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黎塞留公爵 黎塞留名言

黎塞留公爵 黎塞留名言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9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黎塞留全名为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的枢机。出生于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去世,三十年战争期间,通过外交为法国获得了相当大利益,为日后法国两百年的欧陆霸主地位奠定基础。

1628年他领兵攻陷胡格诺派起义、收买御用文人。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誉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齐名。

黎塞留是法国专制制度的奠基人,同时他也是将法国改造成现代国家的伟大改革家,他更是现代实用唯利主义外交的开创者,被西方誉为现代外交学之父。

人生概述

黎塞留,法国红衣主教,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1624—1642年间担任法国首相,法国海军之父;对内恢复和强化遭到削弱的封建专制王权,对外则致力于谋求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1628年他领兵攻陷胡格诺教派的重要据点拉罗谢尔要塞,并于次年剥夺胡格诺派原本享有的政治和军事特权,然后取消巴黎高等法院的谏诤权,处死或流放大批反叛的贵族。

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院,扩大了巴黎大学。他为抗衡哈布斯堡王朝,1625年通过灵活的策略促成针对西班牙的法英联盟。支持丹麦、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交战,并在1635年带领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

镇压1637年的“乡巴佬”起义和1639年的“赤足汉”农民起义。向各地派遣监察官,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力的控制。

在黎塞留的最后岁月里他疏远了很多人,包括乌尔班八世。他甚至面临一场夺权阴谋,幸好没能成功。

1642年,黎塞留去世,享年57岁。他在遗嘱中对路易十三说:“严惩那些以藐视国家法令为荣的个人,就是对公众做好事。”死后被葬于巴黎大学索邦神学院。

黎塞留公爵 黎塞留名言

  黎塞留雕像

生平经历

太后亲信

1585年9月9日黎塞留出生于巴黎,其父弗朗索瓦·迪普莱西是波亚都的一个小贵族,他自始至终参加了法国的宗教战争,先是亨利三世的宠臣,后来又成为亨利四世的部下。黎塞留本人先后在军事学校和加尔维学院学习军事和神学。

1606年亨利四世提名任用黎塞留为吕松主教,吕松是法国最穷最小的教区。

1608年黎塞留前往吕松。

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死后,由其子路易十三继位,这时路易年方九岁,由母后玛丽·德·美第奇摄政,但实际的执政者是玛丽的宠人孔奇诺·孔奇尼(意大利人),这是个不学无术的人,由于他的腐败无能,奢望无度,造成法国国库枯竭。天主教和胡格诺派贵族乘机向王权进攻。

1614年,贵族们坚持要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利用会议,揭露王国政府的无能,以达到削弱王权的目的,但是各城市的代表支持国王,贵族的计划未能得逞。不久会议被勒令解散。尽管如此,由于贵族的内乱,国税激增,农民和市民不堪其苦,法国的国际威信和对外贸易也大受损害,这些政治后果只是到了黎塞留执政后才得到克服。

1614年召开三级会议时,黎塞留作为宗教界的代表被选进三级会议,从此开始了他的宦途生涯。

在三级会议中黎塞留积极支持宫廷,引起摄政太后的注意,会议解散后,他继续留在巴黎。因其善于和政府的反对者进行谈判,1616年黎塞留被任命为国王的国务秘书。

此时摄政太后的政府对内对外都采取让步妥协的政策:对内,当贵族闹事的时候,政府用赠赐土地财物的办法,以求暂时的和解,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引起贵族们更大的贪欲。黎塞留反对让步,他对贵族采取严厉态度,除集合军队对付贵族们的联合反抗外,并公布著名贵族孔代、内伐尔、朗格维尔、美耶纳、布荣、旺多姆等人侵吞公款的罪行。

在对外方面,面对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皇帝、西班牙国王都属于这个王室)这个宿敌,摄政政府不是进行斗争,而是采取联姻的办法解决两国间的矛盾。早在1612年就议定与西班牙和亲,两国共同保持意大利北部的和平局面。对西班牙的和亲政策不但引起国内胡格诺教徒的恐惧和不满,也引起亨利四世时代法国的盟友如荷兰、威尼斯、德国北部的新教诸侯和意大利一些小王公们的不安。

法国多芬省的总督列斯底盖耶对法国的妥协外交不满,他不等政府同意,径自出兵北意,帮助萨伏依抵抗西班牙。黎塞留对总督擅自出兵不加追究,并派使节前往德国、荷兰、英国、瑞士等国说明对西班牙和亲不影响法国一贯的反对哈布斯堡王室的外交政策。这就改变了法国屈从西班牙的政策。黎塞留的这些行动,表明他是亨利四世对内对外政策的可靠继承人。

1617年4月路易十三因不满其母后的摄政,在其亲信夏尔·德·阿尔贝·吕伊纳公爵(1578—1621)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玛丽·美第奇被放逐于布洛瓦。孔契尼被杀。

黎塞留被放逐到阿维农。在这里他写成《保卫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一书,为此教皇格列高列十五世于1622年9月5日擢升他为红衣主教。

国王宠臣

玛丽太后在布洛瓦阴谋策划逃跑。路易十三的政府不愿采取过激手段,决定召回黎塞留(1619)劝说太后不要出此下策。黎塞留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太后同意移居昂热,黎塞留担任她的首席顾问。同年9月,国王和太后会唔,母子和好如初,此事使路易十三很满意,认为黎塞留是不可缺少的人。

1621年12月14日国王的亲信吕伊纳去世,黎塞留渐得重用,1624年4月进入内阁,8月接任首相。

黎塞留向路易十三提出的大政方针是:对内摧毁胡格诺教徒和叛乱贵族的势力;对外提高法国国王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在总结其一生的政治活动的著作《政治遗嘱》中,黎塞留宣告:“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就是削平贵族,加强专制王权。“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就是提高法国在欧洲各国中的地位。

平定内患

国内方面,黎塞留与大贵族中的敌对势力进行不懈地斗争。

早在1620年,对朝廷心怀不满的贵族们群集在玛丽太后的周围,策划叛乱。约定由朗格维尔公爵控制诺曼底,旺多姆公爵控制布列塔尼,昂热本身可以控制罗亚尔河。罗汉据有波亚都,埃珀农据有昂古莱姆,美耶纳据有基恩;还准备联络胡格诺派以为声援。

面对这一次强大的叛乱,路易十三在黎塞留的影响下采取派兵镇压的坚定措施,贵族的武装不堪一击,迅速崩溃。当时黎塞留认为胡格诺贵族是王权的最大敌人,因为根据“南特敕令”,胡格诺派在全国可占据两百多个城堡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这些城堡形成国中之国。为了集中全国力量对付胡格诺派,他对叛乱贵族宽大处理、多数赦免。

1620年胡格诺派贵族召开会议于拉罗谢尔,要求全部实现“南特敕令”中所规定的有关胡格诺派政治特权的条文。国王拒绝这一要求,并于1621年4月出兵西征,罗亚尔河两岸的胡格诺派城堡相继被攻占,只有蒙托邦的胡格诺教徒在其领袖罗汉公爵指挥下,顽强抵抗。

1622年朝廷与胡格诺派谈判。10月9日达成和议,规定今后不许再召开胡格诺教徒的全国会议,除拉罗谢尔和蒙托邦两城之外,胡格诺派占据的城堡均由中央收回,但胡格诺派的宗教信仰自由仍予保留。

黎塞留决心彻底消灭胡格诺派和叛乱贵族。

1628年王师从水陆双方进攻拉罗谢尔,虽有英国海军支援,该城仍被占领,城墙被拆除(拉罗歇尔之围)。

1629年黎塞留集中兵力解决朗格多克罗汉领导的胡格诺派武装力量。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胡格诺派完全屈服,他们的城堡均被拆毁,罗汉被流放到威尼斯共和国去。

1629年8月29日,黎塞留的军队进驻蒙托邦。胡格诺教徒虽仍享有信仰自由,但此后他们纷纷改宗天主教。

在消灭胡格诺教派的同时,黎塞留还从事于铲除国内叛乱贵族的斗争。

1626年破获了国王兄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让·巴蒂斯特的叛乱阴谋。受牵连的贵族有将军多南诺,被捕死于狱中,旺多姆公爵和年轻的贵族沙雷被捕入狱,谢弗如兹公爵夫人被流放于洛林。同年12月召开名人会议商讨制止叛乱的进一步办法。规定法国公民一律不得与外国使节往来,即使是教皇的使节也不例外。只要拿起武器反抗,就要剥夺一切职务。严禁诽谤文字。没有朝廷谕旨,任何人不得召集军队,筹集军火或向人民征税。这些建议迅即通过,列为法令。

1630年太后玛丽·美第奇反对黎塞留,被流放于康边。次年太后逃往尼德兰,其子奥尔良公爵加斯东从洛林率军回国,号召推翻黎塞留,贵族中只有蒙莫朗西公爵起来响应。

1632年9月1日他在卡斯提瑙达里战败,被法院处死。所有的有牵连的贵族,一个一个地遭到严厉惩罚,多数处死,许多封建城堡被拆除,许多贵族出身的省长被撤换,法国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黎塞留时代最后一次贵族叛乱发生在1642年,首要分子是辛-马尔斯侯爵。此人从1632年起成为黎塞留的亲信,1638年黎塞留将他推荐给路易十三,不久成为国王的宠臣。但在1642年他竟和加斯东、布荣等人合谋推翻黎塞留,暗中与西班牙勾结,阴谋败露后,辛-马尔斯被处死,布荣被捕入狱,加斯东被削官为民。

为了巩固专制王权,黎塞留把早在十六世纪就已实行过的一种制度重新使用。即向每一个省派遣一名钦差审计官,直接对中央国务会议负责,钦差执行中央命令,权力很大。全省司法、行政、财政、警察等大权均在他的监管之下,这个官职不能卖买、转让或世袭,随时可由中央任免,通过派遣钦差大臣,全国一统,集权中央,专制王权更加稳定。

操纵战争

在对外关系方面,黎塞留本人虽是天主教的高级僧侣,但他把法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从不使宗教情绪影响他的外交政策。从法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他不是把新教各国看作主要敌人,而是把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室看作最危险的敌人。

从十五世纪后期以来,德国的哈布斯堡家族通过“婚姻外交”,与各国王室通婚,先后继承了许多领地,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尼德兰、西班牙、意大利的南部和北部的若干领地均在哈布斯堡的统治之下,新航路发现后整个拉丁美洲也落入哈布斯堡王室手中。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期哈布斯堡是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势力,法国在它的包围下有被吃掉的危险。

为了冲破包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和哈布斯堡王室的首脑查理五世(西班牙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曾于十六世纪上半期在意大利北部大战四次,甚至与奥斯曼苏丹苏莱曼结盟。亨利四世看到法国和哈布斯堡王室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从军事上和外交上积极为战争作准备,由于被人暗杀使战争推迟下来。最后推翻哈布斯堡王室的欧洲霸权,抬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则是在黎塞留手中通过“三十年战争”来完成的。

十七世纪初期哈布斯堡王族的德国皇帝,在西班牙国王和教皇的支持下,联合德国天主教诸侯发动了一场消灭新教诸侯、统一德国的战争。战争初期哈布斯堡王室取得重大胜利,皇帝和天主教诸侯的军队占领捷克,西班牙的军队占领巴拉丁,这种形势不但使德国的新教诸侯恐惧,也引起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新教国家的不安。

黎塞留是决不容许哈布斯堡王室势力加强的。但此时法国的内乱尚未结束,不能出兵参战,只能在外交上进行斗争。

1625年在法国的劝说下,丹麦、荷兰和英国三国结成同盟。在法国资助下,丹麦出兵德国,帮助新教诸侯反对皇帝,把德国内战转变为一场国际战争。

1626年丹麦战败,并于1629年退出战争。皇帝的势力扩大到波罗的海,对北方强国瑞典造成严重威胁,趁此机会黎塞留竭力怂恿瑞典参战。由于此时瑞典正与波兰作战,抽不出身。

黎塞留派沙纳斯前往调停,1629年9月瑞典和波兰达成休战协约,为瑞典出兵德国扫清道路。

1630年7月在德国新教诸侯支援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出兵进占德国沿海地带波美拉尼亚,并与德国新教诸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侯爵两选侯合兵击败蒂利伯爵统率的皇帝和天主教诸侯的联军。

1631年元月13日黎塞留与瑞典签订《巴瓦尔德条约》,规定瑞典国王率步兵30,000骑兵6,000进攻德国,法国每年资助瑞典100万里佛尔(Livre、法国货币)。为了使德国保持分裂割据状态,黎塞留劝诱天主教诸侯,特别是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一世,脱离皇帝,保持中立。

1631年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击败蒂利伯爵于布莱登菲尔德(Breitenfeld)。

1632年乘胜追击,毙蒂利伯爵(Johann Tserclars von Tilly)于列赫河上。同年11月瑞典军与华伦斯坦统率的皇帝的雇佣军大战于吕岑,瑞典军小胜,但古斯塔夫二世战死。国王战死使瑞典军的战斗力受到削弱。此后哈布斯堡王室的武装转入攻势。

1634年大破瑞典军于内德林根,战局急转直下。要制止哈布斯堡王室统一德国,称霸欧洲,法国非公开参战不可了。并且此时法国的内战已告结束,无后顾之忧。

于是黎塞留于1635年4月与瑞典首相奥克森斯廷纳签订康边条约,双方同意不单独与敌人媾和。

1635年5月法国向西班牙宣战(直到1638年才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宣战)。法军分四路开往尼德兰、意大利、瑞士、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战场,法军参战使战争形势改观,先后攻占西班牙的鲁西荣、卡塔罗尼亚和意大利的都灵;1640年荷兰海军全歼西班牙舰队;稍后,瑞典军在伦纳特·托尔斯藤森指挥下连破神罗的军队。哈布斯堡在军事上的不利地位日益明显。

三十年战争是在1648年以哈布斯堡王室的失败、法国和瑞典的胜利而结束的。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加强了德国诸侯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了皇帝的地位。不经诸侯同意,皇帝无权宣战、媾和、课税、征兵。哈布斯堡皇帝权力的削弱和德国四分五裂局势的继续是符合法国的利益的。

此外,法国还得到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以及西班牙的鲁西荣地区。瑞典除得到西波美拉尼亚、不来梅等领地外,还得到大宗赔款。从此哈布斯堡王室在西欧的霸权衰落下去,法国的霸权代之而起。虽然黎塞留这时已去世几年,但在他去世之前,战争的胜负已成定局,所以这次反哈布斯堡斗争的胜利,仍应归功于他的策划。

内政建设

黎塞留本身是僧侣贵族,他对叛乱贵族虽十分严厉,但他仍把贵族阶级看作专制王权的支柱。他在严惩不法贵族的同时,仍大量任用“佩剑贵族”担任外交官员、各级政府官吏,特别是各级军事人员。黎塞留对资产阶级也是信赖的,在他当政时期,“穿袍贵族”出身的官吏日益增多。为了奖励法国工商业的发展,黎塞留实行重商主义,支持法国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在海外与荷兰商人竞争。扩大法国的加拿大殖民地,占据几内亚和安得列斯群岛,并运用外交手段为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国找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在国际政治方面,他为法国制定的三大基本战略成为法国日后百年间的基本战略走向:

1.分化瓦解德意志诸邦

2.把陆上国境线推到莱茵河西岸

3.强力进入大西洋和地中海,广泛开辟建立殖民地

这个战略在当代看来过于激进。但是在17世纪,这种帝国主义战略思想却着实充满前瞻性。

黎塞留时代在专制王权下面受压榨最重的是法国的劳动人民大众。对内对外战争所用的无数金钱全是从他们的血汗中榨来的。面对人民的苦难,黎塞留没有丝毫同情心,还把他们比成骡子,说他们必须忍辱负重。黎塞留去世时,国税业已预征了三年。在忍无可忍的境况下,法国人民只有铤而走险。

早在1624年,凯尔西就爆发了农民起义,要求减税。

1631年,普罗旺斯发生人民起义,1635—1637年间,基恩、波亚都、里姆辛、昂古姆瓦、桑东日、加斯科尼等地都先后发生了人民起义。

1639年,诺曼底发生“赤脚党”起义,起义者杀税吏,焚税局,声势浩大。黎塞留残酷地镇压了这些起义,但无法制止人民起义的继续爆发。黎塞留为了巩固法国君主专制制度以及挫败哈布斯堡的欧洲霸权政治奋斗了一生。在其临终前他仍不忘对国王就君主如何对待臣僚,如何进行正确统治提出建议。

1642年黎塞留死于巴黎。

黎塞留积极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为此在中央设立各部大臣,后者在首相领导下掌握实权,此举使贵族权力机构“国务会议”形同虚设。他还把16世纪以来向地方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变为总督,由国王任免,其官职不得买卖、转让或世袭。各省的司法、行政、财政大权均在总督的掌控之下,而他们又完全听命于中央。通过这种体制,中央对地方的约束力大大强化。为了便于对地方的控制,黎塞留还在全国各地设立驿站。

在思想文化方面,黎塞留仍然施行了对强化王权有利的举措。他首次建立了出版检查制度,并在1630年创办了法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法兰西报》。用它作为集权政治的舆论工具。而法兰西学院的创立也是黎塞留控制思想文化的另一项重要行动。该院是法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试图对文化领域的活动进行规范的官方文化机构。

在西方,17世纪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在中世纪时代完全的封建式国家潮流逐渐退去后,文艺复兴运动增加了人们的身份认同与利益平等的追求;这种追求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现代外交的实质是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按一定游戏规则追求国家权力的最大化,其指导思想虽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本质却体现着人们对利益这一适用于任何人的基本原则的承认,而国家在当时便是利益的集合。正如其本人所言,“在国家事务上,强权即真理。”公理仅仅是强权的外衣,尽管善良的人们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不过,事实上,虽然鼓吹“民主和宽容”,在思想文化方面,黎塞留仍然施行了对强化王权专制有利的举措。他首次建立了出版检查制度,并在1630年创办了法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法兰西报》。用它作为集权政治的舆论工具。而法兰西研究院的创立也是黎塞留控制思想文化的另一项重要行动。该院是法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试图对文化领域的活动进行规范的官方文化机构。

黎塞留公爵 黎塞留名言 第2张

  画家亨利·莫特对红衣主教黎塞留在拉罗歇尔之围(1628年)的美化图像

社会影响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领导法国抵抗住了奥地利的军事干涉,通过削弱贵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强了主权。他还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学(后来的巴黎大学)并促成了法兰西学院的建立。

163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创立了法兰西学院,旨在吸纳法国文学和思想界泰斗加入,以保卫和宏扬法兰西语言和文化。这座著名文化殿堂一直只保留40把椅子,即40位终身院士,只有院士辞世空出名额方能投票补选,入选的院士也因此被称为“不朽者”。学院创立后,为世界各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法国文学艺术大师拉辛、拉封丹、孟德斯鸠、夏多布里昂、雨果、拉马丁、梅里美、小仲马等先后登堂入室,成为“不朽者”。随着时代的进步,法兰西学院已将弘扬法兰西文化与追求文化多样性相融合,逐渐发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时代局限的法国最高荣誉机构。

主要成就

黎塞留统治的18年中,法国解决了困扰国家近百年的胡格诺教派武装割据,桀骜不驯几百年的大贵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再也不能目无法纪。

三十年战争的胜利,使得法国冲破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围,国际上哈布斯堡家族的优势逐渐丧失,法国的波旁王室成为了欧洲最有权势的王族,法国也压倒西班牙成为了欧陆新的霸主。

法国有了第一只远洋海军,有了第一个殖民贸易公司,第一份官方报纸,第一个官方邮局,第一座皇家学院(法兰西文学院)。

军队实现了现代化,政府实现了官僚化,国家实现了集权化。

他还是一位前无古人的外交家,黎塞留第一个跳出了王室联姻与宗教派系的束缚,他高喊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他的外交政策将德意志撕成碎片,将西班牙拖入万劫不复,使得法兰西保持了近两百年的陆上优势。

黎塞留公爵 黎塞留名言 第3张

  三面黎塞留,1642年(过世当年)绘制

人物评价

大仲马:“实际上,当时的他(黎塞留)完全是另一番风范,即是一位矫捷风流的骑士,虽然身体已经衰弱,但凭着他那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持,可以说是世间曾有过的最非凡的人物之一。

人们都会以为黎塞留红衣主教的影子还待在他的这间房间里。不幸啊!这(马萨林)的的确确只不过是那位伟大人物的影子。如今,法国变得衰弱了,国王的权力不受尊重了,贵族又强大起来,纷纷闹事,进攻的敌人已经越过边界,这一切都证明黎塞留不在这儿了。”

作为一位宰相,黎塞留只能用伟大来形容,他无疑是法兰西乃至欧洲历史上最有政绩的一位政治家。

作为个人黎塞留则十分复杂,连他自己也自配不是好人,他的行为甚至不像一位基督徒。

早年的黎塞留区迎奉承、巴结权贵。

晚年的他目空一切、傲慢自大。

黎塞留狡诈到近乎卑劣,严酷到近乎残忍,他把谋略看作是掌权的合法手段,把残忍看作是治国的必须素质。

他对待敌人永远比敌人对待他更残酷。

黎塞留沽名钓誉、自命不凡,他不容许任何人批评自己,他建立的情报机关除了探查敌情之外就是逮捕所有反对者,在他统治期间巴黎到处都充斥着特务,人人自危,唯恐到巴士底狱吃牢饭。

黎塞留身兼无数个职务却不领俸禄,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富可敌国,他拥有庞大的教会资产,此外他也是法国殖民贸易公司的最大股东,红衣主教提倡廉洁,但是又爱好奢华,他的仪仗永远不输于国王,他的府邸也丝毫不亚于王宫。

国王被他架空,太后被他驱逐,王后被他打压,亲王被他流放,公爵被他处死,整个王室乃至整个法兰西王国都在他的压迫下喘不过气来,(不知亨利四世在天有灵会如何看待黎塞留)红衣主教已经不是一个权臣而是暴君,法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暴君。

同时黎塞留也有人性的另一面,他渴望友谊与才学,对于属下红衣主教从不吝惜赏赐与关怀。

黎塞留以文人自居,他鼓励文化事业的发展,自己创作话剧,也写得一手好散文,但是同时他又建立了文化检查机关,收买御用文人为自己歌功颂德。

黎塞留的意志力堪称一绝,他的身体不太好,国内外的敌人众多,在如此环境下还能干出如此伟业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力是不可想象的,他一生经历过无数次刺杀,但是全部被他机敏地躲过。

晚年的他感到位极人臣之后的寂寞与孤独,因此黎塞留对亲人极为关怀,他的政敌们甚至攻击他与侄女有不伦之恋。

黎塞留爱好小动物,尤其是猫,他的红衣主教府里养着上百只猫,晚上熄灯之后整个府邸到处都是闪亮的猫眼,犹如魔鬼的洞窟。(红衣主教养猫的目的也是为了防范刺杀者)

“百年之前,你的血腥杀戮会让每个人瑟瑟发抖,千年之后,史书之上人人都会歌颂你杀伐果断,这就是历史。”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令人敬佩的领袖与一个令人畏惧的领袖中,有能力的人应该选择后者。黎塞留无疑做到了,在那个时代,黎塞留成为了一个可怕的代名词。每一个人都惧怕他,这成为了一种常态,也是政治家最合适的外表,在当时不畏惧黎塞留的只有两种人一种叫傻瓜,一种叫英杰。但是那个时代没有比他杰出的英杰,不畏惧黎塞留的只有傻瓜!

黎塞留死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百姓涌上街头欢呼这一大魔头死亡,甚至燃放烟火。而他曾经的敌人却无不暗自垂泪,又庆幸异常。黎塞留必生最大的敌手,西班牙首相奥利瓦雷斯曾评价,法国的首相堪称基督降世以来最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最令人恐惧的对手。

法兰西再也不可能找到第二个类似黎塞留这样的人了,他毁誉参半、他名声显赫、他强权霸业、他稳健开化。

他曾经不用一兵一卒就撕碎了德意志,如果不是此后腓特烈大帝强大了普鲁士的能力,加之俾斯麦的铁血外交,也许德意志永远都不能逃得出黎塞留设计的牢笼。

那居然是两百年以后,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波旁王朝覆灭久矣。

马基雅维利曾经评价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狐狸与狮子的特质:狡猾与威严并存。毫无疑问黎塞留做到了。据说他的眼睛宛若一只猎鹰,仅仅盯着他的对手就可以让他屈服。而他也豪迈壮阔,举手投足中根本就是运筹帷幄于千里的人。

红衣主教统治下的法兰西王国已经焕然一新,这个古老的封建王国开始步入了近代发展历程,应当说红衣主教黎塞留是法国走向近代文明的最大推动者,但同时他也是法国黑暗专制统治的缔造者。

红衣主教黎塞留就是这样一位复杂的伟大人物,但是数百年来这位伟人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判。

路易十四亲政后法国进入了国王专政时期,之后的历代国王都甚少谈及黎塞留,因为他们不能肯定他,这样的权臣不符合君主专制的礼法,他们也不能否定他,因为他们沿用的制度都是黎塞留所创。

启蒙运动发展后民间更是对这位宰相口诛笔伐,人们把社会的不公、国家的腐败、法治的残酷全都归罪于黎塞留,伏尔泰、卢梭都对他嗤之以鼻。

大革命之后的数十年法国人一直对黎塞留持否定态度,人们把他看作是国家黑暗、封建、压迫的代表,是法兰西的千秋罪人。

这种情况到了1871年发生了变化,熟悉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彻底击垮了法兰西,解体了200多年的德意志帝国瞬间复生,这个国家压倒了法兰西成为了欧陆的新霸主。

法国人这才发现,正是黎塞留时期的外交政策使得德意志四分五裂,法兰西才能维持两百余年的相对优势,那个领导德国的俾斯麦与黎塞留是如此相似,一样狡诈,一样残暴,一样雄才伟略。

法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黎塞留统治法国的时期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人民水深火热,但却是国家最为荣耀的时期,法国将德意志撕碎,将西班牙打垮,路易十四时代的光荣正是在此时起步,而这一切都是在黎塞留的统治下完成的。

当代的法国历史书中对于这位伟人做了重新的定义。

黎塞留,红衣主教,路易十三时期法兰西王国宰相。

法兰西历史上最伟大、最有谋略、最无情的政治家。

实际上红衣主教自己在临终前就对自己做了最公正的定义,当祷告牧师问他,您是否原谅这一生中的敌人时,这位被世人称作魔鬼的老人用自己最后的气力回答,我从来都没有敌人,除非是国家公敌。

家庭成员

黎塞留似乎一生未婚,没有子女

妹妹:弗朗索瓦丝(丈夫为雷内·德·维涅罗,其子继任为黎塞留公爵)

外甥:阿尔芒·让·德·维涅罗·迪·普莱西(黎塞留公爵第二)

侄女:克莱拉·克莱芒丝(嫁与大孔代亲王)

侄女婿:路易二世·德·波旁(大孔代亲王,三代孔代亲王长子)

相关事件

“愚人日事件”:1630年,太后玛丽向路易十三哭诉黎塞留是个无情无义的小人,要国王将其革职。可惜她们挑错了日子(这天是11月11日愚人日,愚人指太后玛丽和皇后安娜,她们误以为黎塞留失去了国王的宠爱,这也是愚人节的起源)。结果太后被流放到贡比涅,掌玺大臣马里亚克锒铛入狱,王弟加斯东则被处以大不敬之罪。

名人名言

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唯有当下

君主无足可供原路返回

总是将关于恩惠的记忆迅速遗忘,是法国人的缺点

在国家事务上,强权即真理

国王的学问即是隐藏的学问

用我的红袍覆盖一切

必须像狮子一样睡觉,永远不合上双眼

严惩那些以藐视国家法令为荣的个人,就是对公众做好事。

黎塞留于1642年去世,享年57岁。在其弥留之际,神父问他,“要不要宽恕你的敌人?”这位一生因严于执法、加强王权而树敌甚多的政治家却坦然地回答道:“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

文学形象

《波旁王朝的故事》

对于法国来说1642年的战争是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的,哈布斯堡家族面临着全面的失败,法国及其同盟国的军队在各大战场都大有斩获。

对于黎塞留来说他的事业有了可靠的成就,这位伟人终于能安心辞世了。

进入冬季,红衣主教的病情就开始逐渐恶化,到了11月底已经病危,但是这位伟人仍然坚持工作,他让幕僚们代笔,签署文件,下达命令。

12月2日国王路易十三前来看望首相,实际上国王路易十三此时也患了肺病与肠炎,身体同样虚弱,走路都要人搀扶。

对于黎塞留他是又敬佩又痛恨又害怕。

两位病人相见之后半天无语,最后还是红衣主教打破僵局,他向国王嘱托后事,黎塞留临终向国王推荐了自己的两个助手,一位是外交官、红衣主教马萨林,(后成为外交大臣、首相、黎塞留的接班人,也将是故事接下来的主角)另一位是勒泰利埃伯爵,(后成为陆军大臣,他的儿子就是路易十四的著名陆军大臣卢瓦)黎塞留表示这两位都是栋梁之才,足堪大任。

(一般都是君王向大臣嘱托后事,这里却倒了过来,这也说明黎塞留才是法国真正的国王。)

此外红衣主教还将自己300万利弗尔的私房钱留给国王,首相表示这是自己留着应急的储备金,希望国王珍惜使用。

这笔钱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但是路易十三甚至不知道黎塞留从哪弄来这么多钱。

最后红衣主教还将自己的总结《政治遗嘱》献给国王,黎塞留表示希望国王以后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能够参考此书。

黎塞留嘱咐国王,我们法国人天生不适合做长久的战斗,陛下也是如此,因此希望陛下以后能尽量少发动战争,用外交的办法对付敌人,红衣主教表示,协调一打敌人不针对自己比击败一个敌人更伟大、更英明。(可惜路易十四没理解这句话,此事后话)

对于宰相的教诲与嘱托国王路易十三都默默接受了。

12月4日这位统治法国18年的红衣主教黎塞留与世长辞,终年57岁,黎塞留一直都不是个身体健康的人,长时间以来,他一直以钢铁般的意志与病魔、与国内外的敌人作斗争。

当时在场的亲属、将领、大臣全都泣不成声,在他们眼中红衣主教是最出色的长官、最可亲的亲人与朋友。

(大仲马说过,黎塞留对敌人心狠手辣,对自己人却关怀备至,这一点大家可以参看《三个火枪手》)

当他的死讯传开时,巴黎乃至法国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们载歌载舞,欢呼这位红衣撒旦的死亡,巴黎人为了庆祝甚至不惜违反法令四处放烟火,整个城市就好象是过圣诞节一般。

黎塞留当政的18年法国的税收翻了4-5倍,到处都是战争,到处都是特务,到处都是压迫,到处都是贫穷。

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当时法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一点也不为过。

王宫里国王路易十三则是长舒一口气,此时他的心情百感交集,他是应该庆祝?应该悲伤?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黎塞留是法国专制制度的奠基人,他一生都在斗争,不仅是为了法兰西的荣耀,也是为了欧洲的文明。

在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中,他还是三个火枪手和达达尼安的敌人,但是第二部《二十年后》主角们对黎塞留的看法有了巨大的改变,甚至连火枪手里最高贵的阿多斯都认可了黎塞留之前的所作所为,高度赞扬了他对强化王权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