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明朝内阁说的“封还权”是什么意思?

明朝内阁说的“封还权”是什么意思?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2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明朝内阁说的“封还权”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与之前的宰相机构相比,明朝内阁对皇权的制约大幅削弱。不过有人会奇怪:根据某些说法,明朝内阁拥有能驳回圣旨的“封还权”,对皇权的制约应该是加强了。那“封还权”到底是什么呢?

明朝内阁说的“封还权”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介绍一下明朝中央决策的大体流程:第一步,各部门的文书先送到通政使司、内阁、司礼监等等衙门;第二步,内阁大学士在文书的上面贴一张相关的建议草案,是为“票拟”;第三步,将文书与票拟一起上交皇帝审阅,是为“批红”。皇帝下达圣旨也是同样的流程。

细看明朝中央决策流程就能发现:内阁的“票拟”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就算没有内阁的“票拟”,整个流程依然能够运行。正因如此,明朝的内阁在制度设计上就没有拥有能驳回圣旨的“封还权”。明朝确实有一种官员拥有驳回圣旨的“封还权”,但不是内阁大学士而是六部给事中。

不过内阁大学士可以拒绝为皇帝的圣旨写“票拟”。到了明朝中后期,文官和读书人通过科举、乡谊、结社等等方式形成庞大到足以威慑皇权的士大夫集团。而内阁大学士往往都是士大夫集团的代言人,内阁大学士拒绝为皇帝的圣旨写“票拟”往往意味着士大夫的反对态度。

明朝皇帝虽然可以在决策流程上抛开内阁,但皇帝无法在实际统治上抛弃士大夫。当内阁大学士拒绝为皇帝的圣旨写“票拟”的时候,皇帝会因为内阁大学士代表的士大夫集团而做出让步,内阁以此才有了所谓的“封还权”。“封还权”是士大夫集团的力量而不是内阁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