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贾兰升官发财后是如何对待落难的贾府人的?

贾兰升官发财后是如何对待落难的贾府人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3.0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贾兰升官发财后,为什么对落难的贾府人不闻不问?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个原因:性格冷淡。

茗烟闹学一回,贾兰坐视,不肯出手。连和他同坐的贾菌要出手,他也拦阻。有人把这解读为贾兰的冷血,对自己的亲叔叔宝玉也不肯施以援手,是言过其辞了。

事实上宝玉并没有参与打架,是宝玉手下的四个小厮,与金荣等人打斗——开始时都没有“等人”,只有金荣。只是打起来了,别人也参加进来。这很好理解,一帮十来岁的小男孩子混在一起,把打架当成游戏,乐在其中。

贾兰升官发财后是如何对待落难的贾府人的?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金荣想打宝玉,但也没打着。宝玉的性格,并不善于打斗。而宝玉的小厮如狼似虎,只有“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哪有让宝玉吃亏的道理?既然宝玉吃不了亏,也就不需要贾兰“帮忙”更谈不到“解救”了。

但是从这一件事,仍可以看出贾兰的天性冷淡,“省事”,也就是不好热闹。还不到十岁的小男孩,看着别人打架,居然坐着不动,分明李纨多年教育的结果。 大观园的诗会、酒宴那么热闹,贾兰也极少参加,更可见他的冷淡。

在贾府繁花似锦的时候,贾兰冷淡地独坐,等到贾府出了事,他怎么会是出头“扶危济困”的那个人?他又不是醉金刚倪二。

但是, 性格的冷淡,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从哲学角度来说,内因与外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外因。

第二个原因:近支的已经没有了。

贾兰从小读书认真,并且贾府败落,未必还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可以凭恃,只会是靠着读书、科举,来进入仕途,弥补其祖父贾政一生的遗憾。

贾兰升官发财后是如何对待落难的贾府人的? 第2张

作品中有贾兰拿着弓箭追小鹿的情节,有人推测暗示贾兰将靠军功入仕。但是作品中也说了“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用以歌功颂德。如果后文有军功、武备之事,岂不是自打嘴巴?

读书入仕,三场科考,就是再顺利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而考中进士,仅仅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显赫的高官。等他一步一步熬上去了,贾府子弟早已是“风流云散”。宝玉是出家了,巧姐早嫁了板儿为妻,“绿树成荫子满枝”,没有什么近支子弟,像贾府刚刚败落时,“嗷嗷待哺”等着援助了。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来不及了。

不是说宝玉巧姐等不及贾兰,而是贾兰即使有心帮助别人,他自己也来不及了。

李纨的判词中提到“气昂昂头戴簪缨,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很明显是指短命。

问题是短命的是谁?从前研究者,多解读为李纨终于熬到儿子“胸悬金印”“爵禄高登”,自己却一命而亡,没享受几天“老来福”。但是这样一来,李纨虽然青年守寡,但是终身守节,儿子争气,结局可算圆满,她的“薄命”在哪里?

贾兰升官发财后是如何对待落难的贾府人的? 第3张

而且,儿子当官,怎么可能是李纨“胸悬金印”“爵禄高登”?李纨又有什么可与“古来将相”相比的“虚名儿”?

所以我认为,短命早死的不是李纨,而是贾兰:刚刚“胸悬金印”“爵禄高登”,成为了“将相”之才,就一命而亡,留给李纨无穷无尽的绝望。

这也照应了“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的话:当初李纨是为了惜财,对巧姐见死不救,现在老了还有钱(“莫受老来贫”),却失去了儿子,是冥冥对她的报应(不救巧姐,是不“积儿孙”)。

李纨的将来,是与儿子贾兰联系在一起的。李纨的判词判曲,也一定预示着贾兰的命运。所以将来守着一堆钱、没受“老来贫”的,是孤苦的李纨,不是贾兰。

贾兰已经短命而死,来不及重新振兴贾府,也来不及援助落难的亲戚了。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