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世界史 > 纳粹曾三次进行原子弹秘密试爆 已跨进“核力量”门槛

纳粹曾三次进行原子弹秘密试爆 已跨进“核力量”门槛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6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二战初期,包括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从轴心国出走的犹太裔物理学家,曾向同盟国领导人发出过“德国正在尝试制造原子武器”的警告。战争结束前夕,西方盟国和苏联也从不同情报渠道得知,德国人似乎正在做使“原子研究实战化”的努力。但是,能够足以解释疑问的相关证据却始终难觅踪影,久而久之,概念定式便形成了:纳粹德国曾试图研制原子弹,组成了以一批日耳曼科技精英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在军方支持下展开原子弹研发工作;尽管是率先将核武器开发项目列入“政府主导”层级的国家,不过直到1945年第三帝国崩溃前夕,德国人非但未能掌握一颗真正的原子弹,甚至连“核力量”的门槛都没踏上,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科学家赢得了这场“物理学家的战争”。人类根据原子裂变原理制造出的第一颗“炸弹”,是美国人的科学成就。

然而,岁月流逝并不能使某些历史概念一成不变。200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暨美国对日本实施原子弹打击60周年——德国历史学家赖纳?·卡尔施所著《希特勒的炸弹:纳粹德国核武器试验秘史》(慕尼黑德意志语言出版社)德文版出版发行,随即便在“核裂变发源地”德意志以及国际史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作者对“板上钉钉”的历史结论提出挑战:第三帝国在原子弹研制方面并非战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般“一事无成”,德国科学家与“真正意义上的原子弹”之间实际上仅一步之遥!这至少意味着,德国人已经跨进了“核力量”门槛。

作者指出,近几年新发现的档案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战时纳粹德国在与同盟国间激烈的原子较量中几乎拔取头筹。1944年晚秋和1945年早春,德国军方科学家小组曾进行过迄今为止并不为外界所知的核反应堆试验和某种接近实战部署级别核装置的测试,包括在北方波罗的海沿岸吕根岛(或其附近某个小岛)和中东部图林根地区的奥尔德鲁夫,先后进行过三次原子弹秘密试爆,其中“图林根测试”曾导致几百名作为试验品的战俘和集中营囚犯死亡。

纳粹曾三次进行原子弹秘密试爆 已跨进“核力量”门槛

  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铀核裂变 谁首先用于军事将称霸世界

1938年圣诞节前夕,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在中子轰击铀的实验过程中,成功使铀核分裂为两部分。原子核裂变现象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两条实用化途径:工业动力能源和军事能量释放,前者以和平应用为目的,后者则是战场级别的核武器概念。

1939年1月27日,在美国春季物理学讨论会上,玻尔当着爆棚全场的同行宣布了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化学实验发现,描述了迈特纳-弗里施的物理学解释。玻尔所奉献的信息制造了从一阵骚动演变为一片轰动的场面,几位物理学家当时匆忙离席,赶在第一时间验证德国人的实验发现和奥地利人的理论解释,没过几小时便在美国人的实验室得到了确认。接着便有人推测:如果铀核裂变后放出一个以上中子,这些中子又能引起临近铀核的裂变,如此持续下去,就形成了所谓的“链式反应”。

德国人科学发现的时代意义逐渐明朗化,它不仅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类型能源——原子能,而且更预示着,在相应工业技术条件下,当某个国家机器将原子裂变理论转化为动力能源产业应用的同时,也可能制造出一种运用巨大原子能量且具有前所未有威力的新式战场杀伤武器——原子弹。当战争的深沉夜幕笼罩全世界时,人类拥有核武器的黎明已经泛出微光,原子弹研制的大门被撬开了一条缝隙,撬门者就是奥托·哈恩。

现代物理学的革命性飞跃发生于欧洲战事一触即发之际,不少德国科学家洞察到隐藏于其背后的潜在军事价值。汉堡大学教授保罗·哈特克则在呈送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函件中,直截了当地将研发核炸弹的可行性问题摆在了台面上:“第一个利用这种核爆炸物的国家,将拥有其他国家所无法超越的优势。”

军方对核裂变发现所蕴含的重要意义有非同一般的认识,1939年9月16日,军械局召集一批德国高级物理学家在柏林举行会议,会上制定了研究纲领,分派了各科研小组研究任务,并决定将帝国研究委员会的研究团队转归军械局领导,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则被定位为核心研究基地,“铀项目”在军方提供的经费支持下正式进入操作程序。

“柏林会议”被认为是第三帝国核研究计划启动的标志。此时,战争的烈焰已在欧洲燃起,波兰战役正值高潮,首都华沙破城在即,英国、法国对德国宣战。在铀核裂变发现仅不到一年时间,世界也发生了“裂变”。

  难解悬案“哥本哈根之旅”:海森伯格刻意拖延德国研制原子弹?

二战时期,德国外部的观察家普遍认为,纳粹统治下的第三帝国是一个真正集权的政体,社会组织已实现军事化,所有人力和物力资源均规范于巨大战时计划框架内,统一调配、计划使用。但这个印象却并非是全部的实际情况,至少从“铀项目”管理运作模式就可看出,这项工程启动之初便陷入各派势力相互掣肘的状态,“豪华”阵容背后是“分散”和“无序”。

1941年秋,海森伯格和冯·魏茨泽克曾有过一次“非同寻常”的哥本哈根之旅,之所以说非同寻常,主要是因为其间海森伯格与玻尔进行过一次“确切内容至今仍不为外界确切了解”的谈话,海森伯格-玻尔密谈始终是20世纪物理学史的一段公案,现在看来,这段插曲还是涉及纳粹德国核武器秘密研制史的一桩难解悬案。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政府公开了对战后被关押在剑桥附近法姆堂庄园宅邸内10位德国科学家(海森伯格也在其中)谈话的窃听记录档案。为这份新资料某些内容所启发,美国科学新闻记者托马斯·鲍尔斯撰写了《海森伯格的战争:德国炸弹的秘密》一书,其中称海森伯格和冯·魏茨泽克当年的丹麦之行另有目的,海森伯格是带有一种对从事核武器研发工作“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去拜访玻尔的,并且断言海森伯格不仅“消极”对待核武器研发,甚至“积极”破坏德国原子弹计划,最终致使其“步入死亡”。鲍尔斯的论点让英国记者兼剧作家米歇尔·弗雷恩大感兴趣,更是以这次引发世人好奇心的访问作为素材,编写了两幕舞台剧《哥本哈根》并先后在欧美上演。鲍尔斯的书加上弗雷恩的戏,在公众中为海森伯格塑造了一个正直无私、机智大胆的“公共知识分子道德楷模”形象,但接踵而至的却是在科学史学者和物理学家中惹起了新一轮争论。有鉴于此,玻尔家族决定在2002年提前解密尼尔斯?玻尔部分档案,玻尔认为二人的行为动机并非如此之“崇高”。

纳粹曾三次进行原子弹秘密试爆 已跨进“核力量”门槛 第2张

鉴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当时也没有第三者在场,当事者战后更不愿公开谈论此事,“哥本哈根之旅”的历史真相依然被置于重重迷雾之中。

1941年岁末,德军昙花一现的“闪击战”辉煌不再,为应对日趋持久和扩大的战争需求,希特勒发出“要使德国整个经济利益服从军事工业需要”的指令。鉴于战略转变,军方高层决定收缩“研究战线”,宣布今后“只有那些在可预计时间内能收到具体应用效果的研究项目才有获得支持的价值”。

1942年2月26日召集了一次论证“铀项目”走向的讨论会。唯一到场的“高级听众”米尔希空军元帅忍不住向海森伯格询问,能否在数月内造出一种可“决定战争的炸弹”?但得到的回答是“办不到”。

1942年6月4日举行了第二次论证讨论会,在此前不久,希特勒刚签署了一项内容为“禁止进行一切不能在战争期间为军事提供服务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命令,其中特别指出“所呈报新式武器设计方案如不能保证6周内投放前线,任何计划申请都不会得到批准”。从这个背景可以观察到“六月会议”结果所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据海森伯格夫人回忆,海森伯格在一个周末同她谈起“六月会议”的情形时说,“现在完全肯定原子弹是可以制造的”,但是“我们不会制造原子弹,研制原子弹是一个宏伟的计划,可能需要持续好几年。这里,希特勒的一个公告给了我们帮助,他说:任何一个计划,它的研制需要长于半年时间的,不该上马……我们有幸遇到这种情况,而免得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真正的决定。决定已经下了,我们对此非常感谢”。

  希特勒病态期盼原子弹 欲借此赢得战争

历史往往有诡异难测的巧合之处。几乎就在德国军方将“铀项目”主导权放弃、研究团队分别朝两个不同方向努力的同时,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华盛顿举行会晤,决定联合研制原子弹。

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说德国启动“铀项目”而成为历史上第一次核竞赛的始作俑者,那么《魁北克协定》便造成了历史上首次“核扩散”。

二战最后阶段的1944年10月~1945年3月,纳粹德国在北方波罗的海沿岸岛屿和中东部图林根地区,先后进行过三次核武器试爆,科学家们使用相对简易的方法成功触发了核反应。

就希特勒的“原子弹”而言,1945年3月3日的“图林根测试”应该具有指标性意义,战时被关押在奥尔德鲁夫集中营的囚犯,包括匈牙利和波兰的犹太人、南斯拉夫人、希腊人、苏联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此外还有部分苏军战俘。可以认为,“图林根测试”的执行者将这些人驱赶到试爆现场,目的是确定核爆炸对人体伤害的程度。因此,奥尔德鲁夫的遇难者也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批核武器受害者。

测试行动在元首大本营触动了“原子弹部署在即”这根神经,超常兴奋情绪在希特勒核心小圈子内部充斥泛滥,直至最后时刻,纳粹领导人对“炸弹”始终存在着一种近乎病态的期盼心理。希特勒虽对“原子弹为何物”缺乏物理学意义上的理解,但是却能对将最新“超级爆炸物”与火箭结合所形成的打击威力有所认识,自1944年中期以来,他不止一次发出过关于这方面的“神秘暗示”;希姆莱在1945年坦言,希望寄托于“将会产生令人无法想象效果”的“超级炸弹”,在听到“图林根测试”消息后,他的反应就如同“欣快症”患者发作时的表现;军备部长施佩尔1945年1月不但说过“我们只要再坚持一年多的时间,然后我们将会赢得战争”这样的话,而且对核爆炸物开发抱有乐观主义态度,称“火柴盒大小的一件原子爆炸物能够毁掉整个纽约”。

第三帝国早在1945年5月就寿终正寝了;1945年8月投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炸弹”,是后来者居上的美国人制造的货真价实的原子弹,伴随蘑菇云在日本列岛上空的升起,人类在给世界大战画上句号的同时也开启了使用核武器的先河。毫无疑问,纳粹德国尝试制造原子弹的努力,已经作为一段历史永远滞留在早已离今天远去的二战岁月,但是作为一段起伏跌宕的往事,希特勒的“原子弹”却始终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