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红楼梦中贾府被抄家之后,李纨真的选择冷压旁观了吗

红楼梦中贾府被抄家之后,李纨真的选择冷压旁观了吗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0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李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曹雪芹对金陵十二钗的评价几乎都是褒义的,即便是为世所不容的妙玉,曹公也仅仅认为她是“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言辞之间,明显有为其鸣不平之意,唯独李纨,曹雪芹几以明笔表达了不满。

那是《红楼梦》第五回,李纨的红楼梦曲《晚韶华》的内容是这样的: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晚韶华》

从这首曲子可以看出,李纨最终的结局很曲折,“气昂昂头戴簪缨”自然指贾兰前途光明,李纨作为母亲,母凭子贵,亦能“带珠冠,披凤袄”。

可曹雪芹偏又写下“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里的“阴骘”二字,恰与王熙凤相对,因为凤姐周济刘姥姥,积累了阴骘,故而她的女儿贾巧最终得以幸存;而李纨未积阴骘,应该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

关于李纨母子到底做了什么,目前有两种猜测。

第一种,按照《红楼梦》的悲剧伏笔,贾家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大厦崩塌,树倒猢狲散。可在这种情况下,李纨母子居然一个“带珠冠”,一个“悬金印”,他们的结局俨然和其他贾家人不同。

红楼梦中贾府被抄家之后,李纨真的选择冷压旁观了吗

所以李纨母子的不积阴骘,很有可能是自身发达后,对水深火热的贾家后代见死不救,以致被作者曹雪芹诟病。这也符合《红楼梦》前80回,李纨、贾兰母子处处韬光养晦,不管他人废兴的行事作风。

第二种,亦有论者认为,李纨的不积阴骘,在于对贾巧的不管不问。因为贾巧的判曲中曾有一句“休学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这里的奸兄有可能暗指贾兰,而贾兰之所以会这么做,则有可能是母亲李纨授意,因为他们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不想照管贾巧。

以上两种分析,均有可能。但我们要分析的是,李纨为何要这么做,她为何要对贾家人,或者是贾巧置之不理。

之前的文章中,我有过类似的分析,但最近偶得一新例,那就是第三十九回的螃蟹宴,在这场宴会上,曾发生过一个很令人心酸的情节,而情节的核心点就是李纨。

彼时大观园众姊妹一起喝酒吃螃蟹,李纨多喝了几杯,话就多了起来,情不自禁地抱怨了几句,倾诉了一番心中的苦楚,结果众人的反应很是冷漠,原著写道:

平儿笑道:“先时陪了四个丫头,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我一个孤鬼了。”李纨道:“你也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想当初你大爷在时,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她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背。”说着,滴下泪来。众人都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说着,大家便都洗了手,大家约往贾母、王夫人处请安。——第39回

此处看着很是心酸,从中也能看出李纨的精神处于怎样的空虚状态。她一个孀妇,身边没有一个靠得住的臂膀,连说点真心话,都找不到倾诉的对象,纵然有姊妹们作伴,但大家明显都不喜欢听她诉苦。

2019年《红楼梦学刊》第4辑刊载有林斌、范圣宇之文章《悲金悼玉,通灵之才——细读‘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此文在分析稻香村时,便提到了李纨的精神困境,其中评价我个人很是喜欢:

即便是在园内,也无人体会李纨的悲剧。第三十九回,李纨拉平儿坐下喝酒,夸她是凤姐的“钥匙”,随即感慨起人人都有贴心人,而自己孤苦伶仃。说到此,眼圈儿都红了。这种感慨必然比较经常发生,有了一种“祥林嫂”的味道。因为在场的众人立刻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说着便散了,未置半句安慰。李纨的忧伤,如同抛向一片虚空的呢喃,无人想听,无人回应,无人理会,大概也无人明白,人人期待她“清净”、“无欲”、“守礼”。

红楼梦中贾府被抄家之后,李纨真的选择冷压旁观了吗 第2张

这就是封建时代的思想氛围,李纨被整个社会绑架了,她正值青春年纪,却只能守寡,而且一守就是一辈子,就连批书人脂砚斋都惊奇称:此时此处境,最能越礼生事,彼竟不然,实罕见者。

这当然和李纨从小受到的“贞洁烈女”的文化教育有关,可李纨终究是一个人,不是一架机器,是人就有情感表达的需要,可这份表达却无处释放,哪怕是整日在一起学习女红针织的姊妹们,也没人愿意听李纨的苦楚。

李纨的心理必然是压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整个荣国府她找不到一个真心人,所以她羡慕王熙凤有平儿,贾母有鸳鸯,从写实角度来讲,李纨没有必要对任何人赋予真心的回报,她本就没有感受过这种真心。

由此观之,李纨最终对贾家人,或者是贾巧的冷眼旁观,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那个社会将她带入了“我只管我自己,不问他人废与兴”的异样道路。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