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战争战史 > 古代战役 > 晋楚两国之间的邲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晋楚两国之间的邲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3.3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

晋楚两国之间的邲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背景

晋楚国势

春秋时期城濮之战后,晋借城濮之威,长期称霸北方,中原诸侯望风景从。

楚虽受挫于城濮,无力与晋争雄,但城濮之败毕竟属于偏师折衂,井未影响国力,仍然为南方大国。南北两强,虎视中原,势均力敌,不断在争夺和控制中间地带诸中小国家上展开拉锯斗争。

城濮之战后,楚北上受阻,转而向东发展。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庄王雄心

晋文公以后,襄公继承父业,保持了霸权。但到灵公时,一则年幼,二则昏庸暴虐,晋国君臣不和;而楚成王也在公元前626年为太子商臣所杀,太子商臣即楚穆王。楚穆王乘晋国君臣不和,大力北进,先后灭江、六、蓼。楚大夫范山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正是当时晋、楚两国斗争形势的特点。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又继穆王而立,他重用孙叔敖、伍奢等贤臣,国势更加强大,于是加快了北进与晋争夺中小国家的步伐,并于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借伐陆浑戎之机,观兵于周王畿地区,向周王室问鼎大小轻重,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随后楚国与晋国反复争夺位于中原的郑国,虽楚庄王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战和前599年的颖北之战中,先后败给晋国士会和郤缺率领的救郑晋军,但楚庄王励精图治,毫不气馁,继续亲率楚军伐郑。

晋楚两国之间的邲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第2张

服郑之争

争郑是晋、楚两国斗争的焦点。在城濮之战时,楚西有秦国的威胁,中有宋国的叛楚,所以服宋是当时的主要目标,宋服则可控制中原,而在邲之战之前的崤之战后,秦国已与晋国反目,不必再顾虑西方,宋也诚心事楚。惟有郑国受晋的威胁,对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郑国,则能封锁晋国南下之路,进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战前,晋、楚双方围绕郑国展开了长久的争夺。

从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国四次伐郑,郑服于晋。而从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又转而服于楚。晋楚两国为争夺郑国,先后爆发了北林之战,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楚国在前608年的北林之战中击败晋军,而晋军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战和前599年的颖北之战中,击败楚军。郑国认为:“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楚强服楚,晋强服晋。这就引发了晋、楚为争郑而爆发的邲(bì,音币)之战。

将星传奇
古代战役
战史秘闻
抗日战争
军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