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东晋书圣 东晋十六国

东晋书圣 东晋十六国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3.8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东晋(The Tsin Dynasty,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魏晋南北朝,又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总共持续了三百多年,算起来也只是相当于历史上一个朝代(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寿命差不多都是三百年左右),但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

不说三国鼎立到西晋代魏期间纷繁复杂的政权更迭,也不说中原地区让人眼花缭乱的五胡十六国,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便是这段时期相对稳定的一个朝代——东晋王朝的历史。

从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到公元420年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废除,东晋虽然只持续了一百年左右,但却出现了十一位皇帝,由此可见其皇权的更替也是相当频繁的。

话说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王朝的实力,随之而产生的政治腐败和经济崩溃,导致原来归附西晋的匈奴、鲜卑、羯、羌和氐等少数民族趁机纷纷南下建立自己的政权,其中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竟然一连俘杀了西晋末期的两位皇帝。随着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的被杀,西晋王朝宣告彻底灭亡,也从此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东晋书圣 东晋十六国

  东晋地图

于此同时,西晋旁系皇族——琅琊王司马睿在琅琊王氏和南方士族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偏安于南方江南的小朝廷,这便是历史上“六朝”之一的东晋,司马睿由此也幸运地成为一名开国皇帝,是为晋元帝。

由于东晋的建立主要得力于“琅琊王氏”中王导王敦等人的鼎力相助,他们趁机掌握了朝廷的大部分权力,所以世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晋元帝为了掌握更多权力,开始不断排挤王导王敦等人,不料却反而在“王敦之乱”后被完全架空。

忧愤成疾的晋元帝在当了6年皇帝后驾崩,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晋明帝在位时虽然平定了“王敦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可惜在位4年便病逝了,年仅5岁的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

晋成帝年幼,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由于太后之兄庾亮执意征召平定“王敦之乱”的功臣——时任冠军将军的流民帅苏峻入京,以削减其兵权,结果直接引发了“苏峻之乱”,还好最终被东晋名将陶侃、温峤等人起兵平定。

晋成帝22岁那年(在位18年)突然染病,由于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都比较年幼,便决定将皇位传给弟弟司马岳,是为晋康帝。无奈晋康帝也只在位3年便病逝了,年仅2岁的太子司马聃继位,是为晋穆帝。

晋穆帝时期,征西将军桓温消灭了盘踞在四川的“成汉”政权,而且三次北伐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东晋版图由此得到明显扩大。不过晋穆帝也是一位短命的皇帝,19岁便英年早逝了。由于穆帝无子,皇太后褚蒜子决定让晋成帝的儿子司马丕继位,是为晋哀帝。

东晋书圣 东晋十六国 第2张

  晋成帝

晋哀帝喜欢长生不老术,在位5年便因为服丹药过多而去世了,其弟司马奕继位为皇帝。由于司马奕在位的第6年便被野心勃勃的权臣桓温废黜,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晋废帝。

桓温为了把持朝政,另立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司马昱(晋元帝幼子,晋明帝之弟)为皇帝,是为晋简文帝。晋简文帝只是桓温所立的傀儡,所谓“拱默守道而已”,病危临终之前他还曾想下诏直接禅位给桓温——“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但遭到左将军王坦之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晋简文帝只得修改诏书,让桓温仿效诸葛亮和王导辅政。

郁闷的晋简文帝在位仅八个月便去世了,11岁的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晋孝武帝。晋孝武帝时期发生了两件著名的历史事件,一是在“淝水之战”中击败了前秦皇帝苻坚所率领的百万大军,二是与宠妃张贵人喝酒时,因为挖苦对方而被对方用被子捂死,终年只有35岁(在位25年)。

晋孝武帝去世后,15岁的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可惜仅仅过了9年,桓温的儿子桓玄便率军攻入建康,正式篡位建立“桓楚”政权,晋安帝被降为平固王。同年,武将出身的刘裕起兵击败桓玄,迎立晋安帝复位。此后,刘裕不但平定了“孙恩卢循之乱”,还攻灭了“桓楚”“南燕”“谯纵”“后秦”等割据政权,成为东晋王朝炙手可热的人物。

公元419年,晋安帝突然驾崩(史载为刘裕毒杀),其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晋恭帝。次年,晋恭帝被迫禅位并很快被杀,刘裕在成功建立“刘宋”王朝的同时,也彻底宣告了东晋王朝的灭亡。

总体来说,东晋这个朝代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一方面因为皇帝们都异乎寻常地短命,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之中没有几个能够真正拥有实权,其核心权力基本都被士族门阀的轮流操控,所以皇帝们几乎难以有所作为,以至于“青史留名”的机会不多。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很多人都知道东晋的谢安兄弟,却不了解当时的皇帝是晋孝武帝司马曜。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正是晋朝代魏之前,由魏文帝曹丕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名叫“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和两汉的察举制以及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有所不同,它虽然将人才的优劣分为九个等级,但其类别却只有二种,即上品与下品,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正是东晋门阀士族制度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