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西汉皇帝为什么废太子最艰难?

西汉皇帝为什么废太子最艰难?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0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西汉皇帝为什么废太子最艰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太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位置,或谓之曰,国本。皇太子制度是封建专制皇权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皇太子的制度化,始于汉代。

西汉,围绕着皇太子设置了配套的立储制度、皇太子礼仪制度、皇太子教育制度、皇太子属官制度等。在确立太子后,为维护政局的稳定,一般不擅行废立,从制度上看,也对废太子一事设置了重重阻碍。

那么,为什么西汉皇帝常常欲废太子而不得?太子的底气何在?废太子又是出于什么原因?

一、西汉的嫡长子继承制传统

首先,历史地看。我们将西汉嫡长子继承制追根溯源即可发现,其法理依据首先来源于宗法观念下的传统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西周后即确立的嫡长子继承为大宗的制度。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其中“周人改制最大者”,就是“立子立嫡之制”。

然而,考察西汉之前的皇位继承,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形式,其中兄终弟及有母系影响残余,而父死子继又分为长子继承和幼子继承两种。

西汉皇帝为什么废太子最艰难?

这就是说,尽管传说中周公“制礼作乐”,订立了周代的一系列礼仪制度,而且主要是政治和宗教的制度,但实践中嫡长子继承制是否被从上到下按部就班地遵行了,这是值得怀疑的。

不仅是礼崩乐坏之际各国嫡长子与嫡子、庶子的争斗,还包括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没有第一时间确立太子,于是“胡亥诈立自使灭祀”,这些都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西汉之前嫡长子继承制更倾向于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而西汉之后,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才得以在封建社会规范化,并发展出时代性的东西。

其次,理论地看。为使西汉的各项制度更为稳固,合理合法,则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必将为其张本,也就是说,将奴隶制社会时期已经提出想法的嫡长子继承制纳入封建时期官方哲学的体系之中,赋予其新的合法性,成为了当时正统思想的任务之一。

史书记载,“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于是,我们要从公羊学的思想中找到关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论支持。

对此,《公羊传》在王位继承上提出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的继承制思想。东汉何休针对“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详细解释时说,“嫡谓嫡夫人之子,尊无与敌,故以齿;子谓左右媵及妊姊之子,位有贵贱,又防其同时而生,故以贵也。《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妊,……皆所以防爱争

以西汉景帝朝先立刘荣后立刘彻观之,薄皇后无子,故立庶长子刘荣,后刘彻与阿娇结好,身份“贵重”,于是转而立刘彻——幼子为太子。

是与何休描述相符的。当然,这里也显示出两汉的差别,西汉时尚且有立庶长、庶幼的“机变”,到东汉中后期,皇后多无子,于是嫡长子继承制又一变,使皇后收养皇子作为“嫡子”后再行立储。这里对东汉的情况不多做涉及。

3最后,最为现实的是,历代统治者在实践过程中自然发现,嫡长子继承制符合在专制皇权时代帝王妻妾众多、子女成群的复杂情况下实现皇权的平稳过渡,并且,嫡长子相对其他儿子,无论从年龄、经历,还是舅家的权势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

二、西汉的皇太子相关制度

为了国本稳固,为了皇权顺利过渡,为了新君在先帝大行之后能够做个称职的皇帝,西汉有充足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引导太子学习帝王之学的教育制度,培养太子威仪,明确各方规章的礼仪制度,辅佐太子的属官制度等。

教育制度

所谓“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太子的老师是重中之重,教育太子的师资力量自然是最顶级的。西汉时,刘邦参照先秦师傅保制度,重新构建了以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为主体的储君教育体系,全面负责储君的教谕、辅导工作。

除了专职负责太子教育工作的太子二傅,太子家令、太子中庶子、博士、光禄大夫、太中大夫、驸马都尉侍中、虎贲中郎将、议郎、上东城门候、守执金吾、郎中、郎等各类职官亦都兼职参与了教育储君的工作。

这些人品级不一、地位不等,但可以大致归为两类,其一是博学之士,教导太子经术,在西汉也就是儒术和黄老之学;其二是外戚重臣,重在辅佐、护佑太子;其三是皇帝自己,主要以亲身经历教育太子。他们的共同点在于要教导太子帝王之术、为君之道。

西汉以儒术治国,经术之重要自不需赘言,太子学习经术,乃可与言政,此外,为君者毕竟还有一点教化万民,成为天下文宗的野望,太子的经术素养,必不可低。

而外戚重臣教导太子,一来是使太子从他们治国理政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二来,更重要的显然是在皇帝的允许范围内培养太子与重臣的关系,便于太子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目的是顺利承继大统,平稳过渡权力,使国家至少迎来一个守成之君。

礼仪制度

礼仪在君主专制的等级社会中不可谓不重要,“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这样,皇太子作为国之储君,其地位自然尊贵而敏感,为了彰显储君身份和地位,规范储君行为,国家专门设置了一套储君礼仪制度。

西汉,为立储要举行拜皇太子之仪。据《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百官会,位定,谒者引皇太子当御坐殿下,北面;司空当太子西北,东面立。读策书毕,中常侍持皇太子玺绶东向授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谒者赞皇太子臣某,中谒者称制曰‘可’。三公升阶上殿,贺寿万岁。因大赦天下。供赐礼毕,罢。

册拜之后,皇太子要谒庙,以告祖先。同样是《续汉书》记载,“(东汉)安帝立皇太子,太子谒高祖庙、世祖庙。”高庙即刘邦所在,世祖庙即刘秀所在。

这个记载很明显是东汉的规矩,西汉时,太子必要拜谒的是高庙,即所谓不败之祖。正所谓“礼,大事则高祖祢,小事则特告祢。”简言之,谒庙仪式实际上是为继承者皇位正统性和合法性背书。

储君礼仪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场合是在即位时。西汉太子要“即天子位”、“即皇帝位”。

仍然是《续汉书》记载,“三公奏《尚书顾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于柩前,请太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奏可......或大赦天下。遣使者诏开城门、宫门,罢屯卫兵。群臣百官罢,入成丧服如礼。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礼。”

天子有宗教意义,是宗教领袖,皇帝典出“德高三皇功盖五帝”,是世俗首领,因此这里记载的即天子位、即皇帝位并非赘余,而是西汉时统治者身兼宗教和世俗领袖所必须进行的仪式。吉服、稽首云云,固是繁杂的礼仪,而随侯珠、和氏璧当是秦汉天子重宝。

在成为皇太子之间的持续时长不定的时间里,对于太子的朝请礼仪、车驾规格、与重臣、宗室相交的社交规范等也有一定之规,这里限于篇幅不做展开。

属官制度

东宫职官是指专门服务于储君的一个政治群体。这个政治群体与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专制政体如影随形,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东宫职官制度是在先秦师傅保制度上形成的,同时又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了重新构建,增设了许多职官,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东宫职官制度,影响深远。

《通典》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入则有保,出则有师,秦汉以下,始加置詹事、中庶子及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监护者。”那么他们各自有什么职能呢?

简单地说,西汉东宫职官由以太子二傅为首和以太子詹事为首的两个职官系统组成。太子二傅与太子詹事均为二千石职官,互不统属。从职能上看,太子二傅系统“职掌为对皇太子的监护、教谕、侍从等”;而太子詹事系统则主要负责太子家的吃穿住用行等具体后勤事务,属于太子家臣。

这种模仿朝廷九卿的设置,有利于储君更好地适应朝廷官僚体系运行,有利于教育、培养储君成为合格的帝王。同时,这种“潜邸之臣”也天然是新天子的心腹,紧紧围绕在太子周围的属官系统与太子利益紧密相连,甚至休戚与共。

三、西汉的废太子事件

前面已经提到,西汉将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点之一的立储制度规范化,影响深远,而臣子们不愿擅行废立太子,既有形而上的理论支持,也有出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废太子固然不是常态,但坚持长子继承制的西汉仍然出现了废太子事件,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其一是因母亲失宠而被废。如景帝太子刘荣、武帝太子刘据,以及更为著名的“十老安刘”。无巧不成书,上述三位“太子”和他们的母后(妃)同时被废,因此可以说,皇后失宠,往往就会影响到皇太子储君之位的稳定。

其二是德行有亏而被废。如昭帝太子(昌邑王)刘贺品质低劣、行为乖张,即皇帝位后,“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于是仅27天后他就被废为庶人,新君即位后又改封为海昏侯。

从传示天下的诏书上看,西汉废太子的理由无非上述两条,但究其实际,皇太子的废立却是特殊历史条件下政治斗争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如海昏侯,历史上记载他“行昏乱”,“日以益甚,恐危社稷”,于是引发了以霍光为代表的整个统治集团高层的忧惧和不安,为保护刘氏社稷不倾,维护国家政权稳定,最终“大将军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

但近年来海昏侯墓的发掘已经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刘贺,如他爱好儒术,选择他作为太子必然也是长安听闻了他在封国事迹之后,觉得尚可,才在当时已经人丁兴旺的刘氏宗族中选择了他。既然如此,他应当不致仅27天内就放飞自我难以自制。

这样,就不得不提到他进京时带来了自己在封国的随从人员二百余人,并明目张胆安插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同时他早已认识到了霍光的危险,却不自量力地将矛头直指霍光。

因此,相对于德行有亏这个借口,更可能的废太子原因是,他作为根基不稳的宗室太子,试图动摇霍光的地位,威胁原本和谐美好的长安朝堂生态,于是最终被废。从中完全可以看出,血腥的权力斗争才是影响太子废立的核心。

那么我们似乎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废太子是挑战大臣的底线了。首先,西汉有完备的制度化的嫡长子继承制,关于它的历史渊源、理论支持、历史惯性、现实优势前面已经提及,这些都构成了嫡长子继承制牢固的根基。

其次,西汉有完备的储君培养制度,帝王之学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西汉历代皇帝吸取秦朝教训,都倾向于早立储君,经受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储君教育培养的太子当然不能轻易废黜。

最后,太子背后有结构类比三公九卿的东宫属官系统,有树大根深的外戚支持,与重臣、宗室也往往有交往甚至是师生之谊……这些人与太子的核心利益密切相关,休戚与共,他们当然不能容许太子被废——如果废了太子,这些团结在太子周围的力量下场如何也是可以想象的。

四、小结

汉代储君制度是汉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巩固皇权统治的重要措施。

它在保障国家政权在一家一姓内顺利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世王朝所师。朝臣极力阻止太子被废,既有宗法考虑,也有制度需求,更立足于家国和个人的共同利益。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