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未解之谜 > 揭秘南宋江浙妇女为何“不会过日子”?

揭秘南宋江浙妇女为何“不会过日子”?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5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宋朝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富裕,就像小品里说的那样“腰包撑得溜鼓,有钱就得摆谱”,体现在穿衣打扮上,就是舍得花大把的银子来装扮自己。

北宋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群雄割据的局面,老百姓的生活从此安定了下来。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西蜀、南唐、吴越这3个文化特别发达的小国时,得到了数以万计的绫罗绸缎。后来,朝廷设置了织锦院、染院、文绣院和裁造院等纺织机构,从此宋朝人有了穿漂亮衣服的条件。到了南宋时,由于北方领土大量丧失,朝廷不得不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揭秘南宋江浙妇女为何“不会过日子”?

网络配图

朝廷的纺织机构也跟着一起迁到了南方,那些为宫廷服务的高级纺织工匠和纺织技术也统统南移,两浙路(宋代行政区划)渐渐成了全国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那时的南宋织锦院有织机300架,织工超过1000人,就连越州(今浙江绍兴)的尼姑都善于纺织。因为寺庙里那些织工都是北方来的著名工匠,织出的贡罗和花罗,比以前开封府和大名府出产的高档丝织品还好。

“专卖店”和“一条街”

随着皇室南迁的那些达官显贵们,兴起了一股追求高档服装热。他们的着装高档考究、时尚新潮,一时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起到了“引领服装潮流的作用”。南宋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描述临安,用了一句现代人看着有点拗口的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说,知名的店铺一般不进粗布,只进那些华丽的质地优良的“锦绮”和“缣素”,而且是独家经销。在其他地方,你就是有钱都买不到。你瞧,这不就是现在的名品专卖店吗?北宋时,都城开封府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就已经非常繁荣了。

揭秘南宋江浙妇女为何“不会过日子”? 第2张

网络配图

开封府有一条名叫“界身”的巷子,是高档丝织品交易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商品批发一条街。在这条街上,“屋宇雄壮,门面广阔”——店铺的房子大,门面也大,可见生意不错;“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交易额如此巨大,充分反映出宋朝人对奢华服饰的旺盛需求。从经济上来说,南宋比北宋还要繁荣,所以南宋的纺织品交易市场,肯定比这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头等大事”花样多

衣服的用料如此讲究,服装的配饰自然也要上档次。至于头上的饰品,那就更不用说了。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这些如今只能在史料和古诗词中才见得到的美丽名词,其实都是妇女们戴的头饰,光名字就这么一大串,可见饰品的花样之多。而这些不过是寻常百姓家妇女的头上饰品,至于那些达官显贵家的女子,玉石、珠宝已经无法满足她们的胃口了。她们把目光转向了稀有的野生动物,竞相以胎鹿皮做头饰,闹得山民们把山里的胎鹿都捕杀殆尽。没有了胎鹿皮,她们又盯上了鸟,用鸟的羽毛来做头饰。胎鹿皮和翠羽都相当难得,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可是,仅仅因为某些人爱臭美,爱显摆,就大肆捕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实在是太过分了。后来,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朝廷下令禁止用胎鹿皮做头饰。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

揭秘南宋江浙妇女为何“不会过日子”? 第3张

网络配图

打肿脸充胖子

宋孝宗时,大臣李椿曾经上奏:三十年来……农贩细民至用道服(礼服,指官员的常服)、背子(印有行业标志的马甲)、紫衫(官服)者,其妇女至用背子霞帔。什么叫霞帔?古装剧里常有“凤冠霞帔”的说法,那是一种名贵的五彩斑斓的披风,一般只有宫廷嫔妃和贵族女子才穿戴。而南宋的“农贩细民”妇女也这么穿,可见当时的奢华之风有多么厉害。是因为老百太富裕了,有钱没地方花吗?不是的。南宋时人们的生活确实不错,但是还没有好到民间女子也能用上“凤冠霞帔”的地步。在奢华之风的熏染下,人们难免互相攀比,打肿脸充胖子的大有人在。因此有学者批评说,两浙路的女子只讲究吃穿,不会过日子。南宋时,临安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这是服饰奢华之风能够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上行下效,这种风气很快就传播开来,对当时的整个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大影响。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