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韩信死后,他的兵法究竟有没有失传?

韩信死后,他的兵法究竟有没有失传?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韩信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真正登峰造极的军事家首推两人,一人是战国时期的孙武,此人被后世称为“兵圣”,一套《孙子兵法》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另一人是秦朝末年的韩信,被人称为“兵仙”,韩信用兵“抱王霸之大略”,自成体系,创造了暗渡陈仓、背水为营、四面楚歌等大量军事案例,还编纂了《韩信兵法》三卷。遗憾的是,韩信被吕雉杀于长乐宫,他的用兵韬略从此失传。

韩信死后,他的兵法究竟有没有失传?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韩信的兵法真的失传了吗?其实不尽然,有一个人,曾学到韩信兵法的皮毛,曾一度让刘邦非常头疼,刘邦几乎出动了汉朝初年所有的名将,耗费两年的时间才将他打败。这个人,就是陈豨。

陈豨是谁?根据《史记》记载:

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

陈豨是宛朐(山东菏泽市曹县)人,此人最初只是个小人物,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开始跟随刘邦的。公元前207年,“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还是项羽麾下的一名郎中,因不被项羽重用,韩信离楚归汉,萧何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向刘邦极力推荐,刘邦最终拜韩信为将。此时,陈豨来到了韩信的麾下。

也就是说,陈豨最早虽然是跟随刘邦的,但后来成为了韩信的部将。后来,韩信暗渡陈仓、灭魏国、赵国、齐国等大战中,陈豨都紧跟韩信。刘邦登基后,陈豨被派往边疆,但只要他回京,必然会顺路去拜访韩信。

韩信死后,陈豨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为了培养势力,广招门客。有一次,陈豨回乡时路过了赵国,邯郸的驿站为了接待陈豨,花费众多。赵国国相周昌注意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陈豨本人非常简朴,他布衣粗食,待人谦卑,但是,他却带了一千多辆马车,而这些马车都是给他的门客准备的。

战国时期,孟尝君养门客三千。陈豨作为一介地方官,他回老家竟然带了上千名门客。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普通的郡守也就十多个门客,陈豨豢养如此多的门客明显有其他用途,很明显,陈豨想造反。

周昌后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刘邦,刘邦非常警觉,刚处理完一个韩信,又来了一个陈豨,如果不果断出手,或许将酿成大祸。于是,刘邦立即开展对陈豨的调查,这样一来,陈豨坐不住了。汉高祖十年,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刘太公去世,按理说陈豨需要入长安祭奠,但陈豨怕有去无回,于是谎称自己有病。刘邦感觉事情不对,果然,一个多月后,陈豨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刘邦立即派兵镇压。

韩信死后,他的兵法究竟有没有失传? 第2张

最初,刘邦小看了陈豨,他派周勃带兵攻打陈豨,但久久不能平定。于是,刘邦又派了樊哙、灌婴。根据《史记》的记载,包括周勃、樊哙、灌婴、夏侯婴、卢绾、曹参、傅宽、靳歙、郦商等九位汉初名将的传记中,都有参与平定“陈豨之乱”的记载。即使如此,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多,陈豨最终兵败逃走,被樊哙的士卒斩杀。

关于陈豨之乱的具体细节记载很少,但从宏观上说,一个陈豨之乱,把刘邦折腾得够呛。因为刘邦几乎出动当时所有的精英,围攻两年多才把陈豨打败。

众所周知,周勃、樊哙、夏侯婴、卢绾,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当世名将,为何出动这么多人才打败陈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陈豨曾经是韩信的部将,他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从此失去兵权,一时间,韩信昔日的部将纷纷断绝和韩信的日常来往,生怕牵连自己。这时,陈豨被刘邦任命为巨鹿郡守,陈豨临上任前特意到韩信府上向韩信辞行,韩信非常感动,他拉着陈豨的手(淮阴侯挈其手),屏退左右,对陈豨说:“我有几句心里话,可以和你说吗?”

面对韩信的试探,陈豨果断回答:“唯将军令之。”(一切听您吩咐!)

于是,韩信把自己的处境告诉陈豨,并和陈豨约定一起起兵造反,相互呼应。陈豨最后回答韩信3个字:“谨奉教!”(一定听从您的教诲!)

当然,还没等韩信发动叛乱,他就被吕雉和萧何合伙算计,韩信被萧何“骗”到宫中,被吕雉诛杀。韩信和陈豨的联合叛乱未能得逞。

在韩信深受怀疑时,陈豨没有和老上司划清界限,而是主动去和韩信辞行,而韩信也是倾言相告。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陈豨和韩信关系匪浅。

《咸丰·清河县志》曾记载,韩信著有《韩信兵法》三卷,而韩信编撰兵法的时候,正是陈豨和韩信频繁接触的时候,或许,陈豨学到了一些皮毛。

这种推测并非没有依据:第一,陈豨和韩信的关系很铁,他作为韩信的部下,长期受韩信的熏陶,军事能力不容小觑。第二,汉朝初年9大名将合围陈豨,耗费两年多才将他拿下,这足见陈豨的军事能耐。

遗憾的是,韩信死了,陈豨也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