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

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0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众所周知在西汉,最耀眼的将军莫过于卫青和霍去病,可是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本站小编一起看下去。

卫青正是霍去病的舅舅。在霍去病还未曾参军时,卫青已经是西汉军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汉武帝器重。

卫青的作战方式不同于其他武将,他不拘泥与古代兵书,自创车阵和骑兵。这些创新打破了汉朝曾经面对匈奴,屡战屡败的尴尬局面。在他带领军队期间,匈奴人已经不能从汉朝占上半分上风。

但卫青的战术,对于进攻确实不太擅长,汉武帝急需一位能进攻的武将。这时,年仅16岁的霍去病进入他的眼中。霍去病因为卫子夫的缘故,自小被养在身边,深受汉武帝的喜爱。

他自小勤练武艺,对兵法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常常跟着他的舅舅问东问西。虽然他没有亲自上过战场,但也有着不俗的见解。初次上战场时,卫青觉得他年岁小,不敢将过多的士兵交给他。

于是,只分给他八百人,在大军后方负责迂回巡逻。霍去病就率领着这八百人,开启了他的传奇一生。这八百人深入漠北,两次功冠全军,甚至擒获了匈奴单于的父亲。

在他十九岁时,指挥河西之战,此战招降和歼灭匈奴将近十万余人,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从此以后,他们见到他便闻风丧胆,不敢与之交战。

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

在元狩四年,霍去病和舅舅卫青两人联手,带领大军进入漠北。在漠北一战,就消灭匈奴主力七万余人,追击他们到狼居胥山。在这里他们祭祀天地,临瀚海而环,此战造就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传奇。

霍去病之所以能建有这等奇功,也是因为有着一套自己的独特战术。他不喜欢汉朝那些将军一板一眼地照抄兵书,他认为战争就是为了消灭敌人,因此,就要利用自身长处去攻击匈奴的短处。

匈奴是游牧民族,部落与部落之间并不是一致对外的。他利用他们的弱点,率领骑兵,进攻迅速而有成效,堪称历史上最早的闪电战。可惜他18岁从军,24岁就因病去世,他的一生就像一颗流星,划过西汉的天空,璀璨而短暂。

霍去病病逝后,汉武帝悲痛不已,追谥他为“景桓”。还以功臣的身份,赐他葬于茂陵,这是离汉武帝墓穴最近的陵墓。霍去病不可不谓英雄,想想24岁的我们,一比较就显得相形见绌,自惭形秽。

他生前战无不胜,死后受如此荣誉,应该被后世人敬仰。但是,司马迁却对他有着不好的评价,说他不礼贤下士,不能和自己的士兵们同甘共苦。

说起春秋战国的名将,有杀神白起、大将吴起、不可一世的李信,这些人都在军事领域有着很高的成就。但他们不论是收买人心或者关爱士兵,都选择在战争前期,和士兵同吃同住。

史书上有记载,吴起有一个士兵,腿部伤口化脓,疼痛难忍。他去看望伤兵时亲自为他吸脓,获得了士兵的衷心。因此,和士兵同甘共苦,成为了古代将领的一种评价标准。

司马迁认为,一个军队的统帅必须和军队士兵心连心,用真心换取士兵们的真心。这样才能得到士兵的爱戴,才符合主流道德对将军的看法。“贵,不省士”,这就是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

这句带有讽刺的言论,直指他在军队中不分肉给士兵。他认为霍去病是为了讨好汉武帝,故意苛刻军队粮食,不把赏赐的肉类分给士兵吃,他对这种行为很是不耻。

毕竟战争一开始就是几个月,汉武帝经常会对这些将领进行赏赐,将领们犒赏三军也是极为正常的。在漠北之战中,皇帝曾足足赏赐了几十车的肉,本意就是为了犒赏士兵,但战争都结束了也没有分到士兵手中。

这些肉即使被盐腌制过,在远征途中也很容易腐烂。于是,霍去病便下令把这些肉扔了,这么珍贵的食物被丢弃,士兵们颇有微词。但霍去病一句解释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 第2张

在司马迁看来,就是霍去病觉得自己身份高贵,瞧不起那些普通士兵,这才不把肉分给士兵们。但作为历史上,获得最高成就的武将,他真的不知道体恤士兵的重要性吗?

武将最易功高震主,遭到皇帝忌惮,历史上也有不少,在外出征的将领起兵造反。因此,为了安抚汉武帝和朝中诸多大臣,他故意将肉丢弃,以避免显摆、骄傲自满的弹劾。汉武帝虽然和霍去病关系极好,他也深受汉武帝信任,但小心谨慎才能更加安全。

其次,霍去病的战术战略,不允许士兵有骄奢淫逸的念头。要知道,他率领的军队常常日行百里突袭对手。一旦吃了肉,士兵们的其他想法就会接踵而至,对深入匈奴后方的军队来说极其危险。

霍去病虽然没有分肉给士兵,但他对士兵并不苛刻,很多士兵都对这位勇敢而聪慧的将军很是爱戴。要是他和士兵不同心,那么他怎么可能率领军队,在匈奴境内纵横捭阖呢?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英雄将领,他的才华不会因为小小的批评而被埋没。在抗击匈奴的时期,他的地位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