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贾母永远“不吃六安茶”,她这么说有何用意?

贾母永远“不吃六安茶”,她这么说有何用意?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3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贾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她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时,妙玉奉茶,贾母脱口而出:“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回答也很妙:“知道。这是老君眉。”

贾母永远“不吃六安茶”,她这么说有何用意?

这段对话很引人遐想。一向孤傲、“万人不入她眼”的妙玉,为什么会知道贾母不吃六安茶?贾母又怎么知道妙玉习惯用六安茶待客?她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默契与了解?

有人解读,妙玉是犯官之后,到父辈的故交家中避难,贾母知道她家一向有喝六安茶的传统。这个解读跨度有点大。王熙凤曾借“吃了我们家的茶”来调侃黛玉,可见贾府中人也会时不时换一换吃茶的口味,怎么妙玉家就要几代人一以贯之吃六安茶?就算妙玉家里习惯喝六安茶,怎么妙玉就一定要喝六安茶?就算妙玉小时候跟着家里喝六安茶,千里进京,水土有变,怎么一定还要喝六安茶?就算妙玉到现在都喝六安茶,难道一定要用六安茶奉客?

从贾母和妙玉的对话来看,她确实知道妙玉习惯用六安茶奉客。但这与妙玉家里的传统无关。只能是出于贾母对妙玉本人生活习惯的了解。

贾母对妙玉的了解,并不止喝茶。她进入栊翠庵,“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显然知道妙玉平时是在东禅堂待客。妙玉请她们进屋,贾母拒绝,然后要求:“我们在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这话说得,何等熟悉,何等自然,何等不见外?就算是故交之女,如果平时没有密切往来,能说出这样不客气的话来吗?

贾母与妙玉,平时也有来往。这个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仅凭这一处证据。我们看看王熙凤是怎么说的。

贾母永远“不吃六安茶”,她这么说有何用意? 第2张

逛完大观园的第二天,贾母病倒,王熙凤向刘姥姥解释:“从来没像昨儿高兴。往常也进园子逛去,不过到一二处坐坐就回来了。”贾母常进大观园,得一般只逛一两处。注意,是“一两处”,不是河边走走、花丛坐坐。她常去的是哪一两处?

以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她多半会常去怡红院。除此之外,像黛玉的潇湘馆,贾母发现窗纱旧了;探春的秋爽斋,贾母发现梧桐也长好了;宝钗的蘅芜苑,贾母发现太素了,素得简直忌讳——从这些描写来看,贾母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来这几处的。而迎春不得宠,惜春孤介,李纨冷淡,贾母似乎更不会常常去她们那里。

剩下的呢,难道贾母会到作为仓库的缀锦楼、或者用作小厨房的“五间大房子”(这时候还没设小厨房呢)去逛吗?

除了宝玉的怡红院,贾母还能去哪里逛?

似乎只剩下栊翠庵了。

因为常去,贾母才会知道妙玉习惯用六安茶待客,而妙玉也才会知道贾母不吃六安茶。她们不仅有经常性的交往,而且已经相处到熟不拘礼的程度了。

号称“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的妙玉,其实“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万人不入他眼”不过是个幌子,她不是不理人,而是有区别地接待客人。除了对宝玉的偶然造访十分欣喜之外,她也常常招待贾母,而且对贾母比较亲近——但凡有一点冷淡,贾母也不会再去了。

贾母永远“不吃六安茶”,她这么说有何用意? 第3张

妙玉为什么对贾母亲近?还是那句话:“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的“洁”与“空”完全是表象。在内心之中,她是以“咱们闺阁”自命的。

一个闺阁少女,远离家乡,父母双亡,连师父也去世,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对于一个有相似家庭背景的、年老的、慈祥的老人,她很容易产生亲近依赖之心。

另一方面,岫烟知道妙玉是“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才避难进京的,在贾府有托庇的意味。而她与贾政等男性交流不便,最能依靠的也只有贾母了。

妙玉只是一个借佛门做避难所的的孤女,不是什么名尼高僧,也没有表面的清高孤冷。理解了这一点,贾母的“不吃六安茶”,以及她本人的许多不可理解的行为,就都可以理解了。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