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战争战史 > 战史秘闻 > 宿北大捷是谁指挥的?揭露宿北战役的意义及影响

宿北大捷是谁指挥的?揭露宿北战役的意义及影响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3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九四六年十月五日,国民党军向鲁南解放区发起进攻。山东野战军节节阻击,先后放弃了枣庄、峄县等地。

国民党军距离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只有百公里了,危机令陈毅不得不将山东野战军第八师调至战场。何以祥的八师负责阻击国民党整编七十七师,八师包围了这个师分散在几个村庄里的两个团。可是,即使一个团负责包围一个村子,八师在兵力火力上依旧不占优势,整编二十六师的坦克又来了,三十二辆坦克形成集团冲锋。一纵三旅奉命阻击,共产党官兵没有打坦克的经验,只有用肉体在平坦的阻击阵地上与敌人的铁甲展开残酷的搏杀。

陈毅一根接一根地吸烟直至深夜,最后他说:“只好不打这一仗了!”

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整编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到战场视察,他看见了令他“目击心伤,惨不忍睹”的情形:“在峄县东二十余里的圈沟镇沿着铁道线附近,新四军叶飞将军所部伤亡千余人,死者断臂残腿,尸体累累。”马励武下令“尽快掩埋”。

这时候,华中战场作战双方的态势是:

国民党军已形成胶济线、鲁南、苏中和苏北四个攻击方向,其中以苏北和鲁南为攻击重点。

而陈毅部和粟裕部在国民党军的强势推进下,逐渐由解放区的边缘地带向中心压缩。

战场已经移到了共产党解放区纵深地带。

宿北大捷是谁指挥的?揭露宿北战役的意义及影响

严峻的军事压力使陈毅和粟裕感到,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必须由配合作战改为协同作战乃至联合作战,只有集中兵力首先争取一个方向或是一个战区的重大胜利,才能迅速改变战局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陈毅致电延安并华中局:“同意华中分局二十日夜建议,山野、华野集中由淮海区向西行动的办法,并主张两个野指合成一个。”

经过反复商榷,陈毅、粟裕取得一致意见:缓去鲁南,首战淮北。

一九四六年冬,在江苏的北部,即将打响的就是宿北战役。这是两个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一战,作为战役的指挥者粟裕重任在肩。

隐蔽待机的那两天气氛沉闷,粟裕在指挥部里整日盯着地图。此时,粟裕心里有两个作战方案:一是攻击来敌的左翼,将向新安镇进攻之敌歼灭于五花顶地区,然后再攻击向沭阳进攻之敌;二是如果敌人左翼进展缓慢,就攻击敌人的右翼,集中兵力歼敌于宿迁以东地区。

粟裕苦苦地思索:右翼的整编十一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附属有炮兵团,师长胡琏毕业于黄埔,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兵多将悍,与其作战必是一场苦战。况且,该师刚从鲁西南调到苏北,在不熟悉地形的情况下必会十分谨慎。相比之下,左翼的整编六十九师冒进的可能性极大。

整编六十九师新任师长戴之奇是蒋介石的坚定崇拜者,是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在江西青年干部训练班培养的心腹。在国民党军内部,多数人对戴之奇不屑一顾,认为不过是蒋家父子的一个死党而已。但是,戴之奇毕业于黄埔,参加过北伐,又再次毕业于陆军大学,抗战中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平时谈起战略战术也是滔滔不绝。在向共产党解放区进攻的各路国民党军中,他的整编六十九师一直是急先锋。粟裕想定的作战方案是:正面阻击整编十一师,把整编六十九师分割出来,集中优势兵力两翼夹击将其歼灭。

十二月十四日,整编十一师和整编六十九师继续分路推进。华野第九纵队以少数兵力顽强阻击火力强大的十一师,同时把整编六十九师放进了预定战场。黄昏,整编六十九师师部和二六七团进入人和圩,其他各旅紧随其后,他们与受到猛烈阻击的整编十一师之间已经出现了间隔。

十五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各部队到达合围地点。同一天,整编十一师师长胡琏以宿新兵团前线指挥官的名义召集作战会议。会上,胡琏指责整编六十九师轻举冒进,戴之奇指责整编十一师进展缓慢。就在两个人争执不下的时候,突然接到了整编六十九师遭受围攻的消息,紧接着传来十一师师部附近出现共军的报告,胡琏和戴之奇都感到非常吃惊。

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攻击开始了。在合围整编六十九师的合围圈上,要点是负责穿插分割的一纵和负责攻占战场制高点峰山的八师。

峰山是一个海拔只有八百多米的小山包,但却是整编六十九师防御的支撑点,一旦丢失整编六十九师将四面无依。戴之奇命令预备三旅七团死守,七团在一天之内把山包上的树全部砍光,以扫清一切射击障碍,然后紧急修筑起壕沟,布置了密集的火力配备。八师赶到战场后,集中起五倍于敌的兵力从两面攻击峰山。在西南方向的二十三团一营在副教导员张明的率领下连续冲击三次,敌人猛烈的火力导致部队出现严重伤亡,冲击路线上遍布着遗体和伤员。天快亮了,如果拿不下峰山,势必影响整个战役进程,而此时原本有四百兵力的一营仅剩下四十多人了。副教导员张明决定最后再冲一次,在炮火和机枪的支援下,四十多名官兵们爬向鹿砦,撕开铁丝网,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在壕沟里搭起人梯向山顶冲去。张明头部中弹,血流满面,视野模糊,但依旧冲在最前面。终于,从另一面攻击的二十四团一营一连冲上来了,连长郭继胜与张明在峰山顶会合。

宿北大捷是谁指挥的?揭露宿北战役的意义及影响 第2张

整编六十九师陷入重围。戴之奇命令不惜一切夺回峰山。预备三旅和六十旅的两个团,在飞机和炮火的支援下,向峰山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反攻,八师集中起所有的火力坚守不退。十六日晚,戴之奇请求胡琏救援。至十七日凌晨,胡琏除了哀叹“戴先生不堪设想了”之外,就是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戴之奇只好向南京求救:“恳求校长派兵或催令胡部相援,拯危局于万难之时。”蒋介石严令胡琏出兵,告诉他如果救不出戴之奇,拿着自己的脑袋来南京。十七日上午,胡琏派出两个旅发动猛攻,企图靠近整编六十九师,但遭到一纵三旅七团的顽强阻击。

胡琏的整编十一师十八旅不顾友邻擅自撤退,促成了戴之奇的整编六十九师的最后覆灭。

戴之奇听见枪炮声逐渐密集起来的时候,知道自己的最后时刻到了。

十八日早晨,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胡琏,再次严令他不惜一切增援整编六十九师。但是,在胡琏的指挥部里,所有与整编六十九师的联络都已中断,人和圩方向的枪声也渐渐平息。胡琏放下蒋介石的电话后,判断整编六十九师已经完了,立即命令部队就地构筑工事转为防守。

胡琏的判断十分正确,华中野战军官兵已经冲到了戴之奇指挥所的门口。戴之奇在残部的簇拥下向村庄的东北角突去,当他终于意识到四面都是喊杀声时,朝自己的头上开了一枪。

宿北作战结束。此战共歼灭国民党军两万一千余人。

戴之奇的胸徽、日记和一把短剑被送到粟裕那里。

粟裕拿着这把“中正剑”端详良久。粟裕指示:找副好棺木把戴师长埋了。

虽然宿北战役规模不大,但粟裕认为此战意义重大:首先是促成了华中和山东两支野战军从此合二为一。粟裕将宿北战役称为“华东战区第一个转折的标志”。

在当时依旧严峻的军事形势下,“转折”二字还是用得十分奢侈的。

陈毅作诗《宿北大捷》: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 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宿北战役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宿北大战,是我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集中后,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同志的指挥下,在当时江苏省宿迁县城以北、沭阳县以西、新安镇(现属新沂市)以南地区,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战役从1946年12月13日打响,至19日结束,历时7天,共歼国民党军三个半旅共7个步兵团和1个工兵团,计21534人,其中敌第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自毙,副师长饶少伟被活捉。我部队伤亡8766人 。宿北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整编师的范例 ,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华东军民的胜利信心,对整个华东战场,乃至全国战局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1

粉碎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苏北解放区的图谋

国民党集团自从发动内战以来,把进攻苏北作为重点方向之一。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曾吹嘘:“两个月内消灭苏北中共军”。在伪国大召开时,更叫嚣首先攻下苏北,作为庆贺伪国大的献礼,以便为“国大”代表撑腰打气 。宿北地区,地处鲁、苏、皖三省交界,扼守两湖走廊,是连接华东和山东的重要战略通道,始终是国共两军关注的重点。

扭转不利态势,逐步由被动转入主动

1946年初,美国政府不断扩大“美援”规模。连蒋介石也承认这一点“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匪军则绝对没有”,“如果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蒋介石集团更是以此加大了对我解放区的进攻。华东方面,继淮南、淮北两解放区被国民党军占领以后,华中首府两淮(淮安、淮阴)又失守,国民党军对我部队形成半圆形包围的态势,蒋家王朝的五大主力中的两个——整编第七十四师和第十一师也调至苏北战场上来了,我们处于被动状态 。同时作为苏皖解放区后方的山东根据地也受到国民党军的多路进攻,彼此应接不暇,处境异常困难。这就给华中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造成了很大压力,使我军十分被动,急需一场胜利来扭转局势,稳定军心。正如陈毅司令员在华中军区军直干部会上指出的那样:“今冬明春我们只有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改变困难局面,扭转不利态势,逐步由被动转入主动,争取华东战局的主动权。否则,虽不影响我们最后胜利,然相持局面要长期化了。”就在此时,宿北战役打响,全歼一个整编师,极大鼓舞了华东野战军乃至全国人民的士气,扭转了被动的不利局面。宿北战役的胜利,不仅是“苏皖解放区超过以前十一次大捷的空前的大胜利”,更“大大削弱了苏皖地区蒋军的进攻力量,使蒋军士气更加低沉” ,“给蒋介石的独裁内战计划以极其严重的打击”,“对华东局势的转变起积极的作用” ,是华东战区的一个转折 ,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

宿北大捷是谁指挥的?揭露宿北战役的意义及影响 第3张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1946年12月,国民党军为实现其作战意图,全面打通山东和华东战略通道,积极调兵遣将,先后集中优势兵力分四路向苏北和鲁南进攻。其中一路由整编第十一师(由鲁西南调来)、第六十九师等部共6个半旅兵力,组成宿迁兵团,归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由宿迁向沭阳、新安镇进攻,企图占领宿北地区,割裂我华东和山东解放区。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根据敌部署,调整兵力,共投入24个团约10.5万人,由华野第九纵队主战,在宿沭、宿新路有利地域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全歼敌精锐第六十九师,重创敌第十一师,大获全胜。宿北战役的胜利,给国民党当局当头一棒,彻底打破了其在华东地区的全面进攻,粉碎了其占据苏北的企图。同时,这也更加重了蒋军厌战情绪,士气日益低落,“哀莫大于心死”,“现在一般官兵对剿匪的自信力异常感到渺茫”,“得混且混”是军官中普遍存在的“危机” 。可见宿北战役不仅是军事上对蒋介石集团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政治野心。

巩固苏北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部兵力

华东解放区对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地区构成直接威胁,不将其摧垮,蒋介石日夜不宁 。而宿北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白日梦,一方面确保了华东地区我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切断了国民党军南北之间的联系,为我军重返淮北、立足苏皖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使淮北、淮海、盐阜三大解放区东西互相策应,确保了了华东解放区战略地位,更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部兵力,为其他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提供了条件,为局部转入战略反攻提供了可能。例如,在华东、西北野战军迎击国民党军的时候,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战场的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部署,不失时机的相继转入了局部战略性反攻 。

积累了大规模歼灭战经验,提高了运动战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主要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很少进行规模较大的运动战 。但解放战争初期,特别是组建野战军以后,在反击国民党部队的全面进攻中,各大野战军组织了数次规模较大的运动战战役。宿北战役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它是我军解放战争初期由被动转为主动、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开端 。它为华中野战军由苏北撤向山东转好了思想弯子,并为打大规模歼灭战积累了经验 ,提高了运动战能力,初步完成了我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建立统一指挥体系

实践证明,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和能够实施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是实施运动战的首要条件。根据运动战的特点,中央军委要求各战略区在反击国民党部队进攻时,必须集中各区主力组成正规野战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集中统一的指挥系统。宿北战役打响前,主要指挥员通过对以往作战失利进行了深刻总结,清醒地认识到,过去山东野战军一分为二,一直未能集中兵力,因而在这一段时期内打不好仗 ,一致认为统一指挥是今后取胜的基本条件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也对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的作战方针多次作出指示,主要精神是: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 。而宿北战役的胜利正好印证了集中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华中和山东两个野战军集中以后,毛主席指示要建立联合指挥部,并具体明确大政方针由指挥部商议决定,而战役指挥交由粟裕全权负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中指挥。也正是有了集中的指挥才确保了行动的时效性,确保了意志的统一与贯彻,使各作战部队按照任务需要,各司其职,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灵活运用战法,歼敌于运动之中

灵活运用战法,是战役指挥员指挥艺术的综合体现。是毛泽东同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杀鸡用牛刀”基本战法在解放战争实践中的巧妙运用。一是穿插分割。面对国民党军的多路进攻,战役宝贵财富是指挥各纵队采取穿插迂回,将其分割,然后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将其各个歼灭之。这在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在检讨宿北战役的教训时,也有所体现。批评徐州绥署将“全兵力于苏北、鲁南做扇形展开,采取全面攻势。致各兵团在战略上形成隔离之状,在战术上成突出之弱点。同时,为事先控制第二线机动兵团,致各兵团遭匪各个围攻时,竟无法补救,招致重大之损失” 。造成国民党军相互隔离,无法补救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军的穿插分割。如12月15日黄昏,华野前指以秘密突然的行动对国民党军两个师实行东西夹击,南北钳制,逐一加以分割包围。在合围敌第六十九师时,阻断来援敌第十一师之敌后,又进一步对其穿插,把各旅、团分散,而后逐个歼灭。可以这样说正是成功的穿插分割才使得我军集中兵力达到了绝对优势,从而为歼灭敌人提供了可能。二是攻防结合。宿北战役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在运动中攻防结合的速决歼灭敌人的战术。例如在夺取峰山的战斗中,我军一面以部分兵力在正面阻击、吸引、拖住敌人,同时集中主力从两翼实行拦腰、断尾、割头、截肢的钳形突击,迅速夺取制高点峰山,华野九纵75团在来龙庵地区,英勇阻击了敌人整编第十一师的轮番进攻,予敌以重大杀伤 。经验表明,在劣势装备和缺乏攻坚战经验的情况下,歼敌于运动之中,是取得战役战斗胜利的有效条件 。三是“围三留一”,即当受围之敌做困兽之斗时,包围三面,只留一面,一方面给敌人留条后路,防止敌军狗急跳墙,减少己方伤亡;另一方面,诱敌突围,将其歼灭于突围途中,以扩大战果。如在人和圩围歼战中,我军山野二纵和华野九纵一部对敌实施包围时留出南面“缺口”,同时安排二纵四旅负责阻援。在追歼敌四十一旅残部时,在途中设伏,将其全部歼灭。

宿北大捷是谁指挥的?揭露宿北战役的意义及影响 第4张

2、

展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制胜之道

鼓舞了各解放区军民斗志

宿北战役,是山东和华中两支大军会师后打的一次大规模歼灭战,也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会合后,将帅一体,统一指挥下打的第一次大仗 。战役的胜利不仅反映了解放区军民英勇战斗的精神,更坚定了广大军民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

建立支前机构,人民群众踊跃支前

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拼命地反对人民战争” 。宿北战役亦是如此,战役先后动员民工、民兵41万余人参加支前,它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唱出了一曲“军民骨肉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为了加强对宿北战役支前工作领导,早在1946年11月初,华中局就成立了“华中北线支前司令部”,谭震林副政委任司令,下设山东和苏北两个“支前后勤办事处”,统一调度苏北地区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并将华中后方机关和物资逐渐向山东转移。宿北战役一开始,战场周边的宿迁、新沂、沭阳、潼阳、平邑、郯城、滨海等县的广大人民群众,就积极投入支援前线的斗争,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贡献力量。仅支援华野九纵的民工就有6000多人,担架1000多副 。这也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参战支前的高昂情绪。战役期间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有的英勇战斗,有的运输给养,他们那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在宿北战役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彰显了解放区军民英勇战斗的伟大精神

宿北战役的胜利,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精神上的胜利,更是许多党的优秀干部、战士和革命群众鲜血、意志与生命的结晶。宿北战役极大的弘扬了英勇战斗精神,报答了党和人民所寄予的殷切希望,较好的展现了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军民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像在蔡圩穿插分割战中,我军山野二纵四旅十团九连战斗到仅剩9人,连长胸部中弹依然坚持指挥;我军二十三团一营攻击峰山国民党军时,最后只剩下40人,仍坚持战斗,勇敢顽强地攻占了峰山;再像女英雄蒋南屏,战斗英雄毛杏表、俞暮耕等一大批革命英烈,不胜枚举。这种英勇战斗的伟大精神,不仅感染了战场上全体将士的热情,更激发了广大解放区军民的斗志。这种感染与历练,不仅为我们培养、锻炼和储备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战斗队伍,更迸发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在后来的历次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增强了内部团结,促进了部队之间的信任

事实证明,建立在相互高度信任基础上的团结统一,固然要靠自觉,更要靠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但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打胜仗的实践教育 。宿北战役前,由于种种原因,华东解放区战事进展不算顺利,相当一部分同志对丢失了一部分根据地,感到不解,特别是对把新四军司令部驻地淮阴放弃,缺乏精神准备,对战争前途产生怀疑情绪 ,继而兄弟部队之间开始相互不信任。宿北战役仅仅三天的激战,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三个半旅。从而揭穿了国民党优势的虚弱本质,他给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宿北战役是两大野战军会师后的初次协同作战。最终大获全胜,这就极大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团结,使得兄弟部队之间产生了彼此的信任;使两只野战军合并后新的领导机构和所属部队产生了上下之间的彼此信任 ;也基本达成了不计一城一池的得失

将星传奇
古代战役
战史秘闻
抗日战争
军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