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古代军队屠城,为何一般都不杀僧人?

古代军队屠城,为何一般都不杀僧人?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9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屠城,是古代战争史上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所谓屠城,是指战胜者一方的军队,在攻克地方城市后,对城中战俘和平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戮,即所谓“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它是灭绝人性的暴行,也是战争罪恶的集中体现。

古代军队屠城,为何一般都不杀僧人?

屠城的目的,一般有以下三种,一是报复。攻城者一方在攻打城池时,往往会遭到守军的猛烈抵抗,给攻城一方造成重大杀伤和惨重损失。攻城者经过一番浴血苦战,付出重大代价攻克一座城池后,往往会带着刻骨仇恨对城中军民进行报复性屠戮。

另一个目的,则是出于威吓敌方,瓦解敌方的抵抗意志。比如元朝大军在攻略欧亚大陆时,常常在战前檄文中告知敌方守军:投降者可以保全身家性命,敢于抵抗将会遭受屠城。面对屠城威胁,很多城池守军往往会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与勇气。

古代军队屠城,为何一般都不杀僧人? 第2张

第三个目的,则是为了满足野蛮的掠夺欲和占有欲。古代军队谈不上什么思想建设,将士们扛枪吃粮,往往出于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获得粮食财富是古代士兵从军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战争带来的社会秩序大破坏之下,将士们往往会趁机大肆劫掠民财,中饱私囊,手无寸铁的平民,也因此会成为军队掠夺攻击的目标而遭受屠戮。

古代战争史上,有过很多次令人痛心疾首的屠城事件。比如众所周知的元朝,在统一天下过程中,屡屡进行屠城,清朝入关之后,在扬州、江阴、嘉定、广州等地,都曾进行过屠城。除了元清两朝,见诸史书的屠城事件不绝如缕。

在林林总总的屠城事件中,有一个令人不解的奇怪现象。城中的僧人,在一片刀光剑影之中,往往会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躲过屠刀。比如清朝统一天下之战中,顺治八年,清朝平南王尚可喜在广州就进行过一次大规模屠城。

平南王尚可喜在进攻广州时,遭到守城军民众志成城的猛烈抵抗。艰苦卓绝的围城战持续了十个月之久,尚可喜的军队在遭受极为严重的伤亡后,才得以攻破广州。尚可喜为了发泄仇恨,下旨对城中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大屠戮。

史书记载,“可喜下广州,怒其民力守,尽歼其丁壮”,“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追剿余众至海滨,溺死者无算”,城中居民百不存一。奇怪的是,杀红了眼的清军,唯独对城中寺庙的僧人网开一面,各大寺庙的僧人大都得以躲过一劫。

僧人们为什么得以躲过屠刀?原因有两个。一是屠城者虽然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但也畏惧天下悠悠之口的舆论压力,因此往往急于掩盖罪证,清理屠城之后的遗体与一片狼藉。处于中立地位的僧人,往往会被屠城者用作收拾罹难者遗体、打扫整理战场的最佳人选。

第二个原因,则是古人往往迷信,屠城者事后也会不免担心自己杀人过多,罪孽深重,遭受“天谴”,因此往往会命令僧人在为遇难者收尸后做“法事”来超度“亡魂”,以此来作为一种聊胜于无的赎罪手段。

广州屠城后,观音堂海德和尚、梵天寺主持释无疑、高僧释真修法师等一批僧侣,就承担了收拾、焚化遗体和做超度法事的任务,也证实了这一点。古代军队屠城不杀僧人,真实原因是为了让其负责收尸和善后,以掩盖罪证、减轻负罪感,其用心阴险卑劣,充分体现人性丑恶一面。屠城者简直其心可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