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红楼梦中黛玉在宝玉生日夜宴上,偷倒了杯中的酒是为何?

红楼梦中黛玉在宝玉生日夜宴上,偷倒了杯中的酒是为何?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6.3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林黛玉,《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红楼梦》之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尾,而曹公的笔法之妙处在于,他早在全书各处埋下伏笔,以供读者慢慢发现,这个探索的过程是很有趣的,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说一说曹公埋伏的宝黛爱情悲剧的伏笔。

红楼梦中黛玉在宝玉生日夜宴上,偷倒了杯中的酒是为何?

贾宝玉生日夜宴,林黛玉偷偷倒掉了杯中酒

此情节发生在书中第63回,此回贾宝玉生日,于晚上找来姊妹们一起过生日,期间众人玩起了抽花签的游戏,期间史湘云抽到了海棠花签,花签上的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再看注云:擎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凑巧的是,史湘云的上下两家分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可他们两人都没有饮下这杯酒,且看原文:

湘云拍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给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端起来,便一仰脖;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第63回

这个情节就有强烈的隐喻意义,这个抽花签的游戏,其实是曹公借着这个机会,在告知在场所有金钗,她们未来的结局。

我们不赘述其他人,单看此段中的史湘云、贾宝玉、林黛玉三人,史湘云的花签注云“不便喝酒”,其实已经暗示了她将来“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婚姻悲剧——成亲后不久,如意夫婿就去世了,所以她这杯酒当真是不便喝。

再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位于史湘云上下两家,本该各饮一杯酒,此酒恐有“交杯酒”之隐喻,可两人对待这杯酒的态度却是:贾宝玉饮了半杯,剩下的给了别人,暗喻他与宝钗成亲后“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爱情悲剧——虽有宝钗在身边,但仍一直心系死去的黛玉(只有半杯),而林黛玉则完全没有饮这杯酒,直接给倒了——病逝早亡,与宝玉婚姻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其实从此处开始,宝黛的未来就已注定了,他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了。

红楼梦中黛玉在宝玉生日夜宴上,偷倒了杯中的酒是为何? 第2张

梨香院中,林黛玉:早知她来,我就不来了

关于宝黛的爱情悲剧,书中第8回还有一处描写,彼时贾宝玉来梨香院探望薛宝钗,期间林黛玉刚好也来了,看到贾宝玉在此处,她就说了这么一番话:

黛玉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呦!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座。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都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清,也不至于太热闹。”——第8回

这里也是一处谶语,贾宝玉的婚姻一直兜兜绕绕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林黛玉的这句“早知她来,我就不来了”,已然暗示了贾宝玉最终的婚姻对象是薛宝钗,而非林黛玉。

有一些论者根据“五行说”来分析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的关系,薛宝钗是“金”,林黛玉是“木”,贾宝玉是“土”,金克木,木克土,此皆是命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擅改也。

林黛玉:你我纵为知己,奈我薄命何?

更为令人惊诧的是,这些未来的悲剧,林黛玉自己早已知晓,人言诸葛孔明多智而近妖,颦儿便是《红楼梦》中的卧龙,曹公赞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并非虚言。

纵观前80回(不考虑高鹗续写),木石姻缘在贾府内部始终占据舆论巅峰,不管是主子们,还是下人们,都认为林黛玉就是板上钉钉的宝二奶奶,王熙凤甚至曾计算过宝玉、黛玉成亲时的花费(第55回)。

按理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贾府众人都认为林黛玉必定嫁给贾宝玉,可林黛玉却对自己和宝玉的未来并不自信,按照结果来看,无疑林黛玉是对的,这真真成了“当局者清,旁观者迷”了。

林黛玉对自己的未来看得有多清楚呢?第32回,林黛玉前来怡红院找贾宝玉,恰好在窗外听见贾宝玉和史湘云、袭人三人讨论仕途经济之事,期间贾宝玉说了这么一句: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么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红楼梦中黛玉在宝玉生日夜宴上,偷倒了杯中的酒是为何? 第3张

原著中详细记载了林黛玉在窗外听到这番话的反应,她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为何呢?我们看原文: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不避嫌疑......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做主,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知己,奈我薄命何!——第32回

诸君注意,此时才第32回,可林黛玉的眼睛已经穿越到80回后之事了,在贾府众人皆认为她是未来宝二奶奶的情况下,她居然能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悲剧,而且分析得如此透彻明了,使读者不需看后40回,已知颦儿之大概命运矣。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