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德意志邦联成员国 德意志邦联建立时间

德意志邦联成员国 德意志邦联建立时间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4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德意志邦联,指1815年德意志各邦组成的联盟,外文名German Confederation。建立时间1815年6月8日,联邦撤销时间1866年8月23日。

德意志邦联成员国 德意志邦联建立时间

简介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是指1815年德意志各邦组成的联盟,设有邦联议会,以奥地利帝国代表为主席,邦联组织松散,各邦保持完全的主权。

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奥地利被普鲁士打败,邦联瓦解。1871年1月18日北德意志邦联改变为一个真正国家德意志帝国,由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统治。

历史

在1806年至1815年间,法国皇帝拿破仑席卷欧洲大陆,废除神圣罗马帝国,将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德意志各个诸侯国家,组织成立莱茵邦联并自任护国主,1812年俄法战争拿破仑失败后,1813年10月中旬,莱比锡战役中法军又失败,邦联即宣告瓦解。后来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联的领域,约同于法国大革命时的领域,只少了比利时一地。邦联成员国由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三百多国剧减至三十九国,并确立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成员们保证彼此相互防守,和联合保卫美茵茨、卢森堡城、拉施塔特、乌尔姆和兰道的堡垒及要塞。

奥地利首相领导的邦联议会,定期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事实上,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经常代表“首相使者”领导议会,操控邦联的大权。

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邦联瓦解。普鲁士王国以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基础,另行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新成立的北德意志邦联排除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及南德4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黑森),但增加了普鲁士兼并亲奥各邦各城市的德西大片领地,以及北部夺自丹麦国王所有的什列斯威-荷尔斯泰因2公国。普法战争胜利后,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普王威廉一世正式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由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这个崭新帝国,成为真正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除了荷兰的林堡(Limburg)、奥匈帝国相关领地、卢森堡与列支敦士登之外,其他一切邦国(包含原本独立自主的南德4邦)都臣属于德意志帝国。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接连战败,割去东德大片领地给波兰与俄罗斯。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影响

18世纪后期开始,政治、经济、知识和文化上的改革逐渐涌现。在这个启蒙时代,洛克、卢梭、伏尔泰与亚当·斯密等重要的学者都是著名代表。浪漫主义渐渐兴起,更在法国大革命中大放异彩——个人与国家的自由正式确立,打倒权贵与封建制度。旧秩序和旧文化崩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学术思想与理论。新的生产方法兴起,导致工业资本主义崛起。

但是,拿破仑的战败确保了保守的政权,例如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等生存。让这些国家藉维也纳会议的成功,成立神圣同盟,压制因法国大革命而引起的激烈革命风潮。1815年,与会国家尝试尽量恢复欧洲在战前的旧秩序,以围堵法国、防止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传播。在首相梅特涅领导下,位于中欧的奥地利帝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会议制度的主导者,亦即梅特涅制度。哈布斯堡王朝除了抗衡法国,也是中欧的重要防线,阻止意大利与德意志成为民族国家,这样的势力均衡看似固若金汤,其实并不稳定。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在列强安排下,名存实亡的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被德意志邦联取代。由于奥地利与普鲁士都怕对方坐大,所以让邦联的组织松散,难以支配。

当时,一般认为,在后拿破仑时代的普鲁士,革命难以出现。在成为最强的德意志邦国、作为统一德意志的政治中心与在19世纪末争霸欧洲大陆之前,普鲁士看似落后。在普国东方,庄园起义仅仅在条顿骑士团没落时发生。在骑士团统治下,农业结构十分松散,但普鲁士贵族后来渐渐扩张领地,占领骑士团曾拥有的农地,令农民顺从。就连市区也缺乏导致革命的诱因——容克为了防止城邦坐大,就促进它们的贸易,令市区、郊区的劳动阶层都必须向封建制度臣服。相对来说,在英国与法国,市区发展随着封建制度崩溃而来。所以从启蒙运动到德国在二战战败,两国都更能适应西方民主制度。但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则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令议会政府难以兴盛。所以,在拿破仑战争时,普鲁士的社会与体制都很落后。她仍以军事贵族为世袭的统治阶层,其阶级制度又十分严密。

其实,除了普鲁士,在整个德国,或诸多德意志邦国里,政治分裂、贵族与商人的利益冲突,以及扼杀竞争与创新的公会制度,都减慢工业发展。这的确能确保中产阶级弱小,守住旧制度,让政局稳定。但是,面对法国的进攻时,普鲁士完全招架不住。因此,很多人都警醒,并深信脆弱、分裂和落后的德意志,将会被已经统一及工业化的邻邦所侵吞。

1815年后,普鲁士的失败正意味着政经与社会改革都很迫切——官僚行政必须改善,而且必须实施更有效率的精英教育制度。得到拿破仑时期的德意志与意大利行政规划的启发,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贝格与施泰因等普国官员采取保守政策,革新体制之余,保障贵族的权益。

这些改革令普鲁士的军队专业化,又开“全民皆兵”之先声,逐步建立强大军事力量。普鲁士又在拥有贵族体制之下,废除容克对土地的垄断、农奴制度与其他封建体制,帮助实现工业化。

前三月时期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德意志邦联成员国 德意志邦联建立时间 第2张

  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1744年-1803年)因提出著名的国民概念,被广泛认为是德国民族主义之父

维也纳会议后,法国大革命引起的革命浪潮似乎受到控制,但仅仅能缓和保守势力与自由派的民族主义分子之间的冲突。这种紧张局势一直持续到1848年革命为止。由于革命最后在此年三月爆发,这段时间被称为前三月时期(德语:Vormärz)。

此际,保守势力与自由分子在社会上形成对立。在普鲁士,前者乃拥有军政大权的容克大地主、奥地利权贵,以及在德意志支持邦国自主的侯国与城邦,后者则从事商业、贸易与工业。

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大众愈发要求变革。奥地利操控德意志邦联,逐渐引起民族主义分子的不满。梅特涅对此十分担心,因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尤其是青年运动,不但将动摇奥地利在德的势力,还会激起奥地利帝国内多个民族的反抗之心。奥地利境内大量匈牙利人与斯拉夫人一旦壮大,足以威胁奥国的统治。

前三月时期,歌德、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和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等思想家提倡浪漫的民族主义。也有其他代表向青年宣传这些思想。神父弗里德里希·雅恩设立体操会社,令年青的中产阶级接触民族主义思想——他们更设立青年会社(Burschenschaft),支持民族主义。1817年的瓦尔特堡节(Wartburgfest)更奉马丁·路德为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先驱者,在宗教界引起民族情绪。在节日上,更有焚书与其他类似活动,用以销毁一切被认为是反动的物件,其中包括剧作家奥古斯特·冯·科茨比的书籍。1819年,这名剧作家由于被怀疑为俄国作间谍、企图恢复旧建制,被神学学生卡尔·路德维希·桑德杀害,该凶手后来被处决。梅特涅反应迅速,以此事作借口,劝谕邦联议会发表1819年的卡尔斯巴德决议,关闭青年会社,压制支持自由的传媒,并限制学术自由。

经济融合

德意志邦联成员国 德意志邦联建立时间 第3张

德国钢铁大王及军火商阿尔弗雷德·克虏伯(1812-87年)创立首个柏塞麦炼钢法生产计划,用以从生铁大量炼制钢铁;他又将克虏伯家族事业扩充到军事工业,协助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取胜。他的孙女婿古斯塔夫·克虏伯·冯·波伦·翁德·哈尔巴赫(1870-1950年)发明了在一战中大派用场的贝尔塔大炮,取名自其妻贝尔塔·克虏伯(1886-1957年);他们的儿子阿尔弗雷德(1907-1967年)将其父的事业与纳粹党挂钩,利用集中营里的居民作劳工。

这个时候,普鲁士仍然继续压制自由主义的发展,继续推行改革。1834年,她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促进贸易发展与工业发展。这正与施泰因和哈登贝格以前设想的改革计划不谋而合。无形中,这些改革衍生了支持统一德国的声音,尤其是影响力渐大、争取更多政治权利的中产阶级。不过,普鲁士更担心的是她的落后与强邻。关税同盟建立了一个共同市场。透过废除地区关税、统一度量衡,除奥地利以外的大部分德意志邦国,建立了德国经济的雏形。

1842年时,关税同盟已经包括几乎所有邦国。其后二十年之间,德意志钢铁业产量增长四倍;煤产量也大幅增加。后来,德国工业家开始发明钢枪、炼铁轴及后装式步枪,显示德国成功将科技应用在武器上。克虏伯家族的工业后来更成为德国的重要重工业公司。于是,德国国防大为巩固,令普鲁士与容克们都不受外国侵犯。德国工业同时在民用事业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令德国不再依赖英国的材料与产品。

普鲁士成为工业重镇,因此增强中产阶级的势力及民族运动。经济融合加上邦国之间的民族意识提高,令政治融合指日可待,德意志开始显示种种“准国家”的特征。

大地主与工商业阶层组成的联盟,促使普鲁士的保守政权能在前三月时期后依然保持稳定。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1848年革命的失败,作以下评论:“此联盟诚然太脆弱,无以自立,是以未能掌权当政。惟有向地主官僚称臣,方可经商。”必须说明的是,即使工商界影响有限,它的势力一定要够强大,才会引起政府的注意——何况法国大革命吓怕众多容克,普国难以马上接受与工商界合作。

1848年前,局势仍算稳定。虽然资产阶级愿意不要权力而取利益,但地主已经发觉他们的经济力量正在衰退。关税同盟固然令经济进步,并能暂时满足资产阶级,但它也会令他们壮大,与普鲁士想限制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发展的方向恰恰相反。

关税同盟代表着经济融合、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以及中央主义取代地方主义,令德意志长期以来各邦国自立门户的时代结束。1844年,在西里西亚,工业渐渐发达、效率极高,织布工人因此遇到新竞争,生计严重受影响,故发动起义。这一小群技工、织布工人、短工、公会会员和小商人,后来与由大地主与工业家垄断的第二帝国产生摩擦,引起不少问题。阶级冲突尖锐、缺乏民主经验,加上拥有军政大权的贵族寡头政治,令帝国采取专制手段镇压反对声音,尤其在俾斯麦时期镇压天主教徒与社会主义分子。

总而言之,关税同盟促进经济统一、激起民族主义,又引起众多邦国追求政治统一。奥地利对邦联的控制渐渐减退;普鲁士取而代之,成为邦国的领导者。

1848年的革命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在1848年通过采用的德意志邦联国旗——但只被使用了一段短时间

但是,同盟仍然不能满足中产阶级,他们始终希望得到更多的政治权利。1848年革命首先在法国巴黎爆发,消息马上传播到不满的资产阶级自由分子及激进的工人,只有最保守和专制的罗曼诺夫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不受影响。

1848年3月15日,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臣民经过多年的压迫,终于在柏林以暴乱表达政治要求。在巴黎,军队用障碍物阻止市民生事,但法王路易·菲利普最后被人民推翻,逃到英国。普王为势所迫,惟有答应革命党人的要求,承诺成立宪法与议会,并支持统一德国,以保权力。

在法国,经过法国大革命、1830年的七月革命与刚刚发生的革命,保守派贵族再一次被革命党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革命党人却内讧,资产阶级的温和派支持君主立宪,但巴黎的工人阶级支持极左的社会主义分子,于是,内战爆发。在巴黎,失业工人高呼面包或领导(bread or lead)的口号,高举红旗,又拜访障碍物,首次以无产阶级的名义企图推翻共和国。这是恐怖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人起义。但法国血腥镇压起义,令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结怨。

5月18日,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召开,数个德意志邦国与奥地利本部的代表进行首轮讨论。但是,代表马上因德国将来的领导权及疆域而争论不休。有代表支持成立由奥地利统治的大德意志(Grossdeutschland),将奥地利本部与波西米亚并入新德国;有代表则支持由普鲁士统治的小德意志(Kleindeutschland),不包括任何奥地利领土。

由5月到12月,议会只是集中讨论理论问题,但保守派已经迅速采取行动,打击改革派。这个时候,在梅特涅统治的奥地利与尼古拉一世统治的俄罗斯,拥有土地的上产阶级担心利益受损,十分不满。反动势力变得壮大,更运用政治压力,令两国政府迅速镇压革命。那边厢,普军始终忠于国王,而人民又对革命毫无兴趣,令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重拾信心。议会发表德意志人民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German people),并草拟好宪法。由于奥地利拒绝接受宪法,会议即请普王接受德国皇帝的称号。但为势所迫,加上深信君权神授、鄙视由别人选出来的名位,普王拒绝“拾取在沟渠上的皇冠”。议会代表失败,惟有把议会解散。普军到临清场,数千名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分子逃走,大多去了美国。

1850年,普王自立宪法,回应失败了的民间革命。他决定要成立一个团结北方德意志邦国的联盟,让他与资产阶级掌握实权,并削弱贵族权威。奥俄两国深恐普鲁士壮大并主宰德国事务,于是对普王施加压力。普王惟有妥协,暂时放弃统一德国的计划,签订奥尔米茨条约。

俾斯麦和德国统一战争

在奥尔米茨之耻后,新一代领导人涌现,谋求统治阶层的革命,回应人民富强祖国的愿望。不但是德国,就连意大利与日本也有这样的人才。三国都以普鲁士式的独裁政体主导自强运动;三国的新领导层并不采取强烈反动的路线,实行看似自相矛盾的保守现代化计划。正如施泰因和哈登贝格,俾斯麦同样想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保持容克的地位。威廉一世任命他为首相,就是为了防止自由分子阻止军事改革。后来,容克阶层大力鼓励经济发展,令普鲁士国力蒸蒸日上,赢得中产阶级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的保守现代化都由优秀领袖主导:意大利的加富尔、德国的施泰因、哈登贝格与俾斯麦,及日本明治时代的多位领袖。这样的情况并非巧合。在这个时代,他们都是忠君的保守派,却能运用如此的条件展开改革、现代化与统一运动。虽然他们都属于贵族阶级,但同样反对旧制度;其背景促使他们忠于命令,而又不失政治才能。旧体制的崩坏促成了这新一轮的社会变革。

领土继承

德意志邦联成员国 德意志邦联建立时间 第4张

  德意志邦联版图

以下的国家全境都在德意志邦联境内:

德国(除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部)

卢森堡(不包括在1839年割让给比利时的西部领土)

列支敦士登

捷克共和国

以下的国家有部分领土在德意志邦联境内:

奥地利(除了布尔根兰州)

波兰(西波美拉尼亚省、波美拉尼亚省、Lubusz省、大波兰省、下西里西亚省、奥波莱省及西里西亚省)

比利时(列日省东部的德语社区)

荷兰(1839年后,林堡省西部变成比利时的领土,而此部分不再是成员)

丹麦(在1864年失去对荷尔斯泰因的控制权;该地在1866年变为普鲁士领土)

意大利(特伦蒂诺-南蒂罗尔与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

斯洛文尼亚(除了Prekmurje地区)

克罗地亚(伊斯特拉省)

再次崛起

在1806年至1815年期间,拿破仑将德意志邦国组织为莱茵邦联,但1813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失败之后莱茵邦联瓦解。德意志邦联的边界,大约跟法国大革命时的帝国边界相同,只少了比利时。邦联成员由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多于二百个剧减至三十六个,并确立为完全自主独立的国家。成员们保证他们互相防守,和联合保卫美因茨、卢森堡城、拉斯塔特(Rastatt)、乌尔姆和兰道(Landau)的堡垒。

奥地利总理领导的邦联议会,定期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事实上,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经常代表著“总理使者”领导议会,操控邦联的大权。

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邦联瓦解。普鲁士王国“成功地”支配北德意志邦联,并大幅修改边界,例如:邦联不包括南方的领土,但增加了普鲁士得到西方大片土地,以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1871年1月1日,邦联改变为一个真正国家——德意志帝国,由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统治。

除了荷兰的林堡(Limburg)、奥地利帝国、卢森堡与列支敦士登之外,其他一切领土都属于帝国 (Kaiserreich)。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失去更多领土给波兰与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