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训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训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3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李训(?-835年),本名仲言,字子训,改名李训,字子垂,唐朝宰相,右仆射李逢吉从子。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出身于陇西李氏,进士及第,补位太学助教,进入河阳幕府。因罪流放象州,遇赦还京。后来投奔郑注,得到权阄王守澄的推荐,进入禁中,为唐文宗讲解《周易》,历任四门助教、国子博士、侍讲学士、兵部郎中。大和九年(835年),拜翰林学士,迁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策划“甘露之变”,谋划诛杀宦官,事败被杀。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训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李训除服后,唐文宗欲任命他为谏官,安置在翰林院。李德裕反对道:“李仲言(李训原名)过去所为,我想陛下都知道,这种人怎能安置在身边。”文宗道:“难道不允许他改正错误?”李德裕答道:“李仲言的过错,出自内心,怎能改得了!”文宗无奈,欲另授官职。李德裕仍不同意,王涯却表示赞成。不久,文宗任命李训为四门助教,给事中郑肃、韩佽封还敕书,打算驳回任命。李德裕对王涯道:“给事中封还敕书,真值得高兴!”王涯却对郑肃、韩佽道:“李公刚才对我说,让二位不要封还敕书。”李训的任命敕书于是得以通过。李德裕知道后,惊道:“我如果不同意你们二人封还敕书,肯定会当面对你们说,何必叫别人转达!况且给事中行使封驳权,难道还要秉承宰相的意图吗?”二人懊恨而去。

人物评价

总评

在宦官当道、强藩割据的晚唐时期,李训居危不苟且偷安,佐助文宗锐意求治,提出了内诛宦官、外削强藩的“太平之策”,表现了他的政治才干。在谋剪宦官的斗争中,虽然一度打击了宦官势力,加强了皇权,但他对晚唐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严重性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致最后终于失败。

历代评价

刘昫:昭献忽君人之大体,惑纤狡之庸儒。虽终日横经,连篇属思,但得好文之誉,庸非致治之先。且李训者,狙诈百端,阴险万状,背守澄而劝鸩,出郑注以擅权。只如尽陨四星,兼权八校,小人方寸,即又难知。但虑为蚤虱而采溪荪,翻获螾蜓之患也。呜呼明主!夫何不思,遽致血溅黄门,兵交青琐。苟无藩后之势,黄屋危哉!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训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第2张

宋祁:李训浮躁寡谋,郑注斩斩小人,王涯暗沓,舒元舆险而轻,邀幸天功,宁不殆哉!李德裕尝言天下有常势,北军是也。训因王守澄以进,此时出入北军,若以上意说诸将,易如靡风,而反以台、府抱关游徼抗中人以搏精兵,其死宜哉!文宗与宰相李石、李固言、郑覃称:“训禀五常性,服人伦之教,不如公等,然天下奇才,公等弗及也。”德裕曰:“训曾不得齿徒隶,尚才之云!”世以德裕言为然。《传》曰:“国将亡,天与之乱人。”若训等持腐株支大厦之颠,天下为寒心竖毛,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为阉谒所乘,天果厌唐德哉!

司马光:训、注小人,穷奸究险,为取将相。

尚宛甫:训、注虽谲进,然乱贼人人得诛;举世畏宦官,训、注独舍生诛之,使其谋成,则武、宣、懿三宗必无复废立之事。

谢采伯:汉唐之祸,激于君子,成于小人。成于小人,固势所必至;激于君子,实念虑有所不及。春秋之法,责备贤者,可恨也。夫陈蕃年八十余,老成虑事非不详,而诛曹节不克,遂成党锢之祸,汉因以亡。李训通经明易立志,非不正,而诛仇士良不克,遂成甘露之祸,唐自此亦亡。人皆知亡汉唐者由宦官,吾以为亡汉唐者蕃与训也。蕃、训之谋不萌,宦者虽用事,干紊朝纲,然变决不如是之亟,祸决不如是之酷,国决未至于遽亡,则为祸首者,蕃与训也。

王夫之:文宗耻为弑君之宦竖所立,恶其专横而畏其害己也,旦夕思讨之,四顾而求托其腹心,乃擢宋申锡为相,谋之不克,申锡以死,祸及懿亲,而更倚李训、郑注、王涯、舒元舆以致廿露之变。申锡之浅躁,物望不归;训、注则无赖小人,繇宦竖以进,倾危显著,可畏而不可狎;涯、元舆又贪浊之鄙夫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