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红楼梦探春管理贾府后对李纨有何影响?做了什么

红楼梦探春管理贾府后对李纨有何影响?做了什么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9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贾探春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王熙凤病重,王夫人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将大观园的管理权暂时交给了李纨、贾探春、薛宝钗三人,组成所谓的“临时管理小组”。探春胸有谋略,曹公对她有“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高度评价,在管理大观园期间,探春打头阵,率先提出了不少改革措施,而其中就有一项措施侵犯了李纨的利益——探春蠲免了贾兰在学堂一年八两银子的公费!且看原文:

探春道:“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从今儿起,把这一项蠲了。”——第五十五回

毫无疑问,探春此举触动了李纨的利益。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林黛玉才貌俱佳,堪称丰神若仙子;薛宝钗博学广识,被赞“山中高士晶莹雪”,可谓每位金钗都有各自的特点,而李纨给读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却只有两个字——吝啬!

红楼梦探春管理贾府后对李纨有何影响?做了什么

甚至有读者称李纨是“葛朗台”一般的守财奴形象,按照第四十五回王熙凤的口述,李纨受到贾母、王夫人多方照顾,一个月二十两银子的月例(王熙凤的四倍),府中有园子地,可以收租子,年中分年例,李纨仗着孤儿寡母的“优势”,每次都是上上份儿,一年下来有整整四五百两银子的收益,可即便如此,李纨带着众姊妹搞诗社,她却一分钱不肯出,反而在贾宝玉的怂恿下,带着一群姊妹来找王熙凤要钱!

也正是因为如此,探春当着众人的面(李纨也在场),蠲免贾兰学堂里一年八两银子的公费,明显侵犯到了李纨的利益,可李纨为何一声不吭,或者说她心中是否对探春有怨愤呢?答案是否定的,我接下来分点一一分析:

探春蠲免公费,必然和李纨商量过

探春做事何等谨慎,更可况李纨还是三人管理小组的“头头儿”,任何改革措施必然都是三人商量过后才得以宣布的,并非是探春一人嚣张跋扈,强行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的学堂公费蠲免。而且这一点书中其实是有暗示的,李纨、探春受命以来,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办公,在一起干嘛?当然是商量改革措施:

探春同李纨相住间隔,二人近日同事,不比往年,来往回话人等亦不便,故二人议定:每日早晨皆到园门口南边的三间小花厅上去,会齐办事。吃过早饭,于午错方回房。——第五十五回

且看,探春和李纨本身的住处就很近,其后两人负责管理大观园后,更是一起在小花厅办公,期间必然会将改革措施逐一寻出,彼此商量,确定无碍,方可实施。所以探春蠲免学堂公费,李纨很有可能是早就知道了,并且也同意了探春的建议。

蠲免学堂公费,是“扎筏子”的需要

蠲免学堂公费,利益受损不止是李纨,还有赵姨娘,因为贾环也在学堂上学,一年也有八两银子的公费,而且赵姨娘恐怕更难缠,指不定要找探春闹多少回呢!贾宝玉看似财大气粗,不在乎这八两银子,但事实上他心里也有些不舒服,比如第六十二回,贾宝玉就曾跟林黛玉抱怨过:

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她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撷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扎筏子,禁止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而已。”——第六十二回

所以这么算来,探春光是“蠲免公费”这一项,无形中就得罪了李纨、赵姨娘、贾宝玉三人,既然如此,探春为何还一定要这么做呢?借用贾宝玉的话,这是探春新官上任三把火出于“扎筏子”的需要。

红楼梦探春管理贾府后对李纨有何影响?做了什么 第2张

三人管理小组新上任,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树立起威信,探春蠲免学堂公费,为的就是得罪人,目的就是告诉别人——贾环是我亲弟弟、赵姨娘是我亲娘、赵国基是我亲舅舅,我照样公事公办,一丝一毫的私情也不徇,贾宝玉、王熙凤是贾母最喜欢的孙子、孙媳妇,我照样敢动他们,所以你们都老实点,好好工作,否则别怪我翻脸无情!

这个道理所有人都知道,李纨也不例外,更何况她自己也是三人管理小组的成员,牺牲八两银子的补贴,树立起领导威信,利大于弊,干嘛不干!所以李纨应该是支持探春的,她不但没生气,其后还在大观园承包措施中出谋划策,可见李纨的心意。

李纨收益颇丰,不在乎这八两银子

最后,我们还是要提到李纨的收益问题(上面已经说过),李纨一年下来有整整四五百两银子的收益,八两银子的学堂公费,对她而言只是九牛一毛。细细算下来,一年八两银子,一个月就是0.7两银子,连一个大丫环的月钱都够不上,李纨没有必要为了这么点钱就跟探春翻脸。其实设想一下,若是李纨真的因这点钱就发怒,背后埋怨探春,给探春下绊子,那岂不成了赵姨娘那样的货色?真是这样,曹公断然不会将这么个女人选进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