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斯大林主义弊端 斯大林主义是好是坏

斯大林主义弊端 斯大林主义是好是坏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9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斯大林主义,是一套以前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外文名Stalinism,最早提出者是拉扎尔·卡冈诺维奇,持续时间是在1929-1953年间。

斯大林主义弊端 斯大林主义是好是坏

形成

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内战期间实行的模式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这个模式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这种做法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以至于在国内战争后期农民暴动蜂起。为拯救苏维埃政权,1921年春布尔什维克党放弃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实行以粮食税为开端的新经济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根本没有提及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列宁去世后,主政的是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左派”,包括季诺维也夫、斯大林以及托洛茨基。斯大林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后,宣布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和指令性计划及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结果在19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斯大林模式的由来。 1937年5月6日,《真理报》发表了斯大林给编写者的信,提出出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30年代出版《苏联国内战争史》时,斯大林给此书规定了向世界传授俄国革命的经验的任务。他说:“《简明教程》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清洗脑筋,以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众所周知的概念和术语低级趣味化,完全恢复作为布尔什维克主义财富的那些观点,使其不受灰渣的侵袭,使其不被低级趣味化。”1938年11月14日,联共(布)中央再次就《简明教程》的宣传鼓动工作做出决议《简明教程》“是对联共(布)党史的主要问题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官方的、可信的说法,不允许有任何其他的、任意解释。”其根本目的是要推广斯大林模式,把斯大林的做法当作供全世界效法的样板。该书出版后被誉为“马列主义基础的百科全书”、“共产党员的教科书”,共产国际将其指定为各国共产党人的“必读书”。1954年出版的,由斯大林亲自审定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把集中体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上升为社会主义各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

和列宁主义的关系

历史学者爱德华·拉辛斯基认为斯大林是列宁真正的追随者,正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 。他指出是列宁引入红色恐怖,集中营和声名狼藉的第58号条款,是列宁建立了一党制制度 。当前苏联总理莫洛托夫被提问两位领导人谁更“严厉”的问题时曾回答到: “当然是列宁……我清楚的记得列宁当时是怎样地指责斯大林的软弱和自由主义倾向。” 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斯大林主义和列宁主义存在大量共同点,足以揭示他们之间的连续性。例如列宁曾对 共产党内的小团体实施禁令,并在1921年提出一党制国家的方针——这种运动使斯大林在列宁死后成功的排挤掉他的政治对手。而且列宁曾用于对党内“不忠”分子实施清洗的做法,日后则成为斯大林30年代广泛使用的政治手段。在列宁统治时期,恐怖政策被用于镇压 反动派。为实现这一目的,契卡机关于1917年12月成立。契卡领导人捷尔任斯基曾满怀激情的宣称:“实话实说——我们实施的就是有组织的恐怖。” 根据西方的权威估计,至1924年为止契卡处决的人数已经超过了250,000人。

持类似观点的人认为,斯大林激进的现代化改革也并非他本人的原创,它们主要是列宁战时共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该政策主要特点在于大规模实施国有化,从农村强制征收谷物和粗放式的劳动指挥。劳动纪律十分严格,迟到和缺勤都将会遭受严厉的处罚。

持反对观点的人则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列宁主义在国家制度层面反映为中央政府、政党和军事委员会并行的“三驾马车”制度,以政府首脑、党总书记和军委主席平等享有政治权力,防止个人独裁。而斯大林主义则建立了以技术官僚、行政官僚为核心的党组织,使其凌驾于一切政府机构和社会机构之上,催生了高度集中而僵化的国家政治生活氛围。反映在对群众的态度上,列宁主张承认并引导无产阶级的自发性,辅以理论灌输提升革命群众的革命自觉性,斯大林则以一整套官僚机器将每个社会成员纳入其中,使用指令式的行政风格将其变成国家的零件,同时明令禁止“以各种理由鼓吹将工人阶级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言论”,完全将本应是服务于无产阶级的先锋党,变成了骑在人民头上的新统治者。从行事作风上看,列宁及列宁主义者通常尊重原则意见一致(左翼)前提下的各种不同意见,允许提出各种 批评声音,列宁在各次大会上的主要工作便是对付各色批评者,而斯大林及其追随者通常工作风格简单粗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矛盾。典型事例为斯大林制造的格鲁吉亚事件,导致列宁建议免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信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 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

特点

斯大林主义主要体现在: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机构政治局、书记处。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通过垄断国家机关干部人事任免,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

文化思想的专制统治,严密控制与官方思想相左的思想。党全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权,对思想文化领域实行集中领导。党和国家的宣传教育部门对思想文化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查和管制,要求全党和全体国民在思想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苏联学者布坚科认为:“根据现在的全部情况,是否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于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苏联学者B.基谢廖夫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全面集中管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直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粗放和浪费的经济与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否认从前的民主化形式的价值,取消群众管理和民主制度的形式;否认自治思想,政权的神圣化直至个人崇拜;社会生活甚至不受形式的民主程序控制;把党和国家的机关结为一体;执行机关监督选举机关;执法机关脱离法律和社会,其结果是独断专行。”他接着指出:“所有这些变形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的理论是格格不入的。” 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实质依然故我”。“归根到底,大家看到,苏联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社会的模式。这对所有认真追求人类进步的人来说,都是值得进行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政策

斯大林主义是指在约瑟夫·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使用的共产主义理论。但是,苏联和大多受其影响的国家将这个政治理论称为马列主义,他们认为斯大林并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作为一个写了几本易懂书籍的通讯者身份而存在,认为他并未像马克思与列宁一样在理论上做出根本贡献。所谓斯大林主义只是马列主义思想的一种解释和一个把马列主义现实化了的政治实践,它成功地在二十年代通过五年计划使苏联工业产业化。有些时候政治历史学者会用复合名词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或“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教导”来表明它们之间的历史继承性。然而,也有很多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者们共同认为斯大林主义埋葬了他们的理想。特别是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派者们认为:斯大林主义不过是一个冒用马克思主义名义的反革命政策。

斯大林派则对此反驳道,列宁在1924年死后,斯大林是列宁主义的最高权威,并指出托洛茨基因为直到1917年才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和列宁就先锋党的问题发出冲突,无法和斯大林相提并论。从1917年到1924年期间,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看似联合,但事实上却从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理念差异。

斯大林在和托洛茨基的争执中反驳了工人阶级对革命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国,工人阶级资产化为劳动贵族)。并且,斯大林突出强调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如中国),相反托洛茨基则看好城市革命而不是农民起义和游击战。1924年12月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策略》中开始明确认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1930年联共十六大上,斯大林说,我们现在还处于过渡时期,但是我们现在所处过渡时期与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时期,现在则是社会主义成分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一切杠杆。

斯大林对共产主义的主要贡献包括:

苏联民族政策的基础,主要见于斯大林1913年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曾被列宁所表扬。

一国社会主义

随社会主义发展而恶化的阶级斗争形势理论,为镇压政治反动派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斯大林主义经常被作为所谓极权主义、暴政的同义词。这个词也经常被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用来形容通过暴力打击(主张私有制经济的)持不同政见者,并对其实施监禁和杀害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