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未解之谜 > 魏国培养的人才那么多 到最后人才为何流失了

魏国培养的人才那么多 到最后人才为何流失了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3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魏国人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战国时期魏国被称之为人才培养基地,魏国既然能培养那么多的人才,魏国为何留不住他们?魏国是不是对那些人做了什么事情?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 ”,周武王弟弟唐叔虞的封地晋,最终被分为魏、韩、赵三家。唐叔虞的封地晋,是中原腹地,是天下最肥美的地方又称为“膏腴之地”。

作为正统的周王室后裔,自然也是比较重视文化的发展。如同齐鲁大地是周公和姜子牙的封地,又诞生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 ,自古以来齐鲁大地就是中华文化基因重要的部分。

魏国培养的人才那么多 到最后人才为何流失了

魏国的国君魏文侯重视人才,在他在位期间让孔子的弟子子夏创立了“河西学派”,培养并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李悝首先在魏国施行变法,同时吴起施行了军队改革,让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代霸主。同时也把秦国牢牢卡死在了西部,让秦国机会没有了喘息的能力。因为魏国“河西学派”人才的培养,使得正在魏国流亡的秦国公子嬴师隰,看到魏国的发展和强大。回国继位后,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对秦国制度进行了改革,更废黜了人殉职度,为后来秦孝公时期的招揽人才打下了基础。

至于魏国为什会有“留不住人”的印象,这跟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左右秦国走向的主要人才有关。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也是魏国的附属国。原本是在魏国丞相公叔厝处担任中庶子,原本意图应该是想在魏国一展宏图,不能被重用。在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入秦,被重用施行变法,让秦国的命运出现转折。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在秦国参军,曾经多次代领秦国打败魏国军队。

魏国培养的人才那么多 到最后人才为何流失了 第2张

张仪,魏国安邑人,秦惠文王时担任秦国的相邦,曾经多次破解六国的合纵,攻取了魏国曲沃等领地,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范睢,魏国人,秦襄昭王时曾经担任丞相。为秦国划定了“远交近攻”的长远策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国培养的人才那么多 到最后人才为何流失了 第3张

可以看出这些魏国人,都可以称得上是可以改写历史的人物,在他们最辉煌的时期不但没有给魏国服务却都是在秦国,魏国简直就是秦国的“人才储备库”呀。而那位吴起也在魏文侯去世了不得不去了楚国发展,而在楚悼王去世也逃不了被乱箭射死的悲惨命运。

魏国子魏文侯去世后,国君的昏庸,旧贵族势利的打压,使得这些倾危之士不能在魏国生存,而秦国则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也就有更多的人才都流向了秦国。

作为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魏国曾经一时间招揽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魏文侯去世后,新的继任者并没有继承魏文侯日期的政治策论,变法失败,优秀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使得顶尖的人才都流向了秦国,也让魏国越来越弱,直到被秦国灭亡。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