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6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你真的了解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面对权力的诱惑,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为啥没有手足相残,甚至还无比和谐?那是因为时候未成熟,还没到争权的阶段。如果换一种局面,他们也许比玄武门之变还要生猛。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无论是如今的创业,还是古代打天下,父子、兄弟这种血缘关系总是最靠谱的。

不过还有下一句:打虎成功后瓜分虎皮、虎骨、虎肉时,亲兄弟也会闹翻;上阵打败敌人、面临分配胜利果实时,亲父子搞不好也会反目。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打虎、打架尚且如此,古时候搞政变、打天下,则是更高风险、高回报的事业:

这一业务危险系数极高,搞不好就会面临灭门、族诛之灾。因此,在事业还未成功时,那些父子兄弟们普遍会比较团结。比如杨坚从北周手里夺权时,他和妻子独孤氏、几个成年儿子全部上阵,下狠手夺取了女婿宇文赟留下的江山;隋朝末年群雄逐鹿之际,李渊和仨儿子也是无比和谐,甚至一度全部住在皇宫里、仍旧保持着寻常家人的相处模式。

但这种奋斗一旦成功,所带来的回报也是比较特殊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位,几乎没有人能抗拒这一诱惑。因此,在渡过打拼阶段、迎来收获季节时,父子、兄弟之间往往会翻脸不认人,手段之凶残、亲情之单薄让人目瞪口呆,比如杨坚的几个儿子几乎都死于非命,他自己也被二儿子杨广谋害;李氏三兄弟就更不用说了,李渊、李世民父子也曾多年貌合神离。

同理,司马懿的俩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当然更不是什么圣人,他俩之所以和谐共存,是因为当时的司马家族面临着更重要的任务:生存危机。

在我们印象中,仿佛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政权就成了司马家族的囊中之物。事实上并非如此,对司马氏父子来说,这只是篡位大业的起步而已。

接下来,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再到司马昭,司马家族一直在跟朝廷内外的反对势力作斗争,他们父子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处境:从高平陵之变起,他们看似不断取得胜利、不断强化家族的权力,但还没等他们喘口气、好好享受成果,新的反对者再次冒头;

这就像“按下葫芦起了瓢”,为了守住战果、保住身家性命,司马氏父子竭尽全力、以接力赛的方式,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去,不然的话,极有可能面临前功尽弃的局面。

司马氏确实笑到了最后,但并不代表这一过程就一帆风顺;用“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来形容并不为过,甚至连司马师之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拜反对者所赐。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第2张

公元249年爆发高平陵之变,曹爽及其核心党羽被灭三族。到了公元251年4月,镇守寿春、统御淮南的太尉王凌不忿君权旁落,决意起兵造反、改立楚王曹彪为帝。但由于部将杨弘、兖州刺史黄华告密,王淩出师未捷即落败,同样遭到被诛三族的惩罚;

杀人只是手段,打击反对者、威慑曹魏宗室、提升威望才是目的。摆平这事后,惊惧的曹芳封司马懿为相国、安平郡公,司马家族封侯者十九人。但司马懿还没来得及享受成果即已撒手人寰,他的长子、雄才大略的司马师继承了衣钵。

权力交接意味着机会的浮现,内外敌对势力纷纷跃跃欲试。公元252年,在与东吴的东兴之战中,司马氏兄弟败给了诸葛恪,脸上很是挂不住;但在下一年,面对卷土重来的东吴20万大军,司马师扳回了一局,诸葛恪师老无功、死伤过半。此战中,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表现得尤为突出。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第3张

外战的胜利,让司马师的威望得以提升,却曹芳越发如坐针毡。下一年,他联合皇亲国戚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意图除掉司马师,但却因计划泄露惨遭失败。随后,司马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废掉不听话的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按下葫芦起了瓢”,李丰、夏侯玄等人惨死的消息传到寿春,与他们关系密切的镇东将军毌丘俭深感不安,他和扬州刺史文钦商量后,决定举兵反抗司马师。

公元255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正式起兵,这就是“淮南二叛”。见他们来势汹汹,司马师不顾自己眼睛刚动过手术,亲自率军前去镇压。当司马师和邓艾驻兵乐嘉城时,文钦之子——勇冠一时的文鸯前来夜袭,曹魏大军一度大乱,惊骇莫名的司马师伤口爆开,眼珠子都崩了出来。

最终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叛乱再次被平定,但司马师由于伤口恶化,在回师的途中死在了许昌。在临死前,他把弟弟司马昭从洛阳召来,让他接班“总管诸军”。毕竟司马师没有儿子,在这个关键时刻能够撑起司马家族大梁的,只有这个同样老谋深算的弟弟。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第4张

司马师之死,让曹髦以为自己迎来了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为了趁司马氏未完成权力交接之际剥夺他们的兵权,他立即下诏一封,借口淮南刚刚平定,命令司马昭就地镇守许昌,改由尚书傅嘏率领大军回到京师。

司马昭何等鸡贼,他视曹髦的诏书为无物,执意亲自率军回洛阳。枪杆子里出政权,他顺理成章的接任哥哥的职位,担任了大将军。

当时仿佛出现了一个定律:司马家族每次权力更迭,镇守寿春的大将都会反叛。公元257年,接任毌丘俭担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并且派人与东吴联合。司马昭亲率大军二十六万镇压,双方血战数月,诸葛诞兵败身亡,第三次淮南叛乱被平定。

在消灭了最后一股武装反抗力量后,司马昭抓紧了篡位的准备。其后,他派人杀死魏帝曹髦,出兵灭掉蜀汉,获得了晋王的身份,随时准备登上帝位。

但就在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司马昭病重而死,司马炎成了幸运儿,替他的爷爷、伯父、父亲完成最后一击:取代曹魏、建立司马氏的晋朝。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第5张

由上可见,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关系和谐,并不是由于他们深明大义、视权力为粪土,而是残酷的政治斗争环境,让他们没有机会勾心斗角,只有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才能战胜各路对手,毕竟这关系着家族的生死存亡。

那么,假设司马懿在位时格局已经稳定(就像后来唐初的情况那样),司马兄弟会不会争个你死我活呢?笔者认为这一定的。理由如下:在和平时期面临权位更迭时,司马昭、司马炎父子俩,以后后续的司马氏子弟,个个毫不客气。

西晋建立后,司马炎崇尚以“孝”治天下(毕竟他哪好意思提倡“忠”)。而这个孝字,还包括重视兄弟、亲属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他称帝后首先大肆分封宗室为王的原因之一。

其前代不同的是,西晋的兵权主要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藩王手中,原本作为国防力量主体的州郡兵在灭吴后几乎被全部撤除:“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第6张

司马炎之所以重视亲情,主要是吸取了曹魏“强干弱枝”而亡的教训,因此希望用宗室的力量来拱卫皇权。

但这种重视是有前提的:对自己家的权力不造成威胁。毕竟封建时代是“家天下”,在危机重重的创业年代,这个“家”可以是大家族;但在歌舞升平的守成时期,这个概念迅速缩小,变成自己直系的后代。司马昭、司马炎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上文提到过: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把自己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即,司马炎、司马攸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都是司马昭的亲儿子。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司马攸才是司马师的继承人。但由于形势所迫,继承司马师所有政治遗产的是弟弟司马昭。随着局面逐渐稳定,司马昭起初还经常假惺惺的说:“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景王即司马师),意思是要立哥哥的继子、自己的亲儿子司马攸为司马家族的下一任话事人。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第7张

但嘴上说容易、具体怎么干是另一码事,司马昭临终前,他把曾经的许诺完全丢在一边,果断让长子司马炎接班,并且全然不顾司马攸孝顺友爱、才华横溢、为人公正平和、名望远远超过司马炎的现实。

我们可别忘了,司马攸实际上可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啊!只是名义上是司马师继承人而已。但在皇权面前,这一点区别在后世造成的区别可大了去了,比如司马昭本人在皇室宗庙中的地位、其他儿子的待遇等等。

而到了司马炎晚年,这一残酷逻辑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我们都知道司马衷几乎等同于一个傻子,因此那时朝野内外都认为应当让皇弟司马攸继任帝位。但司马炎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强行逼迫司马攸离开京城、回到封国,而不顾亲弟弟此时正重病在身、奄奄一息的现实。

最终,抱病上路的司马攸吐血而死。所谓的兄弟之情、血缘关系,在权力、利益面前如此的脆弱。

同样都是面对权力的诱惑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手足相残 第8张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假使当初司马家族的大局已定、曹魏政权内部没有一丝反抗力量的话,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一定会勾心斗角、自相残杀。

我们别忘了,在司马炎死后,司马氏藩王们为了争夺对朝廷的控制权,不惜发动了持续十余年的八王之乱,活生生把曾经无比强盛的西晋王朝玩残,最终迎来了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的结局。此时再回头看看司马师、司马昭的兄弟之情,以及司马炎大封藩王的初衷,不禁让人哭笑不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