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起义军领袖黄巢写的一首诗,流传了一千年

起义军领袖黄巢写的一首诗,流传了一千年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6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黄巢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从表面上看,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梁朝后,唐朝就终结了。实际上,毁掉唐朝的,应该算是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就是他引领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沉重打击了唐帝国,这才让中央朝廷再也无法控制诸侯,这才让唐朝走到了它的终点。

其实,唐帝国完全可以避免或者延缓这一劫难的。黄巢本是曹州冤句人,世代都是私盐贩子,积累了不少财富,也不愿意让后代从事这项刀口舔血的营生。于是,黄巢作为全家人的希望,努力读书,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改变门第。

起义军领袖黄巢写的一首诗,流传了一千年

黄巢也确实这么做了,可惜科举一直不顺利,屡屡落榜。再火热的热情,总会被冰冷的现实所浇灭。在最后一次落榜离京后,黄巢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是文人雅士喜爱观赏的花卉,黄巢也不例外。黄巢存世的三首诗中,有两首就是以菊花为题材的,这一首知名度最高。每每读此诗,让人想笑,又让人想哭。

诗中前两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如同画面一般塑造了菊花的高傲形象。没有任何正面描述,更没有细节描写,诗人仅仅抓住了菊花耐寒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让菊花卓尔不群的风姿跃然纸上。

前两句中,诗人云淡风轻,却又意味深长地说: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时,菊花怒放,正是百花凋零之时。“九月八”实际上说的是九九重阳节,这时候才有登高赏菊的风俗。为什么要将重阳节提前一天?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也有人认为,这体现出诗人的迫不及待,体现出亟待暴风雨来临的迫切心情。

起义军领袖黄巢写的一首诗,流传了一千年 第2张

从表面上来看,第三、四句很容易理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无非就是从香味、从颜色等方面来说明重阳菊花盛开的壮观景象。到了那一日,菊花的香气弥漫了整个长安,满城之内,都是如同披着黄金甲菊花的奇景。

然而,哪怕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读者,也会在这一份宁静中嗅出肃杀的气味。这就是一首好诗带来的言外之意,它并非孤零零地停留在字面,而是将特有的诗意,传达到每个读者的心中。

诗人期待那一天,菊花的香气并不是萎靡而祥和的,而是“冲天香阵”。正是这种雄浑气势,才可以浸透长安。长安在此处,既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代表了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诗人希望菊花可以涤荡旧日长安的落魄之气,能让新生事物独占鳌头。

至于说满城的“黄金甲”,则是诗人对暴风雨过后的憧憬。他希望菊花能够占据长安,也希望能够遍地怒放。整个长安都是菊花,当然意味着农民起义可以摧毁旧势力,主宰一切。

这首诗之所以让人笑,那是因为它透露出的豪气,惊艳了一千年。历代的文人,即使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即使斥责黄巢为乱臣贼子,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英雄壮志。在被命运所抛弃之时,勇于抗争,勇于打破不平等,不公平的现状,无疑是真的猛士。

这首诗之所以让人哭,也是因为它的豪情并没有成真。因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局限性,也就是黄巢个人的局限性,并不能在摧毁旧制度的前提下,构建新的制度。他所改变的,无非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这种局限性,并非黄巢的过错,而是命运的使然。所以,诸如黄巢、李自成这样的农民军领袖,即便攻破了京师,也很难保全胜利成果,往往功败垂成,让人唏嘘不已。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