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从外戚到开国皇帝的逆袭,杨坚是如何做到的?

从外戚到开国皇帝的逆袭,杨坚是如何做到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2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杨坚,即隋文帝,他是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在位共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我国封建王朝时期,朝代更迭的主要方式是武力斗争,但也有一种相对柔和的方法,就是“禅让”。

跟武装起义推翻暴政相比,禅让这种由旧政权主动“退位让贤”,通过平稳过渡的方式完成政权交接,大大减少了战争造成的经济和人口损失,也就更容易稳定政局。

封建王朝之间的禅让行为,跟上古时期流传的“禅让制”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其真正的意义就是完成一种仪式。

因为在此之前,被禅让者早已经是事实上的政权领导者,掌握了整个国家运行的权利,只除了那把象征皇权顶峰的龙椅还没坐上。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和隋文帝之间就进行了这样一场禅让仪式,上柱国、大司马杨坚摇身一变成了隋朝的开国君主,实现了从外戚到开国皇帝的逆袭。

从外戚到开国皇帝的逆袭,杨坚是如何做到的?

一、谁给隋文帝的晋升之路做铺垫?

在历朝历代专权的外戚势力中,杨坚的处境可以说非常尴尬,别的外戚因为跋扈不可一世被猜忌,他却只因为身份是外戚,即便做得再好,脑袋也时时被当权者惦记。与之相反的,在历史评价方面,别人篡位总会被质疑得国不正,他却得到了后世非常不错的评价。

《隋书》记载了这样几件事,宇文护当权期间:“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后来又有人拿他的长相说事:“恐非人下,请早除之”、“普六茹坚貌有反相”;而他那个皇帝女婿,干脆说过“必族灭尔家”这种话,甚至有过实际行动:“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动,即杀之。’”

从宇文护到宇文赟,再到屡进谗言的朝臣,为什么他们都想要杨坚的命,而最终为啥又没能杀了他呢?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坚和他的身后,是北周皇室需要倚重却也非常忌惮的政治势力。

(一)关陇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西魏时,实际掌权人宇文泰创立了兵制,以八位柱国大将军为首,其中宇文泰与元欣算挂名,其余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各督两个开府。

从外戚到开国皇帝的逆袭,杨坚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张

八柱国双十二大将军和他们的后人,就逐渐形成了西魏、北周、隋唐时期极具影响力的关陇贵族集团。

他们由上下级和错综复杂的联姻,织起了一张利益纠葛的关系网,杨坚就是其中一员。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十二大将军,杨坚娶了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弟弟杨瓒娶了宇文泰的女儿,独孤信还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八柱国之子:宇文泰之子宇文毓和李虎之子李昞……

这个关系网用一个词可以形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北周皇家在杨坚问题上就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一面忌惮他背后的势力,同时还需要借助他的势力和能力来巩固皇权,既需要拉拢他为自己所用,又想要找到他的错处,合理地置他于死地。

(二)北周皇室的内部不和

在杨坚逐渐成长起来的同时,北周皇室内部却是兄弟、叔侄之间猜忌不断,前有宇文护和堂兄弟三人在实际皇权上的争夺,宇文邕靠着各种装柔弱才灭掉了嚣张的堂哥,紧接着自己的儿子就对剩下的兄弟们百般猜忌,这也直接导致了北周皇室的凋零。

周宣帝宇文赟是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做人的皇帝,对宗室不信任,对外戚不信任,对朝臣也是百般猜忌,直接将自己放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生活上也完全是朝着亡国之君看齐,沉湎酒色、荒淫无道、暴虐成性,为了贪图享乐最后干脆将皇位传给几岁的稚子。

作为外戚的杨坚,当时面临的状况就是:能够压制自己的宗室被皇帝女婿亲自打压了,能够压制自己的皇位也让女婿亲手送人了,最后这个荒唐的太上皇还把自己给作死了,权利就那么一步步送到了自己面前,而他只需要躲开女婿拙劣的暗算就行。

二、隋文帝个人的能力和努力

强大的家族背景、北周皇室的集体凋零,无疑都给杨坚的上位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但倘若杨坚不具备与皇位匹配的能力,难保不成为下一个王莽,那样的话,皇位到手也只能过把瘾而已。

可杨坚不仅敢去改朝换代,他也有足够的能力让国家变得强大。

(一)杨坚出众的个人能力

杨坚建立隋朝以后,创下了几个奇迹般的历史业绩:结束了汉末以后几百年的乱世,让天下重归一统;开国之初用极短的时间让经济发展创下了盛唐三代人都达不到的高度,储存的粮食到李世民在位多年后还没吃完;在文化方面,国家和民间藏书量都达到历史之最。

从外戚到开国皇帝的逆袭,杨坚是如何做到的? 第3张

对内他是让经济腾飞、民生富足的高手,对外他也是战绩斐然的“圣人可汗”,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内附都出自他的手笔;对吐谷浑则是先打服再联姻,将屈辱的“和亲”改为“赐婚”,同样维持了良好的关系;其他外族看到隋的强大,也都或归附或臣服。

还有一项沿袭千年,给读书人创下平等竞争机制的“科举制”,也是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手里得到了初步的推行,虽然科举制设置的初衷,只是想要尽量摆脱关陇贵族势力的权力垄断,却给后世朝代多了挖掘人才的通道,也给了普通人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

这是杨坚在改朝换代之后的历史业绩,那么在他做臣子期间又做得如何呢?

《隋书》载:“建德中,率水军三万,破齐师于河桥。明年,从帝平齐,进位柱国。与宇文宪破齐任城王高湝于冀州,除定州总管。”

杨坚虽然凭父荫获取官职,却也有实实在在的武功建树。

文治方面,同样是《隋书》记载:“每巡幸,恆委居守。时帝为《刑经圣制》,其法深刻。高祖以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切谏,不纳。”周宣帝巡幸,杨坚负责留守京都,对于周宣帝时期的法令,他也提出了法令过于严苛不利于教化,提倡宽仁治世,可惜宇文赟不采纳。

在宇文赟去世后,年幼的周静帝不能理政,杨坚作为皇后的父亲总理朝政,“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与宇文赟治下的人心惶惶形成强烈的对比:“宣帝时,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

(二)杨坚的雄心壮志

《周书》载,周宣帝宇文赟去世,杨皇后得知“刘昉、郑译等因矫诏以后父受遗辅政”,虽然没有参与,但权利能在自己家中,本来还挺开心的,但“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言色。”这里可以看出,周静帝继位之前,杨坚已经开始运作着掌握国家权利了。

此时的杨坚,作为周宣帝第一皇后的父亲(宇文赟虽然有五个皇后,但杨丽华是原配,地位最高),身负上柱国、大前疑、随国公、扬州总管、左大丞相等职,顺理成章地被新皇帝“委以重任”。

再然后就是大权独揽,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备九锡之礼等,终于三让而受天命,成了隋朝的开国君主。

可如果把杨坚改朝换代的准备工序从周宣帝驾崩开始算起,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可是从很早以前就在着手取代北周的天下了。

从外戚到开国皇帝的逆袭,杨坚是如何做到的? 第4张

《隋书•列传》记载了两个与杨坚早年间亲厚的人物,从北周到隋朝的两位重要军事将领郭荣和庞晃。杨坚在和他们二人交往的过程中,早就透露过自己的雄心壮志,而这两人不仅替他保守了秘密,还成了他实现理想路上的忠实追随者。

郭荣跟杨坚差不了几岁,年少时就关系挺好,经常有机会一起聊天,杨坚就曾经对郭荣说过很大逆不道的话:“吾仰观玄 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其代之。”

这番豪言壮语不仅没有拆散了少年的友谊,反而让郭荣更愿意结交和跟随。

等到多年以后,杨坚做了周静帝的辅政大臣,已经将自己的意图摆在了明面上时,两人之间又有一番对话:“宣帝崩,高祖总百揆,召荣, 抚其背而笑曰:‘吾言验未?’”

两人都没有忘记他当初的壮志,最后郭荣还以“龙潜之旧”获封高官。

庞晃要比杨坚大一些,出道也比杨坚要早一些,但“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杨坚从随州刺史离任回京时,庞晃特意到襄阳去迎,还跟杨坚说了一番话:“公相貌非常,名在图箓。九五之日,幸愿不忘。”杨坚的反应也很好品,他笑着说:“何妄言也!”

两人于是交往越多,情义也越好,等到后来杨坚因为受到猜忌自请外放亳州总管时,庞晃干脆把事情挑明了:“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杨坚握着庞晃的手的回复道:“时未可也。”这一下握手,是不需言语的交代隐忍。

从外戚到开国皇帝的逆袭,杨坚是如何做到的? 第5张

杨坚能够改朝换代,跟关陇贵族集团的政治影响力是分不开的,先天拥有的身份优势给他创造了很多便利;跟北周皇室自相倾轧也是分不开的,宇文家的颓废让他获得了足够的政治筹码;但最重要的还是他本人,一个“开皇之治”就是他交给历史的答卷。

虽然最后隋朝止步二世,国祚仅有短短的三十七年,却没有谁能轻易抹去隋文帝杨坚推动时代发展的政绩,三百多年的乱世终于他手,一千多年的科举起于他朝,就连辉煌璀璨的大唐,不也承袭了他留下的大量经济文化遗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