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秘传 > 演义趣闻 > 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

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9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日前,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开门迎客了。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缘何江苏常州要建纪念馆?纪念馆又将讲述苏东坡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常州苏东坡纪念馆,探寻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曾14次到常州,并最后在常州终老。”常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唐星良说起了苏东坡与常州的渊源。

“宋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东坡调任杭州通判。十一月,他乘船沿运河途经常州,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踏上常州土地。”唐星良告诉记者,当时,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赴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结交一批学子,其中就有常州晋陵县人胡宗愈。次年,朝廷宴请新科进士,苏东坡的邻座恰是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听完蒋之奇介绍家乡之美,苏东坡与其定下卜居常州的“鸡黍之约”。

“14次行程中,熙宁六年(1073年)那次经常被常州百姓提起,尽管苏东坡并未上岸。”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副会长邵玉健介绍,那时苏东坡被派往常州、润州(今镇江)赈灾,于十二月下旬至常州无锡县。除夕下午,船抵常州城东,苏东坡下令泊舟。船家大惑不解,因为毗陵(今常州)驿站仅距数里,完全可享受高级的食宿。原来,苏东坡不愿在万家团聚的良辰打扰地方官员,坚持不上岸。“正是那晚,苏东坡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咏道‘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在赈灾半年间,苏东坡踏遍常州所属晋陵、武进、江阴、无锡、宜兴五县,留下众多诗词文章,并萌发了归老常州的心愿。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苏东坡写下《乞常州居住表》,请求皇帝“特许于常州居住”。不料,上表投递扬州官府后石沉大海。苏东坡全家在扬州等待了近月仍无消息,无奈继续北上,年底在泗州(今盱眙),又写《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并派专人直接送给皇帝。

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

“苏东坡余生的落脚地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弟弟苏辙所在的许昌,另一个便是常州。他之所以会选择常州,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常州的感情。”常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晓东告诉记者,苏东坡被贬至海南时,常州特意组织乡贤团带着文房四宝、茶叶等前去拜访。而且当时,苏东坡的常州老友钱世雄已借来孙姓人家的宅院,供苏东坡免费居住。

1101年6月,66岁的苏东坡长途跋涉,与全家从海南流放地返归常州,定居孙氏馆,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48天。在苏东坡纪念馆东厢房的木质屏风上,两行字记录了他去世的场景:“宋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吴越之民相哭于市”。

 两园、三绝、九景

苏东坡纪念馆右侧的墙壁上,一幅“顾塘迎坡”,再现了1101年苏东坡从顾塘桥登岸,常州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

“苏东坡纪念馆是在藤花旧馆的旧址上修建的。相传苏东坡曾手植香海棠和紫藤各一颗于院东北隅,故孙氏馆又称‘藤花旧馆’。”常州苏东坡纪念馆负责人指着有些发黄和模糊的水泥牌匾告诉记者,这里曾遭受战争毁坏,多次重建而成。“清末民初,水泥可是高档材料,足以体现苏东坡在常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迈入纪念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苏东坡半躺雕塑。“国内有许多苏东坡塑像,或坐或立或仰望,不同神韵、不同姿态。但这里是他的终老地,半躺状态更加符合当时场景。”设计该雕塑的常州籍雕塑家冷天明说道。

“纪念馆占地500平方米,许多场景来自史料或相关诗文记录,还原出苏东坡与常州的各种情缘。”纪念馆负责人告诉记者,雕塑下面的“毗陵我里”四个字,就是源自苏东坡的“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说明苏东坡早已将常州视为第二故乡。

在纪念馆的憩心园,记者看到,一槽砚池和一口古井左右呼应,西墙壁上平行排列着3块灰色方形砖雕,刻写着苏东坡终老时留下的绝笔、绝诗和绝言。唐星良告诉记者,这槽砚池是仿制而成,再现了东坡墨池洗砚的场景。原先的洗砚池因为乾隆南巡,已移于舣舟亭。“那泉斑驳的古井,是东坡生活时的唯一遗物,也是馆内唯一的宋代遗存。”

周晓东介绍,旁边的东厢房是苏东坡终老的地方,门前布满了他最爱的青竹。“从书桌、玫瑰椅、官服架、香几,到罗汉榻、矮官帽椅和小茶几,都是选取晚清榉木,按照宋代风格制作。”

 不光是纪念,也是传承

如今,国内的苏东坡纪念馆,主要有杭州、惠州、黄冈等十多座,常州为何要再建一座?

“常州正在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使用好常州籍的名人,还要充分发挥与常州关系紧密的名人效应,从而引领常州的文化传承和人文建设。”周晓东说。

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 第2张

常州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纪念馆的建成,将成为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后,还将通过名人故居、古街巷的保护,突出宣扬苏东坡等名人的生平和成就,以古街巷空间为载体,串联漕运文化、地方志文化、学派文化与民俗文化。“今后,这里将串起‘老常州’的文脉风貌,让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浸润在古老文明的气息中。”

宫廷野史
演义趣闻
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