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祭灶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祭灶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3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祭灶的风俗在周代就已形成。祭灶起初叫“纪灶”,是纪念最先吃熟食的“先灶者”,后慢慢演变为祭灶神。传说灶神腊月二十四上天禀报人间一年的善恶,所以二十三日人们都拿出好吃的来供奉灶神,让他禀报时多说说好话。

《祭灶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第2张

祭灶本来是要拿出好吃的来的,像范成大《祭灶诗》诗里写的:“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吕蒙正为什么只拿出“一碗清汤诗一篇”呢?因为他穷。吕蒙正(944-1011),北宋初年宰相,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在吕蒙正很小的时候,母亲被休,母亲带着他住在一个破窑中。后来吕蒙正发愤攻读,三十三岁考中状元,三次拜相,成为一代名相。这首诗就是吕蒙正在潦倒落魄之时所写。

也许是灶神读了吕蒙正的话,在天上说了真话,玉皇大帝就降旨凡间尊崇文化,从此吕蒙正的诗文才值钱了?这当然是一个伪问题,但无独有偶,鲁迅也曾经向灶神哭穷,后来也因文而名。我们看看鲁迅的《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长物即多余的东西。古人传说杀黄羊祭灶会交好运。鲁迅这首诗写于1901年,年二十。此时鲁迅的家族正是衰落之时。鲁迅说,我有一只鸡,有一盒胶牙糖,有一瓣典当衣物买来的香,没有多余的东西了,更没有黄羊。但我们可以看到,相比吕蒙正还是好多了。

不过无论吕蒙正,还是鲁迅,他们的祭灶诗都在向灶神发牢骚。从中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他们的抗争?他们的不屈?正是有了这样的抗争与不屈,他们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当然,相比较而言,吕蒙正的《祭灶诗》比鲁迅的《庚子送灶即事》写得有广度,有深度。鲁迅的诗虽然也有较强的现实性,但基本上是就事论事,遗响不足。而吕蒙正的诗却因事生发,写出了人世的一种普遍现象:“乱世文章不值钱。”乱世之下,常常使文化蒙羞和文明遭殃。特别是战乱之时,文明更是常常被毁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