻为守”的战略,也实在是迫不得已,是没办法的事,荆州已经丢了,魏国有政局基本稳定,原先计划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已经根本失去了可能性。也即是说,夺取天下,兴复汉室也仅仅是口号上的事情罢了,他内心是压根就没想到打到许昌去的。但是这些又是不能为外人道的啊。魏延显然是认识不到这些,所以,他总是建议什么“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这样冒大险的事情诸葛亮当然是不会做的,因为凭着蜀国的实力,只能敲敲边鼓,打打局部战争,实在不能闹腾得太厉害,因为的确还是不能“与争锋”的。

最受争议的三国人物魏延 第3张

另外,后来魏延被杨仪追杀,(是追杀!魏延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还击,他老哥对蜀过可忠诚得很!)跟诸葛亮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反而跟魏延本人有关,他在蜀国的“后五虎将时代”太嚣张了,目中无人,居功自傲,致有此祸,是真的怨不得诸葛亮的。

应该这样说,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和正史里的记载混在一起来评论,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两个魏延,两种故事。


宫廷野史
演义趣闻
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