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上的今天 >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凯称帝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凯称帝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9.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915年12月11日 (乙卯年冬月初五)袁世凯称帝

在100年前的今天,1915年12月11日 (农历冬月初五),袁世凯称帝。

1915年12月7日(距今已100多年),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报参政院,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解决国体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当场杨度和孙毓筠提议说:“本院前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秘书长拿出准备好的推戴书当众朗读,要求袁世凯“俯顺舆情,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参政全体起立,一致通过。11点半,在欢呼声中散会。

当天中午,袁世凯接到推戴书,立即发回,并申令“另行推戴”。他首先表示:“查约法内载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惟推戴一举,无任惶骇。本大总统从政垂三十年,……上无裨于国计,下无济于生民,追怀故君,已多惭疚,今若骤跻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无惭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于信誉无可自解者也……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凯称帝

下午5点,参政院再次开会,孙毓筠等提议说,此事既属全国一致,元首亦未便过拂舆情,理应由本院以总代表名义呈递第二次推戴书。众赞成。

秘书厅仅用15分钟就拟成2600余字长文,参政院继续开会,众人对推戴书均无异议,乃于当晚进呈给袁。在这个推戴书里,称颂袁有经武、匡国、开化、靖难、定乱、交邻等六大“功烈”。文中说:“前此之宣誓,有发扬共和之愿言,此特民国元首循例之词,仅属当时就职仪文之一。当日之誓词根于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于民国之国体。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而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力变迁。今日者,国民厌弃共和,趋向君宪,则是民意已改,国体已变,民国元首之地位已不复保存,民国元首之誓词当然消灭。凡此皆国民之所自为,固于皇帝渺不相涉者也。”固请袁世凯称帝。

12日一早,袁世凯申令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为了“救国救民”,只好当皇帝了。

 316年12月11日 (丙子年冬月十一)西晋灭亡

在1699年前的今天,0316年12月11日 (农历冬月十一),西晋灭亡。

316年12月11日(距今1699年),西晋灭亡。

313年4月,晋怀帝司马炽在平阳被刘聪毒死的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邺遂正式即位,年仅14岁。司马邺,字彦旗,是晋武帝的孙子,吴孝王司马晏之子,因为出继给秦王司马柬,因而袭爵为秦王。10岁时被封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即位后改元建兴,是为愍帝。晋愍帝为了克复中兴,先后以镇守在建康的琅玡王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督陕东诸军事,收复东都洛阳。

刘曜并没有放松对长安的进攻。为了扫除“司马儿辈”在北方的统治势力,在愍帝即位的当年十月,就派部将赵染率精兵5000,乘麴允、索琳率晋军在外作战之机,夜袭长安,攻入长安城外城,杀掠千余人。第二年、第叁年,又两次进逼长安,从315年9月开始,刘曜转攻长安以北的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县境)、上郡(今陕西北部)等地。长安的晋军,此时战斗力已衰弱,不战而溃。316年8月,刘曜的汉军直逼长安。晋愍帝数次向关西的司马保征兵,但他持观望态度,犹豫之后,才迟迟派镇军将军胡崧带兵东往长安。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凯称帝 第2张

此时,汉军已攻陷长安外城,麴允、索琳等只得煺守长安小城。只有凉州张轨派来的几千兵士仍克尽职守,毫无动摇。后来,愍帝也断了粮,麴允找遍皇家仓库,只找到几十块酒曲,给皇帝熬粥喝。不久,连这点东西也吃光了。愍帝见晋廷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即向麴允表示:“当忍耻出降,以活士民。”索琳却临危变节,派人出城见刘曜,诈称城中存粮尚富,若能对索琳许以高官,即愿献城投降,被刘曜拒绝。建兴四年十一月乙未(十一日,公元316年12月11日(距今1699年)),愍帝依照传统的国君投降仪式,乘羊车,肉袒(去袖,露出左臂)、衔璧(以口衔璧)、舆榇(车子上装着棺木)出城投降。刘聪也照传统做法,焚棺受璧,准予投降。西晋至此灭亡。

愍帝君臣被解到平阳。刘聪封愍帝为怀安侯。麴允伏地痛哭,被囚自杀。索琳也因不忠被杀。317年12月,这个西晋末代皇帝,同怀帝一样,在平阳被毒死,年仅十八岁。

 1905年12月11日 (乙巳年冬月十五)清廷五大臣启程出洋考察

在110年前的今天,1905年12月11日 (农历冬月十五),清廷五大臣启程出洋考察。

1905年12月11日(距今已110多年),被清廷委派出洋考察西方政治的镇国公载泽、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锋,离京启程前往日本、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另2位出洋考察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已于12月2日启程,前往美国、德国和奥地利考察。

五大臣出国一事由于发生了9月份的吴樾炸弹谋杀案而推迟至今。原定出国的兵部侍郎徐世昌已获任巡警部尚书,商部右丞绍英在谋杀案中受伤,均不能成行,清廷另任命尚其亨、李盛铎代替。五大臣出国的路线是由德国驻华公使代拟和安排的。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凯称帝 第3张

 1914年12月11日 (甲寅年十月廿五)日本内阁通过对华“二十一条”

在101年前的今天,1914年12月11日 (农历十月廿五),日本内阁通过对华“二十一条”。

1914年12月11日(距今已101多年),日本内阁通过《对华交涉案》,即“二十一条”,这月2日上奏天皇批准,随即召驻华公使日置益回国述职。日本政府除“二十一条”外,还附有交涉时日本可对中国保证的事项,主要有以下4点: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凯称帝 第4张

(1)保证袁大总统地位及其一身一家之安全;(2)严厉取缔革命党及中国留日学生,对反袁的日本商民浪人予充分注意;(3)适当时期商议胶州湾交还问题;(4)考虑审议袁大总统及有关大官叙勋或赠勋之事。日使日置益还提出要加上压迫或引诱手段,如:留驻山东日军,必要时可占领津浦路北段;煽动革命党、宗社党从事颠覆袁政府的活动;针对袁政府财政困难,拟以借款为诱饵,等等。12月15日,日置益回到北京,便秘密从事交涉布置。

1927年12月11日 (丁卯年冬月十八)广州起义爆发

在88年前的今天,1927年12月11日 (农历冬月十八),广州起义爆发。

1927年12月11日(距今已88多年)凌晨3时许,广州起义爆发,这是共产党领导的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一部和广州工人赤卫队的7个联队、2个敢死队,共约6000余人。

凌晨3点30分,起义部队向预定要点猛攻。经过18小时激战,胜利地占领了广州城区。当日上午,宣布成立了以苏兆征为主席(苏到任前由张太雷代理)的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纲和法令。广州起义震惊了中外反动派。12日,张发奎从外地调回约3个师的兵力,在英美日德等帝国主义的军舰与陆战队的支持下,向广州市进行反扑,经过3天浴血奋战,广州起义军撤出广州,一部分撤至花县改编为红四师,由徐向前等领导转战到海丰、陆丰,和彭湃领导的农民赤卫军会合,开展游击战争;另一部退到广西左右江,其中有些同志后来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左右江起义;还有一部分部队在韶关附近遇到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这些武装力量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凯称帝 第5张

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广州起义是中共用革命武装向反革命武装的进行了又一次积极、英勇的反击。是中共单独领导的,在大城市中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连接起来,是中国革命战争由中共单独领导的伟大开端。

2001年12月11日 (辛巳年十月廿七)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宣布我国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这个议定书将于12月11日生效,我国也将于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外经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我国将全面参与世贸组织的各项工作。不久,我国将向世贸组织总部所在地──瑞士日内瓦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并派出大使。我国将全面享受世贸组织赋予其成员的各项权利,并将遵守世贸组织规则,认真履行义务。“多哈发展议程”已经启动,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将认真积极参加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并在其中与其他成员一道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凯称帝 第6张

据了解,近一时期各国政府、工商界、社会组织以及知名人士纷纷向我国外经贸部发来贺信、贺电,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示热烈祝贺,认为这不仅将促进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还将鼓舞全球经济增长的信心,有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中国将为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