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墨子·71章 杂守(2)原文是什么内容?该如何翻译?

墨子·71章 杂守(2)原文是什么内容?该如何翻译?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7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71章 杂守(2)

这是墨子守城篇的最后一篇,他系统地总结了守城中还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知道墨家的防御系统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大军事体系:他以全民动员作为最深厚的力量,以纵深立体防守构成固若金汤的堡垒,以高科技器械作为抗敌的强大力量,以全方位的后勤保障为前线提供可靠的支持,以“旗帜”“号令”作为协调作战的指挥通讯手段,以严明的军纪与赏罚分明的措施作为执行命令的保证。我们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当然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外来的威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某些曾经还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此我们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

墨子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众多战略思想对我们现在仍有启发意义。但他之所以只研究守城,而不研究攻城,这与他的“非攻”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战争是残忍的,是劳民伤财的,而在他生活的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他主张“非攻”,处处为小国家着想,也就只研究守城,而不研究攻城,他认为攻打别人的城池就是错误的。

墨子·71章 杂守(2)原文是什么内容?该如何翻译?

【原文】

筑邮亭者圜之,高三丈以上,令侍①杀。为辟梯,梯两臂,长三尺,连门②三尺,报以绳连之。椠③再杂,为县梁。聋④灶,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以举,辄五鼓传,又以火属之,言寇所从来者少多,旦弇还去来属次⑤,烽勿罢。望见寇,举一烽;入境,举二烽;射妻,举三烽一蓝;郭会,举四烽二蓝;城会,举五烽五蓝;夜以火,如此数。守烽者事急。

候无过五十,寇至叶①,随去之,唯弇逮②。日暮出之,令皆为微职。距阜、山林皆令可以迹,平明而迹,无③,迹④各立其表,下城之应⑤。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内外,立旗帜。卒半在内,令多少无可知。即有惊,举孔⑥表,见寇,举牧⑦表。城上以麾指之,斥步鼓整旗,旗以备战从麾所指⑧。田者男子以战备从斥,女子亟走入。即见放,到⑨,传到城止。守表者三人,更立捶表而望,守数令骑若吏行旁视,有以知为所为⑩。其曹一鼓。望见寇,鼓,传到城止。

斗食①,终岁三十六石;参食,终岁二十四石;四食,终岁十八石;五食,终岁十四石四斗;六食,终岁十二石;斗食食五升;参食食参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救死之时,日二升者二十日,日三升者三十日,日四升者四十日,如是而民免于九十日之约矣。寇近,亟收诸杂②乡金器若铜铁及他可以左守事者。先举县官室居、官府不急者,材之大小长短及凡数,即急先发。寇薄,发屋③,伐木,虽有请谒,勿听。入柴,勿积鱼鳞簪,当队④,令易取也。材木不能尽入者,燔之,无令寇得用之。积木,各以长短、大小、恶美形相从。城四面外各积其内,诸木大者皆以为关鼻,乃积聚之。

墨子·71章 杂守(2)原文是什么内容?该如何翻译? 第2张

【注释】

① “侍”应作“倚”。

② “门”应作“版”。

③ “椠”应作“堑”,壕沟。

④ “聋”应作“垄”。

⑤ “旦”应作“毋”;“还”应作“逮”。

① “叶”应作“堞”。

② “唯”应作“无”。唯弇逮:即不要停留。

③ “无”前疑脱“迹者”;“无”后疑脱“下里三人”。

④ “迹”衍误在此。

⑤ “下城”应作“城上”;“之应”应作“应之”;“下城之应”:当为“城上应之”。

⑥ “孔”应作“外”。

⑦ “牧”应作“次表”。

⑧ “旗”衍误在此;“备战”应为“战备”。

⑨ “放”应作“冠”。“到”应作“鼓”。

⑩ “为”应作“其”;“知为所为”,当为“知其所为”。

① 斗食:每天吃一斗的粮食。

② “杂”应作“离”。

③ 发屋:摧毁房屋

④ 当队:放在当路之处。

墨子·71章 杂守(2)原文是什么内容?该如何翻译? 第3张

【翻译】

修筑供守望敌人用的邮亭要做成圆形的,高三丈以上,顶部呈斜尖形状。设置双柱梯子,宽三尺,梯板每级相距三尺,用绳子将梯板和双柱扎起来。壕沟要修成内外两圈,架上悬梁。安置垄灶,每个亭子备一个鼓。敌人来进攻时点燃的烽火,情况十分紧急时的烽火,混战的烽火,情况不一,要依次传火,直至传到国都为止,假如军情紧急异常,还要上下牵引烽火。烽火已经点燃,就先用鼓击五次传报,接着以烧烽火报告敌人来的方向和人数的多少,切不可延滞误事,敌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烽火也不要熄灭。刚望得见敌兵,燃一堆烽烟;敌人已入境,烧两堆烽烟;敌人距离外城只一箭之地了,烧三堆烽烟再加烧一个大柴筐;敌人都聚集在外城,烧四堆加烧两个大柴筐;敌人若聚集到城墙下,则烧五堆烽烟加上五个大柴筐;夜晚时就用烽火代替烽烟,数目同上数相同。

每次派出的警戒兵,不要超过五十名,敌人到达外面矮墙,赶紧离开入城,不要滞留。天黑派遣出城,都要佩戴徽章标志。一切可以探察敌人踪迹的地方如大土山、山林等地,天亮时都要派人探察,要探察的地段,每里路派出者不能少于三人,他们各自都要树立标志向城上报告,城上看到标记则做出相应的反应。警戒兵出城立田表,城内警戒兵令其坐在郭内外,竖起旗帜。城内的警戒兵一半在郭内,使警戒兵的数目外人无法得知。一旦有紧急情况,就举“外表”,看得见敌人就举“次表”。城上用旗号指挥,警戒兵击鼓竖旗、预备战斗,都要按城上的指挥行动。在城外田野里劳动的男子应跟随警戒兵一起作战,女人便赶紧入城。如果见到敌人就击鼓,传到城上为止。守联络标志的三个人,还要立烽火、烽烟标志和观望别的地方的标志,守城主将要不断地派出骑兵和官吏到处巡视,了解他们的行动。守标志的警戒兵掌管一鼓,望见敌人,依次击鼓,直到传到城上时为止。

每天吃粮一斗,一年则吃三十六担;每天吃三分之二斗,一年则吃二十四担四斗;每天吃四分之二斗,则一年吃十八担;每天吃五分之二斗,则一年吃十四担四斗;每天吃六分之二斗,则一年吃十二担;每天吃一斗,则每餐吃五升;每天吃三分之二斗,则每餐吃三升又一小半升;每天吃四分之二斗,则每餐吃二升半;每天吃五分之二斗,则每餐吃二升;每天吃六分之二斗,则每餐吃一升加大半升;每日吃两餐。粮食十分紧缺的救命时期,每人每天按二升吃二十天,每天三升吃三十天,每天四升的吃四十天,照这样推算和实施,每人只要节约九十天,就有一个老百姓不致被饿死。敌兵逼近,就赶快收集偏远地区的金器、铜铁及其他可以用来帮助守城用的物品。先调查登记县中官吏、官府中不急需用的物品、木材大小、长短及总数,赶紧先发送进城。敌人一接近,就摧毁房舍,砍伐树木,即使有人求情也不能依从。运进城里的柴草,不要像鱼鳞一样一片压一片地堆放,要堆到当路的地方,以便于拿取。木材不能全数运进城的,就就地烧掉,不要让敌人得到和使用。堆放木材,分别按长短、大小、好坏和曲直堆放。城外四面运来的财物仍各按四面堆放在城内,所有大木头都要凿好孔穴,以便搬运到一起。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