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诸葛亮对子午谷奇谋否决 这个计谋真的不行吗

诸葛亮对子午谷奇谋否决 这个计谋真的不行吗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9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诸葛亮否决的子午谷奇谋到底行不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曾多次否决的子午谷奇谋到底行不行,1400年后,闯王高迎祥用五万条人命给出了答案。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剩下的一段时光里,都在力主北伐。他一共北伐五次,但最终带着遗憾病逝五丈原。

未能收复中原,也成为诸葛亮一生的痛。有人就说了,诸葛亮之所以不能收复中原也怪他自己。

明明魏延多次献出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就是不采用。而关于子午谷奇谋到底行不行,大家讨论的非常多。首先我们要知道,成功实现子午谷奇谋的话,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诸葛亮对子午谷奇谋否决 这个计谋真的不行吗

其一就是魏延必须要在十日之内,带着军队抵达长安。第二点就是镇守长安的夏侯楙(mao)要不战而降,或者临终脱逃。

要满足这两点的话,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先不说第一点,如何对付夏侯楙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正当人们为这个问题讨论不休的时候,明末的高迎祥用实际行动,给大家公布了这个谋略是否可行。

那是在崇祯六年,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四起,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农民起义军。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支就是闯王高迎祥的部队。在四月份的时候,高迎祥攻进了四川,之后他将部队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由自己率领,进入陕西地区。为了早点突破明军的防线,高迎祥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率兵出子午谷,然后一举拿下西安。

时间来到7月,高迎祥带着5万大军一路跋山涉水,最终来到了子午谷,准备带着这5万人大搞一场。但接下来所遭遇的一切,让高迎祥气的大骂魏延。那么,高迎祥进入子午谷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高迎祥率领5万大军去了趟子午谷,回来的时候大骂:杀千刀的魏延

高迎祥如此生气,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进入子午谷之后,他才发现,这里的道路居然如此崎岖。再加上天降大雨,5万大军花了好几天才走完一半的路程。而且,此时的军需物资也因为各种原因损失了将近一半。

诸葛亮对子午谷奇谋否决 这个计谋真的不行吗 第2张

但为了早日拿下战略点,高迎祥也忍了下来,毕竟成功都是需要付出汗水的。最终经过艰难的行军,高迎祥一伙人终于到了黑水峪(yu)。

看着眼前一马平川的坦途,高迎祥也略感欣慰。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被以逸待劳的孙传庭突袭。战斗一直持续了4天,最终高迎祥的队伍大败,而高迎祥本人也被活捉。

在活捉之前,高迎祥曾大骂:杀千刀的魏延!由此可见,高迎祥进军子午谷,确实受了魏延的影响。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这里碰到了埋伏。之后高迎祥被凌迟处死,一代枭雄就此落下帷幕。

在临死前,高迎祥内心应该十分挣扎吧。他的继任者李自成,根本没有走子午谷,就轻而易举的攻破了北京城,而他却用自己与5万人的性命,向世人证明了子午谷奇谋难以成功。

诸葛亮对子午谷奇谋否决 这个计谋真的不行吗 第3张

其实在高迎祥之前,也曾有人带兵过子午谷,想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那么,这些人最终成功了么?

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近代军队用实际行动反驳诸葛亮

最先实施子午谷奇谋的,是曹魏的曹真。这个大家应该很惊讶,他曾率军出子午谷想要伐蜀,但在中途突遇暴雨。

最终道路全被冲垮,将士前行非常困难。在行军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曹魏只前行了一半的路程,最终此计失败。

再想想魏延曾经放得狠话,只需要十天,这根本是不切实际的。后世中,东晋的恒温也曾走过子午谷,而且走了两次。

诸葛亮对子午谷奇谋否决 这个计谋真的不行吗 第4张

第一次的时候,恒温也是突遇暴雨,暴雨导致道路满是泥泞,最终白白跑了一趟。第二次的时候,恒温算好了天气,将战前工作准备的非常妥善。这次军队前行的非常顺利,也差点要出谷了。

但是被半路的前秦军队所埋伏,最终大败。这个结局,其实和闯王高迎祥的结局一样。也都是快要出谷了,却突然遭遇埋伏。

也就是说,历史上曾有四次子午谷奇谋,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四次中,每个领军的将领都是赫赫有名的,丝毫不比魏延差。特别是高迎祥,面对孙传庭的包围,高迎祥还突然了三层封锁线。

而除了这四次之外,近代史中,也曾有人用过子午谷奇谋。此人是王耀武,他认为现代军队要比古代强得多。但在进入子午谷后,因为无宿无食,最终失败了。

诸葛亮对子午谷奇谋否决 这个计谋真的不行吗 第5张

至今为止,四个人,用五次实践来反驳诸葛亮,都想“打”诸葛亮的脸,但结果都是自己被狠狠打脸。再回到蜀汉时期,得亏诸葛亮足智多谋,知道此计风险太大,所以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

试想,如果诸葛亮真的放手让魏延去做,肯定也很惨败而归。总的来说,此计根本不具有可行性。从这其中,也能看出诸葛亮确实是独一档的军事家,不仅能运筹帷幄,也具有前瞻性。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