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带来了哪些次生灾害危害?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带来了哪些次生灾害危害?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4.3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我国共经历过四次小冰河期,而根据竺可桢的中国气象史资料,再结合历史王朝的兴衰,不难发现历史上经历的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均与小冰河期密切相关。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国四次小冰河时期,第一次是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第二次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第四次便是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

所谓“小冰期”,主要是全球气候经历的一个寒冷时期,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小冰期出现在明朝中期至清朝中后期,故也称“明清小冰期”,而其中最为严重的时期则是在明朝万历崇祯年间。小冰期的典型特点便是气温降低,但其带来的次生灾害才是最可怕的,而明朝的灭亡便与此密切相关。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就连海南也连降大雪

关于“明清小冰期”有多冷,根据史料和文献的记载,当时全国各地可以说是漫天冰雪,就连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淮河都曾经结冰,“夏寒”,“夏霜雪”的天气更是不绝如缕。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带来了哪些次生灾害危害?

根据《广东通志》的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正德四年(1509年)冬,广州潮州“陨雪,厚尺许”。要知道,琼州府万州乃是今天的海南岛万宁县,而潮州则是今天的潮安、潮阳等县,就连这里都是天降大雪,可见当时的寒冷。

而根据《江南通志》的记载,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和十五年(1502年),“冬天寒,祁阳江水冻合,余姚江水冰合”。在湖南衡阳西南方的祁阳和浙东的馀姚,流经此地的潇水、曹娥江和甬江竟然冰封江面。

此外,《明史·五行志》有载,“景泰四年(1453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东、河南、浙江、直隶、淮、徐大雪数尺,淮东之海冰四十余里,人畜冻死万计。五年(1454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者无算。”江南各地连降四十多天大雪,这种奇景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而诸如“牛畜冻死三万六千蹄”,“开原大雨雪,畜多冻死”,“雪止,平地三尺余,人畜多冻死”,“雨雹甚大,伤稼百二十五里,人马多击死”,“飞雹交下,坏民居万余,死者千余人”,“沂州雨雹,大者如盘,小者如碗,人畜多击死”之类的记载,更是随处可见。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带来了哪些次生灾害危害? 第2张

在这场持续数百年的“小冰期”,最为寒冷的一年出现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原因则是一场火山喷发,结果使得本就遭遇“小冰期”的人们雪上加霜嘉靖二十年(1815年)4月5日,位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北部的坦博拉火山,在沉睡了五千年后突然爆发,爆发指数高达7级(火山爆发指数共8级),这次火山爆发不仅对当地百姓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由于大量火山灰喷涌进平流层,更是对全球气候造成了剧烈影响。

由于平流层充斥着大量火山灰,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嘉靖二十一年(1816年)八月,“天气忽然寒如冬”。而在东北黑龙江的双城,在农历七月的盛夏竟然出现严重霜冻,导致农作物失收,百姓逃亡。安徽、江西等地则在农历六、七月出现了降雪的纪录,而台湾新竹、苗栗等地也在同年冬天出现了罕见的霜冻现象,新竹“十二月雨雪,冰坚寸余”。

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看,这种气候转冷实际上从明朝洪武年间以后便开始出现,而从明朝中期开始,气候更是始终保持“恒寒”,一直到清末光绪六年(1880年)以后,才再度开始渐渐转变进入暖期,这段持续长达四百多年的“小冰期”这才逐渐结束。

相较于气候寒冷,“小冰期”次生灾害危害更大

在这段长达四百余年的“小冰期”中,除了因天气严寒而导致的百姓死伤之外,更为恐怖的是由于气候变化而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不仅导致了大量百姓死亡,更是直接摧毁了本就大厦将倾的大明朝,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旱灾和鼠疫。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带来了哪些次生灾害危害? 第3张

1、旱灾。“小冰期”引起大旱灾时常发生,其中更是在崇祯年间出现了罕见的十年大旱,不仅湖泊干涸,就连黄河干流和支流都出现了断流现象,华北地区的降水量更是下降了11%至47%,更有多达23个地区出现了连续四年以上的重旱。旱灾早期仅仅出现在黄河流域个别地区,之后便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

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陕西“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持续的旱灾又伴随着铺天盖地的蝗灾,结果不仅导致粮价暴涨,百姓民不聊生,以至于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而没有活路的百姓们更是被迫走上了造反之路,仅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八年(1635年),全国就爆发了十三次大规模起义,人数多达三十余万。

2、鼠疫。由于粮食减产、草木枯死,缺少食物来源的各种动物纷纷涌入人类聚居区,其中尤以老鼠带来的危害最大,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便开始爆发多次大规模瘟疫,其中尤以崇祯年间的瘟疫最为恐怖。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兴县爆发腺鼠疫,此后随着百姓们的逃亡,瘟疫迅速向陕西、河北、京师等地蔓延,更是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演变为肺鼠疫。

关于这场瘟疫,夏燮《明通鉴》有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崇祯实录》则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在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在陕西“(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根据保守估计,这次大瘟疫不仅造成陕、晋、冀三省死亡人数千万以上,更是直接摧毁了明朝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以至于李自成攻向京师之时,沿途并未遭到大规模抵抗,而已经连叫花子都找不到的北京城,即使将太监都派上了城墙,仍是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带来了哪些次生灾害危害? 第4张

除了旱灾、鼠疫之外,连年爆发的水灾、蝗灾,对于以农业为根本的大明朝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明朝财政困境,就在大明朝内忧外患之际,朝廷根本拿不出来足够的军饷,仅陕西就欠下了一百三十八万两的军饷,结果不仅导致大量士兵逃亡,群体性兵变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如此情形之下,再加上本就已经腐朽到了极致的朝廷,大明朝又如何能够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