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诸葛亮吗 这种说法是怎么出现的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诸葛亮吗 这种说法是怎么出现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7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魏延死后,他的墓前跪着诸葛亮的石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据说魏延墓前跪着诸葛亮的石像,是不是真有其事,还是以讹传讹?如果你去过陕西汉中市石马乡,就会找到答案。

魏延墓前立着两个石马,这两个石马分别代表了马岱杨仪,并没有诸葛丞相的石像存在。

那么坊间为何会有诸葛亮石像跪于魏延墓前这一说呢?其实这是对诸葛亮历史形象的抹黑。众人的猜测主要依据小说《三国演义》,因为魏延是诸葛亮设计杀害,而魏延墓前跪着诸葛亮石像,也是表达了诸葛丞相对魏延的愧疚之情。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诸葛亮吗 这种说法是怎么出现的

不过谣言止于智者,小说归小说,历史归历史,二者不能划等号。

魏延和诸葛亮同属蜀国重臣,但两个人给我们的印象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魏延则是“浮躁贪功”,被千夫所指。

建安十六年,魏延以部曲投靠刘备,虽然一开始他很卑微,不过随着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他被刘备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得刘皇叔信任。

刘备当上汉中王后,需要选派一名“镇远将军”,成都之地堪称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刘备必须要选派一名武功高强且又是心腹的武将镇守。就在很多人认为张飞是不二人选的时候,刘备却选择了魏延。这让大家大跌眼镜。

为了服众,刘备让魏延当众表态。他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建安二十四年,荆州三郡被东吴孙权夺走,关羽血洒疆场,刘备气恼至极。即位后,他发动了夷陵之战,剑指孙权。此时北方曹魏乘虚而入,幸亏魏延死守,才保住了汉中。

至此,蜀国建立后,魏延的实力和地位仅次于关羽和张飞。既如此,很多人猜测魏延反骨,这样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可信度不大,之所以说诸葛亮最后诛杀魏延,也大概其是因为两人之间的私人恩怨罢了。不过,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呢?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诸葛亮吗 这种说法是怎么出现的 第2张

两人的矛盾在第一次北伐时表现得较为集中。

北伐时,长安城由曹操女婿夏侯楙镇守,此人整日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带兵打仗更是一塌糊涂。魏延曾建议诸葛亮并主动请缨,愿意自带五千士兵,备足粮草,从褒众出兵,沿着秦岭向东,不出10天就能到达长安。蜀军突袭,侯楙镇必不战而逃。届时,诸葛亮便可以率领主力部队从斜谷出兵,与其在长安、潼关会师。

虽然此计冒险,不过不失为良策。从当时的地理位置来看,从南向北穿越秦岭一共有4条道路可以通行,由东向西依次是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和陈仓古道。除了子午道,其他三条最短的直线距离也有八百公里。

但诸葛亮认为魏延的“子午谷突袭”风险太大,认为出祁山,收取陇西较为妥当,这样就避免与曹魏大军短兵相接。因此魏延之计遭弃用。

后来的历史证明,没有听从魏延计谋的诸葛亮丧失了夺取关中地区的最佳时机,并且也是唯一一次机会。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不得不说,诸葛亮多少有点后悔。

不过,此时诸葛亮并没有对魏延冷落,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且在战术战略问题上,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不过他也不会独断专行,产生战略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

建兴八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间,他受命率领队伍西入羌中,与郭淮、费瑶等人在阳溪大战,并大获全胜。之后,诸葛亮提拔他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等要职。

可见,诸葛亮仍然唯才是举,他十分看重魏延的军事才能,否则诸葛亮不会将魏延纳入权力中枢。

诸葛亮的驭人之术也非常精明,不过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诸葛亮一心要“克复中原”,但他始终没有注意到下属之间的微妙关系。例如魏延和杨仪之间,就暗藏杀机。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诸葛亮吗 这种说法是怎么出现的 第3张

前文有述,魏延的出身是“先主部曲”,他忠于刘备的皇权,杨仪则是诸葛亮的幕僚,所以但凡是诸葛亮进行的人事任免,总是倾向于杨仪。

前有子午谷之计遭弃用,后来,诸葛亮又派自己的幕僚马谡镇守街亭,不知道诸葛亮是不是有心给属下镀金,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尽其才,可惜的是,街亭失守,诸葛亮为服众不得不挥泪斩马谡。难道这都是马谡的过错吗,归根结底还是诸葛亮的失误。

杨仪也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他跟魏延很不对付,一个高傲,一个自大,加上诸葛亮生前没有仔细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酿成后来的悲剧。等到诸葛亮发现时,似乎为时已晚。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了防止两人因为个人恩怨影响了撤兵计划,于是便特意做了交代。

秋,亮病困,密与常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意思就是,杨仪带着大部队先撤,让魏延断后,倘若魏延不从,那么不用管他,各军自己撤退就是。

对于这件事出现两种声音:有人说诸葛亮这是把魏延往死路上赶,因为他已经感觉到杨仪和魏延之间的不和,何况大军撤退前后魏延根本不知情,叫他断后,他也不知道前因后果;也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给魏延留了一条后路,希望大军撤退时,他能知难而退。

只可惜,诸葛亮死后,事情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发展,人们把上述两种观点归结为诸葛亮对魏延的彻底不信任。

后面的历史我们大抵清楚了,魏延由于拒绝撤退,杨仪立即上表弹劾魏延谋反,而魏延也上书刘禅,说杨仪作乱。刘禅召见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两人意见。不过蒋琬等人都偏向于杨仪,因为魏延平日脾气暴躁,刚愎自用,在朝堂上树敌太多。等刘禅欲派蒋琬率军去缓和关系时,杨仪与魏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诸葛亮吗 这种说法是怎么出现的 第4张

当形势对自己不利时,魏延只得带上儿子和亲随逃亡,最终被马岱赶上追杀。马岱砍下魏延头颅献给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头说了这样一句话:

“庸奴!复能作恶不?”——《三国志》魏延传

这句话可以看出,魏延与杨仪两人之间的政治冲突已经变得不可调和,两人之间早有鱼死网破的意味。

魏延被杀十足可惜,不过也是咎由自取,因为魏延死前带兵堵截杨仪,其目的也是为了除掉对手杨仪,只是最后寡不敌众罢了。但若说魏延造反实在大有冤枉他的意思。因为魏延跑的时候向南,而非向北,北方是曹操的地盘,若反骨也应投奔曹操。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杀了魏延,这主要是受演义小说的影响,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丞相,极力维系着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只是魏延性格刚直,不轻易受制于人,难有屈伸,所以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一句话,魏延最终被“抛弃”,跟自己脱不了干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