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说的到底是谁?

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说的到底是谁?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5.5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说的到底是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背后的典故流传非常深远,每次谈起都会把矛头直指战国时期的赵括,但是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直到汉朝才出现纸,这和赵括生活的年代差了一两百年呢,难道赵括穿越了?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历史错误,第一,我们容易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当成纸张的发明;第二,纸上谈兵最开始并不是专指赵括的。

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说的到底是谁?

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法的“纸”,是指用植物纤维加工后制成的便于书写的薄片,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大致上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制成的纸,基本上是现代纸张的前身。

而在蔡伦之前,实际上已经有纸了,甘肃天水放马滩曾经就出土过西汉时期的纸,上面绘着地图,这种纸就是用纸浆制成的。

所以我们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

在古埃及有一种莎(suō)草纸,但本质上来说,这种所谓的纸,跟中国早期使用的竹简是一个意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仅仅是一种书写的载体而已。

当然了,无论是东汉、西汉还是古埃及,离赵括生活的战国都差的太远,纸和赵括是扯不上关系的。

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说的到底是谁? 第2张

赵括

长平之战后,赵括同学的名声一落千丈,确实有很多因他而创造出来的成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这样说道: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胶柱鼓瑟,是形容一个人拘泥城规,不懂变通的成语,带有贬义,和刻舟求剑之类的成语差不多一个意思,熟悉长平之战那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懂变通、拘泥城规,正是对赵括最好的形容。

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说的到底是谁? 第3张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这个词,是后人提炼出来的成语,用来比喻空谈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跟赵括按部就班遵照兵书指挥打仗有一些联系,但绝不是特指赵括的。

纸上谈兵为什么会和赵括扯上关系呢,是后来某些不负责任的书商,在讲到长平之战时,十分笃定地把这个成语按在赵括身上,且不论这个词合适不合适,但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会误导很多人。

如果小朋友读到“纸上谈兵的赵括”,然后问父母“纸不是东汉发明的吗?”,多数父母估计会一脸懵。然后上网感叹现在的作业真是太tm难做了。

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说的到底是谁? 第4张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