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高适屡次落第,他是如何步入仕途的?

高适屡次落第,他是如何步入仕途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7.9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高适,字达夫,是著名盛唐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是雄浑悲壮。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高适的故事吧。

高适是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到了他少年时候,家道已经败落,只能靠种田为生。

高适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但前半生的经历却是颇不如意。《唐才子传》说他“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更远”。他年轻时为人旷达豪放,颇有游侠之风。他不愿意按照正常的途径求取功名,曾一度隐身在市井无赖之间。

早年他也曾游历长安,希望能考取功名,或者得人引荐,走上仕途。他自以为功名富贵唾手可得,写诗说“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可现实并不如人意,他最终失意而归,只好客居梁宋(河南商丘一带),“以求丐取给”,靠友人资助维持生活。

高适屡次落第,他是如何步入仕途的?

几年后,他决定从军,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高适北上漫游燕赵一带,在蓟门、卢龙一带参加了一些与进犯边境的游牧民族的战斗。但这些战斗规模很小,高适没有得到多少机会。但在这一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边塞诗,名声渐振。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再次去长安应试,仍然落第,继续客居梁宋。后来,他认识了李白、杜甫等人,曾同游梁宋齐鲁等地。他们一起饮酒赋诗,高适的诗名越来越大,据记载,“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高适屡次落第,他是如何步入仕途的? 第2张

直到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到处漫游,功业无成。但也是在这段时期,他能够接触到社会底层,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大量优秀的边塞诗和反应民间疾苦,评击朝廷权贵骄奢淫逸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他诗歌创作的鼎盛期。比如他的名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揭露了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争失败的事实。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优秀之作。

再比如写于天宝六年(747年)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屡次落第,他是如何步入仕途的? 第3张

这首诗用词简净,不加雕琢,既表现了和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天宝八年(749年),高适终于走上了仕途。他在睢阳太守张九皋的推荐下,做了封丘县的县尉。但这个卑微的职位,他觉得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只干了三年,他就辞职了,理由是“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他又一次来到长安,第二年进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担任掌书记。从此,高适的人生发生了变化。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辅佐哥舒翰守潼关,被提拔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和长安失陷后,他追上一路西逃的玄宗,详细陈述了失败亡的原因,在朝野一片混乱的时刻,他的果敢和冷静,得到了玄宗的赏识。

玄宗要把兵权分给诸王,高适看出这是内乱隐患,直言极谏,虽然玄宗不听,却吸引了当时还是太子的肃宗的注意。后来永王李璘起兵叛乱,肃宗立即召见高适询问对策。高适对江淮局势非常了解,断言永王必败。肃宗非常高兴,提升他为淮南节度使,负责讨伐李璘、平定江淮。之后在平定永王的战斗中,高适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名震朝野。

而在此时,出于报国的热情,毫无政治头脑的大诗人李白投入了永王李璘的军营里,还为永王写下了组诗《永王东巡歌》。永王兵败后,李白因此入狱,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在狱中,写诗给高适,想请求高适相救。天真的李白认为高适是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他位高权重,一定会对身陷囹圄的自己施以援手。却没料到,他的请求,连一点回音也没有。

曾和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高适,此时考虑更多的,恐怕是自己的前途,他已由一个诗人成为彻头彻尾的政治人物了。

平定永王后,高适官运亨通,先后担任过剑南节度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等职位,更被封为浡海侯。所以世称高常侍。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和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雄浑悲壮,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