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哲学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注释及翻译

哲学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注释及翻译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5.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27章 天志(中)(3)

在墨子生活的年代,战争频繁,人民生活颠沛流离,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乱不得治,自己虽有治国的抱负,但因自己身份的低微,不能实现。因此只能求助于上天、鬼神,认为他们一定能掌管天子,并协助他们治理好国家,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天志”说,其实他的很多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他认为上天是万能的,可以掌管一切。

“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墨子所提倡的“天志”就是用来作为王公大人和天下万民言行的尺度的。墨子认为只有“天志”才是人类行为的客观标准。

通过制车轮的师傅和木匠,来说明上天有意志,并把它作为一个准则,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仁与不仁,最后得出只有顺从天意,才能造福民众,这才是“义”的准则。

哲学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不止此而已矣。曰: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有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谁也?曰:若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曰:从事“兼”,不从事“别”。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聚敛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不止此而已,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槃盂,传遗后世子孙,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谓,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①,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善其顺法则也,故举殷以赏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名誉至今不息。故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既可得留②而已。

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桀、纣、幽、厉,焉所从事?曰:从事别,不从事兼。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观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无所利,是谓天贼。聚敛天下之丑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义也。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不止此而已,又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槃盂,传遗后世子孙,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太誓》之道之曰:“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天,弃厥先神祇不祀,乃曰:‘吾有命。’无廖[生僻字 亻+鼻]务③天下,天亦纵弃纣而不葆。”察天以纵弃纣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故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既可得而知也。

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辟人无以异乎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①。”是故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②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墨白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顺也。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

哲学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注释及翻译 第2张

【注释】

① 大声以色:虚张声势。

② “留”为“智”字之误,即“知”。

③ “无廖[生僻字 亻+鼻]务”当作“无戮其务”。

① 圜:同“圆”。

② 圜法明:圆的标准明确。

【翻译】

我知道上天爱护百姓厚重的原因,理由不仅只有这个罢了。因为爱人、利人的,顺从上天的旨意,从而得到上天赏赐的人,是存在的;憎恶人、残害人,违反上天的旨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人,是存在的。爱护人、有利于人的,顺从上天的旨意,而得到上天赏赐的人是谁呢?回答说:以前的圣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就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又实行些什么呢?回答说:实行“兼”,不实行“别”。所谓兼,即处在大国地位不攻打小国,处在大家族地位不侵扰小家族,强大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侵暴人少的,狡诈的不算计愚笨的,高贵的不傲视卑贱的;观察他们的行事,在上有利于上天,在中有利于鬼神,在下有利于人民,三者有利,则无所不利,这就是天德。人们把天下的美名聚集起来加到他们身上,说:“这是仁,是义。是爱护人有利于人的,顺从上天的旨意,因而得到上天的赏赐的人。”不只如此而已,又把他们的事迹写于简帛,刻上金石,雕于盘盂,传给后世子孙,说:“这是为什么呢?将用以使人记住爱护人、有利于人的,顺从上天的旨意,会得到上天的赏赐。”《皇矣》说道:“天帝告诉文王,我思念有光明之德的人,他不虚张声势,不崇尚夸饰与变革,不逞能弄巧自作聪明,而是遵循上天的法则。”天帝赞赏文王顺从法则,所以把殷商的天下赏赐给他,使他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声至今流传不息。所以爱护人、有利于人的,顺从上天的旨意,从而得到上天赏赐的,已经可以知道了。

哲学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注释及翻译 第3张

那憎恶人、残害人的,违反上天的旨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又是谁呢?回答说:以前的暴君桀、纣、幽王、厉王就是。桀、纣、幽王、厉王做了些什么呢?回答说:他们从事“别”,不从事“兼”。所谓别,即处于大国地位的攻打小国,处于大家族地位的侵扰小家族,强大的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侵暴人少的,狡诈的算计愚笨的,高贵的傲视卑贱的;观察他们的事迹,在上不利于天,在中不利于鬼神,在下不利于人类,三者不利就无所得利,这就是“天贼”。人们聚集天下的丑名都加到他们头上,说:“这是不仁、不义,是憎恶人、残害人,违反上天的旨意,得到上天惩罚的人。”不只如此,又将这些事迹写在简帛上,刻在金石上,雕在盘盂上,传给后世的子孙,为什么这样做呢?将使人们记住憎恶人、残害人,违反上天的旨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人。《尚书·太誓》说道:“纣傲慢不恭,不肯侍奉上天,遗弃他的祖先与神祇不祭祀,竟说:‘我有天命。’不努力从事政务,天帝也抛弃纣而不去保佑他。”观察上天抛弃纣而不去保佑他的原因,是他违反了天意。所以憎恶人、残害人的,违反上天的旨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人,已经可以知道了。

所以墨子认为有天志,就像制车轮的师傅有圆规,木匠有方尺一样没有区别。现在车轮师傅拿着他的圆规,将用以量度天下事物的圆与不圆,说:“符合我圆规的,就是圆;不符合我圆规的,就是不圆。”因此圆和不圆,都是可以知道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关于圆的法则是明明白白的。木匠拿着他的方尺,将以量度天下事物的方与不方,说:“符合我方尺的就是方,不符合我方尺的,就是不方。”因此方与不方,都是可以知道的。这其中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确定方的规则十分明确。所以墨子认为天有意志,上用以量度天下的王公大人施行政事,下用以量度天下的民众发布文学与言谈。观察他们的行为,顺从上天旨意的,就叫作好的言行;违反上天旨意的,就叫作不善的言行。考察他们的言谈,顺从上天旨意的,就叫作好的言谈;违反上天旨意的,就叫作不好的言谈。观察他们的刑政,顺从上天旨意的,就叫作好的刑政;违反上天旨意的,就叫作不好的刑政。所以设置这个天志作为法则,建立这个天志作为标准,将以此去量度天下的王公大人、卿、大夫的仁跟不仁,这就好像分别黑白一样容易。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大夫、君子们,如果内心确实想要遵循,造福民众,考察仁义的根本,对上天的旨意不能不顺从呀。顺从上天旨意的,这就是仁义的标准。”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