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红楼梦贾府被抄家之后是如何重建的?贾兰是怎么做到的

红楼梦贾府被抄家之后是如何重建的?贾兰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1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贾兰,《红楼梦》中贾珠与李纨之子。在寡母的教导下,从小诵读四书五经。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本站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贾兰这个敕造荣国府的嫡长孙,荣国府第五代唯一男孙,要比他父亲贾珠和叔叔贾宝玉更重要。根据李纨判词和甄士隐解读“好了歌”的伏笔,贾兰在贾家抄家后的若干年一鸣惊人。科举高中后步步高升,很快位极人臣,不但复兴了覆亡的贾家,还带领贾家攀上了另一个高度。如果贾政能看到孙子的日后成就,也当含笑九泉,死能瞑目了。

(第二回)冷子兴说:“……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贾兰的父亲贾珠,本是敕造荣国府第四代继承人。他算聪慧好学的。十四岁进学考中秀才,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却突然一病死了。

关于贾珠之死,冷子兴没说具体原因。可突出娶妻生子证明贾珠身体是健康的。这也为贾珠之死留下谜团。

不管如何,贾兰出生不久贾珠就死了。他对父亲没什么印象。而贾家功勋贵胄世袭之家。虽说荣国府一分为二,长房袭爵,二房继承敕造荣国府。但继承顺序按代传承,贾珠一死,贾兰就失去了继承优先顺序。二叔贾宝玉、三叔贾环以及他们的孩子都比贾兰更有继承优势。贾兰等于失去了继承敕造荣国府的机会,唯有读书科举一条路可走。

贾兰幸运在他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外祖父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家教和门风都是上上之选。他从母亲接受教养,远比叔叔们有更规范的系统教育。

红楼梦贾府被抄家之后是如何重建的?贾兰是怎么做到的

李纨的幸运也只剩下贾兰。她守寡后所有的希望都在儿子身上,而倾尽心力培养。从她选择大观园洗尽铅华的稻香村居住,就是让贾兰远离贾家富贵荣华的侵蚀。

贾兰得李纨悉心教育,从小没有过度感受富贵繁华,他身上的纨绔子弟习气是较少的。贾家抄家后,贾兰更能接受贾家覆亡的打击。哪怕一无所有心态还能保持正常。对比贾宝玉的崩溃,贾兰和贾环无疑要更坚强。

贾家抄家后,树倒猢狲散。李纨、贾兰母子同样是一无所有无家可归。有人说李纨年轻守寡应该会网开一面保留她的财产,其实并不正确。贾家涉嫌谋反被皇帝抄家绝无幸免,尤其贾兰这种嫡系。

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脂砚斋批语:“贾兰、贾菌一干人”。证明李纨、贾兰母子在抄家后非常困窘,到了破袄难以御寒的境地。与贾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处境相同。

更可怕的是贾家抄家后,贾兰属于罪臣之后,按照律法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唯一的读书之路也被堵死了。薛宝钗劝贾宝玉振作一下读读书,让贾宝玉彻底崩溃,就在于读书根本就没有用,不能够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情况如此严峻,贾兰还能够坚持,完全就要依靠母亲李纨的贤德和坚韧了。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晚韶华]借王熙凤不积阴骘,对照李纨的坚守,证明她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坚韧不拔。她在最艰难的环境中教育儿子贾兰成才,保留了贾家的香火,是积了大阴骘,立了大功德。曹雪芹借李纨的成功,讥讽王熙凤们急功近利之心。

虽说贾兰功成名就之时李纨已经老年,黄泉路近。但哪一个母亲会在意自己跟着儿子享了多少福?对李纨来说,儿子成才她当含笑九泉。后世之人如何评价她这一生的得与失,又何必在意呢!宁荣二公英雄一世,不也“只留下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红楼梦贾府被抄家之后是如何重建的?贾兰是怎么做到的 第2张

贾兰能够科举,证明贾家、起码是荣国府被平反了。中秋夜宴贾赦肯定贾环作诗,说“以后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就是指荣国府平反后,贾环捡漏承袭了有名无实的爵位。

李纨[晚韶华],说明贾兰科举高中时,起码要在贾家抄家十几二十年后,李纨已经四五十岁才可能[晚韶华]。她母凭子贵后来凤冠霞帔得封诰命,一定也是贾兰高升到五品以上的高官,才可能替母亲讨要诰命封赏。

而“今嫌紫蟒长”的紫蟒二字证明贾兰最终会是一二品的高官,这是贾政一生不能达到的高度。他的梦想就是子孙成才,从科举仕途高升,让贾家爵位、科举双轨并行。可惜终他一生没有实现,却由孙子贾兰替他完成,死能瞑目了。

宁荣二府的贾家是彻底灰飞烟灭了。尽管多年后,皇帝拉拢人心再给荣国府平反,但彼时贾家已经不是宁荣二公的基业。反而是贾兰靠科举功名重新建立的贾家。

当然,彼时贾家在成功,也有衰败一天。“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说的就是兴亡交替的历史现实!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